布匿战争(下)

(3)波河首战和特拉西美诺湖大捷

汉尼拔的突然出现,使罗马大为惊慌,元老院不得不放弃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计划,集中兵力保卫意大利,命令斯奇比奥在波河左岸迎击敌人。但波河左岸已被汉尼拔占领,斯奇比奥只好命令军队守在波河右岸,等待第二支军队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塞姆普罗尼乌斯率援军到达后,就迫不及待地渡河与汉尼拔决一雌雄。

双方兵力相当,各有4万人左右。罗马人把步兵摆在中央,骑兵分在左右两翼,以保护步兵。针对罗马人的战术,汉尼拔用他的战象对付罗马骑兵,用他的步兵对付罗马军团。罗马人首先发起冲锋。但罗马人的马匹一见到战象,吓得队伍就马上乱起来,并开始向后逃跑。罗马步兵迎上去用长矛刺伤它们,把迦太基步兵逼向后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汉尼拔立即命令他的骑兵出击,从侧面包抄敌人。失去骑兵保护的罗马步兵顿时慌乱起来,并开始向后撤退。

这时,埋伏着的迦太基军队从后面包抄过来,切断了他们的后路。在两面夹击之下,罗马军队全线崩溃,只有塞姆普罗尼乌斯带着1万名步兵冲出包围圈。

这次战役,罗马损失惨重,4万军队只有1万人生还。而迦太基军队只伤亡400人,充分显示了汉尼拔的军事才能。

公元前217年春,汉尼拔秘密进军,他选择通过伊达拉里亚的道路。此路段有一片沼泽地,汉尼拔艰难地率军渡过了它,绕过了罗马新任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布下的防线。弗拉米尼乌斯完全没有料到汉尼拔会选择这条进军路线,只好连夜尾追,却在特拉西美诺湖中了汉尼拔设下的埋伏。

特拉西美诺湖在伊达拉里亚中部,湖北岸是一个三面环山、只有一面临湖的谷地,汉尼拔在通向谷口的隘路上设下了埋伏,把骑兵安排在隘路入口处。在谷地出口处的山峰上又配置了轻装步兵。汉尼拔亲自率领步兵占据着与湖平行的高地。

公元前217年6月21日,天刚拂晓。罗马4个军团近30000人,鱼贯进入谷口。当时浓雾笼罩着整个湖面和峡谷,追击者没有经过认真侦察就进入山谷。汉尼拔及时发出进攻信号,顿时伏兵四起,迦太基军队向罗马军队的两翼和后卫发起突然猛袭。罗马人根本来不及进行任何有组织的抵抗。战斗不到3个小时就结束了。罗马损失惨重,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战死,15000人阵亡,几千人被俘。只有6000人冲出敌人阵线,跑出谷地,但在汉尼拔军队的追击下只好缴械投降。汉尼拔区别对待俘虏,命令将俘虏中的罗马士兵全部带上枷锁,而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其他意大利人则立即释放,不取赎金。

汉尼拔十分注意利用罗马和意大利各同盟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孤立和削弱罗马。

(4)罗马实施拖延战略

汉尼拔踏上了通向罗马的大道,罗马紧张起来,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加强城防,一方面任命费边为独裁官,统一指挥军事行动。然而汉尼拔并没有直接向罗马进军,因为他知道,以他现有的兵力不可能拿下罗马,因此按照原先的设想,在意大利土地上纵横驰骋,蹂躏意大利土地,打击罗马的有生力量,同时采用区别对待的手法以图瓦解意大利同盟,孤立罗马。这样,他在特拉西美诺湖大捷后,没有立即挥军南下进攻罗马,而是向东来到亚得里亚海岸,在那里补足给养以后再向南进入阿普里亚。

