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共和镇清河村,有这么一个家庭,当时这家的张学顺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却因为家徒四壁,只能站在象牙塔门口含泪观望。

清河村是云南省楚雄州烟草公司的挂包联系村,当时的驻村工作队员卢显华为知道这个家庭的事后揪心不已,他东奔西跑、想方设法,在了解相关政策后,为张学顺办理了助学贷款并为他们家制定了脱贫方案,搞养殖、种蔬菜,一步步改善了张家的家庭情况。

如今,8年过去了,这个曾经“举家食粥肉长赊”的彝族家庭,不仅把日子过红火了,张学顺还顺利进入中国军工科研单位,成为了战机研发队伍中光荣的一员。

“为群众打通增收致富的通道,让他们看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这才算一家人。”共和烟叶站站长李春宝说。

在这个彝族村落还有另外一个勤劳奋进的彝族家庭。男主人名叫普正荣,是个大高个、黑瘦脸,有着典型80后彝族男子的壮实和憨厚。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山上砍柴、捡拾野生菌,生活过得异常艰辛。初中毕业后,普正荣意识到这种靠山吃山的低效率劳作并不能让日子过的轻松一点,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他揣着父亲攒了四五年的积蓄考了货车执照,在村里做起了拉建筑材料的生意,日子虽有一些起色,全家温饱不愁,但普正荣知道,这离他的致富梦还很远。

2020年,牟定县烟草分公司在省州公司的支持下在军屯村搞起了国家局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让共和镇这片土地上从此开启了主业稳收、多元经营增收的收入格局的发展新篇章。

也是那一年,普正荣在军屯村流转了七十多亩地,并加入了烟区产业综合体,搞起了烤烟水稻轮作,并在烟后种植青菜萝卜。普正荣说:“现在我每年的收入能有二十多万,心里特别踏实。”在普正荣这个“活招牌”的带动下,村里的乡邻也跟着他在地里做起了文章,返乡的青年也纷纷加入了合作社。

如今的共和镇,山明水秀、粮烟飘香,老者饭后闲坐安享晚年,年轻人回归故里创新创业。

在牟定县,无数烟草人用自己田野间的坚守、踏踏实实的奉献“守护”着无数像普正荣、张学顺一样的群众,那些在深夜里仍亮着的灯,那些在酷暑中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的身影,都在呵护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担当、聪明与智慧,唤起了这方彝乡土地上的勃勃生机。(通讯员 蔡曼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