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读书时,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

“考试得满分很了不起,但如果在一所精英大学里,大家都考满分,你要怎么出人头地?”

关于马克故事的后续,我们都清楚。

他在大学时期创办了脸书,从最初的校园社交网站,一步步成为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其实,促成马克成功的动机很简单,那就是出人头地,做周围同学都没做过的事。

心理学中称之为“能力需求”,就是对有效性、能力或成功的基本欲望。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成功的欲望,这无一例外。但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却失败了呢?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个人认知思维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认知,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少有人有的路》的作者斯特科·派克在书中提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37岁之前,他读完了医学院,在心理治疗和行政管理方面都小有成就。

但是在机械方面,却一窍不通。

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修水管、修电灯,甚至是按照说明书组装玩具或家具,都是一塌糊涂。

当时的他认为,自己一定是缺乏某种基因,天生就不是解决机械问题的料。

可擅长机械的邻居却不这么认为,他告诉斯特科:“你只是没有花时间去尝试而已。”

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斯特科很大的震撼,他决定有机会还是要去尝试一下。

不久,一位来看诊的女患者恰好遇到了机械方面的难题,她的汽车刹车挡板被卡住了,导致刹车无法踩下。

他提出帮助对方,面对密密麻麻的电线和管子,努力静下心,耐心地观相关的部件,逐渐弄懂了刹车的运作过程,最终找到了开关,解决了问题。

事实上,这类似于我们经常讨论的努力与天赋那个更重要的观点,你做不好一件事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是因为没有天赋?

《动机心理学》中提到了本质论和递增论两种观点。

本质论者认为人格特征和能力都是固定的,在我们的一生中不会有显著的变化。

递增论者认为人格特征和能力是可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发生改变。

前者更倾向于自己没有某方面的天赋,也不会靠后天学习得到,后者则认为所有的不足之处都是可以靠努力提升的。

但如果一味地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可能通过努力达到,就彻底否定了多样人生的可能性。

《刻意练习》中曾写到:

“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不断退化的过程。

你不可能一直拥有某种好的能力或坏的能力,如果不刻意维持,最终好的能力也会变成坏的,而在努力之下,坏的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升。

所以生活才需要我们不断输入,以维持平衡,或者去更好地提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固定认知,是困住一个人的牢笼

我们经常会说“凡事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事实上,这并不容易,因为大家都愿意接受自己的好,却不善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在美剧《废柴联盟》中,男主角Jeff一直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许多成就。

但是后来他发现,在陶艺方面,自己竟然比不上班里的一位同学,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然而,自视甚高的他始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便开始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回避问题。

他假装对陶艺成绩的好坏并不在意,故意让别人认为是他不想做好,而非不能做好这件事。

为了不露出破绽,他甚至假装自己的手指受伤,以此来逃避陶艺作业。

对于Jeff来说,手指受伤就是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而并非是自身能力不足或不自信所造成的。

在失败的时候选择推卸责任,表面上似乎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实际上却会形成固定的认知思维,无形中阻碍了个人提升和发展。

《动机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设阻”的概念。

所谓“自我设阻”,其实就是在即将到来的考验或者评价之前,人们故意给自己设置障碍的行为,为自己的失败预先找好借口。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真的失败了,也不会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足的原因。

生活中,我们都擅于采用这种“积极幻想”保护自己,从而避免直面自己的无能。

比如在重要考试或者任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拖延的方式,彻夜地刷微博,玩游戏,或者追剧,表面上可能是在放松心情,可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如果之后的任务失败,大多数人其实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当时早点睡不玩游戏,一定会成功的。”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确实如此,短时间的自我防御可以让我们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但长期如此,只会让我们受困于一种积极的幻想之中。

唯有改变这种固定认知,才能冲破“积极幻想”的牢笼,得到真正的成长。

改变认知,才能冲破障碍

《认知觉醒》中写到: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固化的认知,是引发我们屡屡受阻的根源。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思维僵化,改变我们的认知呢?

(1)理性归因

多数情况下的成功和失败都只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内部归因,即自身原因,另一种是外部归因,即从外物或者他人身上找原因。

一味地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都是不明智的,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

比如你准备写一篇文章,本来没有什么思路,周围的环境太过吵闹,导致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在书桌前坐了许久,都没能写出一个框架。

对于这件事而言,内部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输入,导致毫无思路,而外部的原因则是环境过于吵闹,无法集中注意力。

按照归因,分别进行措施改进,读书输入充实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写作。

只有在理性归因后,下次才能找到解决方法,从而提升自己,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自我防御”。

(2)肯定自己

《动机心理学》中提到一则小火车的故事。

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抛锚了,它只能请其他火车头帮忙,把它拉上山。

但在看到满满的货物时,许多大火车头都拒绝了,只有一个小火车头同意了。

在上山的过程中,小火车头不停地对自己说:“我可以”,最终拉着抛锚的火车上了山。

小火车的成功首先是肯定自己,然后不断努力,最终才创造了奇迹。

清朝政治家刘墉曾说:“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就像你无法保证每场考试或工作都会成功,每个选择都能正确,但只要肯定了自己,迈出第一步,得到的答案一定不会辜负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自我提高

书中提到:“自我提高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不想希望的那样好。”

正所谓,人无完人。

任何人都会都不足之处,不用因此感到苦恼或自卑。

而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之后,才有可能针对缺点去改变和完善。

在自我审视的过程中,你可以寻找一名领域相对接近、现实中可以接触到的目标偶像,学习他的方法或思维,不断地进行复盘或反思,努力靠近,提升自我。

直面自身的不足,合理的偶像回馈,都会成为自我提升中努力前进的动力。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改变认知能力,其实就是在改变人生。”

在心理学中,认知或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足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比起思维局限的人,认知能力高的人,思维灵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看到的也是更为辽阔的世界。

但人生就是一个自我认知不断进化的过程。

当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冲破更多的思维障碍,就会超越过去的自己,遇见更加清晰的未来,拥有更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