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一纸调令将李德生从北京派往了南京。

李德生和许世友都是河南新县人,之前又在一起共事过,因此许世友对李德生的到来还是感到十分欣喜的。

李德生一落地,许世友就备上好酒好菜,急匆匆地将他接了过来,许世友喜欢喝茅台酒,酒量也好,他生平最喜欢的就是叫上一两个朋友畅饮。

李德生虽然酒量不大,但是饮酒风格却是十分豪爽,让许世友颇为欣赏。

两人一杯接一杯的往肚子里灌,动作毫不拖泥带水,李德生的到来让许世友感到舒畅了许多,他已经许久没有这样畅快的和朋友喝过酒了。

时间过的飞快,两人很快就喝的醉醺醺的,昏暗的煤油灯影影绰绰,许世友小心翼翼地为自己再次倒满一杯酒,面上的表情却凝重了不少。

眼看气氛有些冷场,李德生放下手中的筷子,问道:“你知道主席为什么要让我来吗?

许世友忽然抬头:“是主席让你来的?

李德生点点头,许世友忽然露出一个欣喜的表情,却是什么都没有说。

李德生究竟是什么身份?毛主席为何会将他派往南京?又想对许世友说些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德生将军

李德生和许世友的交往

李德生出生于1916年,和许世友将军一样,都是河南新县人,他和许世友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有着相同的理想。

他14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不忍看山河破碎的李德生先后在营部、团部和师部的交通队中担任传令兵。

虽然不需要冒着炮火到前线打仗,但是传令兵的工作却一点也不比前线作战轻松,他们肩负着传递首长重要指示的重任,如果真的打起仗来,他们随时需要冒着炮火穿越到前线传达作战命令,并且不能有差错。

最坏的情况下,如果一个连队的指挥官身受重伤,他们要有接替指挥的能力,保证战斗取得胜利。

当时的李德生虽然只有14岁,但是他做得却比许多老同志都要好,也因此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1932年,李德生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了红四方面军。

李德生比许世友足足小了11岁,红军时期两人都在红四方面军待过,但是因为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太大,所以在李德生刚刚成为一名战士的时候,许世友已经成为了出色的营长、团长甚至是师长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许世友并不认识李德生,但是许世友的名字对于李德生来说却是如雷贯耳。

李德生更是将许世友当成自己的标杆和目标,尽管这时候两个人还没有见面,但是相同的理想已经将两个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此后,李德生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战场上,他曾经在川陕边革命根据地担任师交通队的班长,在反围剿作战中带领师交通队完成重要的突击任务,在和敌人作战过程中,不幸身负重伤。

1934年红军长征之时,李德生也是队伍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样艰苦的生活他没有半分的怨言,还在其他战友把干粮吃完了的时候,将自己勒紧裤腰带节省下来的半袋粮食,匀给了其他战友。

长征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李德生凭借着团结友爱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顺利走过了漫漫两万里长征,到达了陕北红军根据地。

此后数余年,李德生始终坚守在战斗的最前线,并逐渐从一名排长,成长为连长、营长、师长甚至是军长。

他曾在阳明堡战斗中击毁了24架日军战斗机,又在百团大战中用两个连的兵力,成功掩护八路军的总部机关冲出日军的包围圈。在一系列战斗中,李德生表现得有勇有谋,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战士。

无数次的战役和鲜血也让李德生磨练出了相当坚韧的意志。

抗美援朝战争中,许世友和李德生两个人都有参加,尽管两个人并不相识,但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又一次保住了新中国的大好河山。

许世友第一次听到这个小老乡的名字,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1954年4月,十二军从朝鲜回到国内,归属南京军区管理,身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从别人口中听到了李德生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故事。

正所谓英雄和英雄总是惺惺相惜,许世友很快就对李德生多了几分欣赏,因为李德生在性格上比较直爽,也愿意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用别人的话来说,就是肚量大,很谦虚的一个人。

而许世友生平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人,两人在一起共事期间,许世友就像是遇到了知己一样,时不时地就要拉着李德生喝两杯。

许世友将军

怀揣着共同理想的两人,也碰撞出了不少“火花”。

1960年,为了加强苏北方面的防御工作,十二军从浙江地区被调往了苏北。

当时苏北的条件比浙江要艰苦得多,为了减轻苏北方面的负担,中央甚至下令,要求他们他们可以携带休息用的铺盖以及一两个月的粮食,避免到苏北还要大面积的采购。

因此十二军在临走之前,准备了大量的草皮和粮食。

临别之时将近,已经在浙江地区待了六年的解放军战士们在已经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战友情,因此当地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员十分不舍十二军的离开,便在当地的政府单位举行了一些送别仪式。

这其中一些流言却传到了许世友耳中,不少人曾笑着调侃道:“十二军移防,可是把咱们的大米白面和柴草都带走了,这请客我看也都达到了三级国宴的标准了。

许世友一向崇尚节俭,眼下新中国成立还没多久,民众们的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为群众考虑,怎么能如此铺张浪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当即讲李德生叫到了南京,毫不留情地批评道:“你李德生到底有什么好骄傲的?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到哪里到底是做什么的?是准备打仗还是去贪图享乐的?