罗马独裁官费边就职后,率领4个军团急速向阿普里亚进发。

费边出身于贵族名门,据普鲁塔克说,他从小个性温顺,人称"奥维库卢斯",意即"驯良如羔羊的人"。他曾于公元前218年率使团前往迦太基,交涉汉尼拔攻打萨贡杜姆一事。费边当选独裁官后,率军在阿尔皮赶上汉尼拔。但他不与汉尼拔决战,而是尽可能与汉尼拔周旋,避其精锐,不和汉尼拔发生正面冲突,而是紧紧跟在其后,拖住汉尼拔的军队,消耗其给养和兵力,同时伺机打击敌人,使其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这就是他采用的使他闻名史册的拖延战略。罗马帝国史学家阿庇安曾对此作了如下描述:"……非比阿(费边)紧紧地追随着汉尼拔,但是他不跟汉尼拔交战,虽然汉尼拔屡次向他挑战。他小心地监视汉尼拔军队的行动,他把军队靠近汉尼拔,使汉尼拔不能围攻任何市镇。当这个地区资源已经耗尽的时候,汉尼拔开始缺少粮食。所以他又穿过这个地区,每天把他的军队列成阵势,进行挑战。但是非比阿不来应战……非比阿和以前一样,监视汉尼拔,防止汉尼拔劫掠乡村。他不以全部队伍作战,而只截断他的散兵,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汉尼拔不久就会缺乏粮食的。"费边当时采用这一战略应该说是相当正确的。汉尼拔的军队战斗力强,特别是他的骑兵更优于罗马骑兵,但他是孤军深入,缺乏后援;罗马军队虽然几度失利,兵员伤亡也大,但他们是在意大利本土作战,人员和给养补充都比较容易,时间、地理对他们有利。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只要注意保存实力,援助同盟城市,帮助他们自卫,使他们不倒向汉尼拔一边,就可使汉尼拔的军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要再能抓住有利时机,消耗敌人的力量,迫使汉尼拔陷入欲战不能、欲胜不成的境地,侵入意大利的迦太基军队最后就会像燃尽的篝火一样自行熄灭。

基于这种战略指导思想,费边率领罗马军队尾随汉尼拔后面,敌人驻扎他驻扎,敌人拔营他拔营,小心谨慎地与汉尼拔保持一定的距离,牵制住敌人,使汉尼拔不敢贸然分散兵力围攻城市。

费边的拖延战略在军事上是比较稳定的,但在政治上却包含着巨大的风险。罗马的战争威力不仅在罗马本身,而且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意大利的同盟城市在人力、物力上对它的支持。汉尼拔率领军队在意大利境内驰骋,可能动摇意大利同盟城市对罗马的忠诚,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同时,汉尼拔蹂躏的主要是意大利广大农业地区,战争的拖延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一天天增长起来,人们讥讽地称费边为"孔克塔托尔",意为"迟疑不决的人"。

(5)康奈会战

公元前217年底,费边6个月的独裁官任期届满。新当选的执政官瓦罗在越来越高的要求迅速结束战争的呼声中决定改变战略,主张速战速决,一举结束这场战争。

公元前216年8月2日,罗马与迦太基军队在康奈展开了大会战。

参加会战的罗马步兵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敌人,计8万人,而汉尼拔只有4万人。但汉尼拔拥有14万名骑兵,而罗马只有6000名。

罗马军队开到康奈附近的平原上,布成阵势。罗马士兵总共排成了3行,每行之间有个小间隔。精选的重装步兵以密集队形摆在中心。骑兵放在步兵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主要是意大利联盟的骑兵。罗马想以步兵的强力冲击突破敌人的阵线。

针对瓦罗的战术,汉尼拔采用两翼包抄战术,布阵成中间向前突出的半月形。中间突出部分是较弱的步兵,精锐步兵部署于两翼,再将骑兵分署两侧。

战斗首先由罗马步兵发起猛攻,汉尼拔军队在罗马人压力下顺势向后退却,半月形遂向相反的方向弯过去,以致迦太基的中间凸出战线竟变成凹进去了。罗马步兵由两侧向中间汇合进攻,越是深入地楔入敌人的队列,他们的纵队也就越加从两侧向内收缩而变长。罗马人的左右两侧都是汉尼拔的精锐步兵。汉尼拔的骑兵亦相应出击罗马骑兵,对罗马军队形成了包围圈。陷入重围的罗马军队混乱一片,失去了战斗能力。结果,罗马人几乎全军覆灭,而汉尼拔仅仅损失6000人。

(6)罗马转败为胜

康奈战役以后,罗马一时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同盟者纷纷倒戈,南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投到汉尼拔方面来了。罗马总结了失败的教训,重又回到费边的战略上去,谨慎行动,避免和汉尼拔发生大会战,努力保卫余留地区,支持继续忠于罗马的城市,惩罚倒向汉尼拔的城市,破坏汉尼拔的补给,消耗他的有生力量,并设法切断汉尼拔同本国的联系。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开始转守为攻,围攻卡普亚。汉尼拔率军前来救援,但两次都未能解围,卡普亚不得不向罗马投降。

公元前209年,费边率军攻克塔林敦。在这次战役前,费边派一支军队进攻塔林敦以东的布林狄西乌姆,然后乘汉尼拔赶去增援之际,从海陆两路一举将塔林墩团团围住,经过数天激战,拿下该城。据说事后汉尼拔对费边的韬略慨叹不已,并说他已经相信,要占领资源、人力如此丰厚的意大利是不可能的。

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处境每况愈下。迦太基政府对他心怀疑忌,一直没有给他什么真正的支援。他又曾寄希望于留在西班牙的两个弟弟的支援,但是他大弟弟率领援军进入意大利后却被击溃。公元前210年,罗马又打败汉尼拔的另一个弟弟玛戈,占领了西班牙。

公元前204年春,罗马军队在普.斯奇比奥的率领下,从西西里出发进攻非洲,第二次布匿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迦太基形势危急,只好召汉尼拔回国救援。汉尼拔只好含恨撤离转战15年,没有遭受过一次重大损失的意大利战场。公元前202年,在扎玛,汉尼拔和斯奇比奥展开会战,汉尼拔有生以来第一次被打败。迦太基被迫求和,于公元前201年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迦太基只能保留非洲本部的土地,不经罗马允许不得和邻国作战,除保留10只船舰防止海盗袭击外,必须交出全部船只和战象,此外还得交出100名名门子弟作人质,50年内向罗马赔款10000塔兰特。第二次布匿战争就这样以罗马再次战胜迦太基而结束了,从此罗马成为西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4.第三次布匿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东方战争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以后,罗马立即利用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之间的矛盾,走上了向东方扩张的道路。

公元前197年,罗马和马其顿在北希腊的辛诺塞法利发生激战。马其顿军队手持长矛,排成密集方阵闯进罗马人的左翼,以排山倒海之势把它击溃。

但是罗马军团的右翼向马其顿的左翼发动猛攻,把它击退。这时,马其顿的左右两个分队开始相互错开,出现缺口,右翼在前而左翼在后。罗马军队趁机用右翼的一部分兵力包抄马其顿方阵右翼的后卫。结果,马其顿密集方阵由于不能及时掉过头来应付侧翼的进攻,在罗马军团的双刃短剑前败下阵来。曾经不可一世的马其顿方阵在罗马军团面前显得笨拙、被动,失去了效力。

后来,马其顿、希腊被迫接受了罗马的统治。紧接着经过公元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的会战失败后,叙利亚也失去了独立。罗马把东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建立了对整个地中海四周广大地区的统治权。

(2)罗马侵入迦太基

第二次布匿战争虽然摧毁了迦太基的军事力量,但是它的经济力量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迦太基注意发展农业和工商业,迅速从战争创伤中复苏过来,重又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

迦太基的迅速复苏引起了罗马的忌恨和不安。老加图就把迦太基看作罗马贸易上的竞争对手。公元前153年,他曾率一个使团去非洲,看到迦太基的繁荣景象,回来后每次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最后总要加上一句:"我认为迦太基是必须摧毁的!"在公元前149年,罗马向迦太基重又宣战,派出8万步兵、4000骑兵和600艘船舰组成的军队在两位执政官率领下攻打迦太基。

迦太基居民日夜赶造武器,修筑工事,贮存粮食,妇女们甚至剪下自己的头发搓成绳索。当罗马军队来到城下的时候,城市已经牢固地设防。罗马军队包围了城市,但是城里有充足的粮食贮备,城外有部分野战军策应,海岸也没有被封锁住,迦太基人坚持顽强的斗争。罗马军队连续围攻两年,没有能够拿下城市。

(3)迦太基的陷落

公元前147年,普.斯奇比奥的养孙斯奇比奥.埃弥利阿努斯率援军来到非洲。他整顿军队,加强训练,规定每个士兵所应携带的必要装备,并对多余的、成为军队累赘的车辆、驮畜及其它军需物资作了坚决的处理,并对迦太基实行严密的海陆包围,断绝了迦太基同外界的联系,致使城里发生了饥馑和瘟疫。

公元前146年春,罗马军队对迦太基发起了最后攻击,从一处防守薄弱的地方进入了城里。迦太基人进行殊死的抵抗,巷战进行了六天六夜,终因众寡悬殊,被罗马人攻进卫城。

根据罗马元老院的命令,5万被俘的迦太基人全部被卖为奴隶,城市也被付之一炬,大火一直烧了15天,然后被夷为平地。

这样,第三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城的被摧毁为结束。此时,罗马不仅完全占领了西部地中海,还占据了东部地中海,整个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罗马迅速变成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