许世友话虽然说得重,但是李德生也是一个知进退,肯听意见的人,所以许世友发火的时候李德生一直只是安安静静地听着,李德生知道许世友不过是在为群众们考虑,心中更是多了一分理解。

等许世友火气消下去之后,他才慢慢向许世友解释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许世友也意识到是自己错怪了李德生,主动缓和了语气:“困难还是要解决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过苏北了,有时间还是要去看看。

后来,许世友果真抽时间前往苏北走了一圈,更是彻底理解了十二军的难处时候,许世友也是有些愧疚的感慨道:“没想到李德生还有这样的好脾气,真是难得啊。

就这样,在两人的互相理解下,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此后两人更是齐心协力,力求发展苏北,保证让苏北的民众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李德生和毛主席的关系

李德生和大部分开国少将一样,在战争时期并没有多少能够和毛主席直接接触的机会,但是毛主席虽然没有见过李德生,却是早早就听闻过李德生的名字。

而至于毛主席究竟是什么时候听说的李德生的名字,或许是从李德生在129师时所经历的几场硬仗,又或者是在收复马坊这场经典的歼灭战中,再或者是从郭兴福教学的推广中。

在1968年10月召开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李德胜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上,周总理在宣布分组名单时,念到了李德生的名字,毛主席当即询问道:“哪个是李德生同志?

周总理急忙向李德生招招手:“这位就是李德生同志,安徽的省革委员会主人,德生同志,请你站起来。

此时李德生已经是笑容满面的站了起来,毛主席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笑着说:“之前可是没见过你啊?你是个地方的人?

李德生:“我是河南新县人。

毛主席忽然想到了什么一样:“我记得,许世友和你是老乡吧?

忽然被毛主席点名的许世友连忙接上主席的话:“德生同志确实和我是一个县的。

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52岁。”

随后毛主席又向李德生询问了几个问题,才满意地点点头,让李德生坐下了。

一直到1969年,李德生因为在安徽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被周总理亲自选中调到了北京参加工作。

这是毛主席第二次见到李德生,对其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也是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李德生前往南京劝说许世友

此时的许世友在南京工作,李德生在北京工作,两个人相隔千里,李德生原本以为两个人或许没有一起工作的机会了,李德生还曾为此感到遗憾。

却没想到1973年毛主席竟然亲自让他前往南京,见许世友一面。

而这件事的缘由还要从1972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12月25日,许世友奉命前往北京汇报工作,因为在一封信中措辞不当,一时气急病重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在北京待了7天时间,许世友就在医院住了5天。

回到南京后,许世友又和江苏省的其他委员写了一份“检讨”,发给了毛主席。但是许世友心中却始终憋着一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右:许世友

对于这个问题,他时常借酒消愁,工作起来也全然不像从前一样得心应手,就连最喜欢喝的茅台酒也没有了滋味儿。

毛主席担心许世友的身体状况,便在1973年5月5日,向李德生下达指示,让他前往南京劝许世友少喝些酒,注意身体。

第二天一大早,李德生便乘坐专机从北京直飞南京,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友,许世友也是异常兴奋,亲自将他安置在了离自己家最近的中山门小招待所。

见到李德生之后,许世友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感,他们用家乡话互相说着自己的近况。

一直到中午时分,许世友才拉着李德生来到二楼小餐厅,准备在这里解决今天的午饭。

许世友像平常一样,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瓶酒,放在了桌子上。

李德生和许世友一样,也是一个性格十分豪爽的人,两人说这话,几大杯酒就下肚了。

许世友知道李德生酒量不是很好,看他脸色泛红,便也没有再劝他喝下去。

酒过三巡之后,许世友依旧兴致不减,茅台酒一杯接一杯的下肚,李德生见状,问道:“你知道主席为什么让我来吗?

许世友面上忽然露出一抹欣喜:“主席让你来的?

李德生点点头:“主席是让我来劝劝你,希望你以后少喝点酒,更不要自己一个人喝闷酒,主席是记挂着你的。

见许世友已经放下了手中的酒杯,李德生紧接着说道:“从今天开始,少喝一点吧,现在我喝多少,你喝多少。喝完了,咱们就吃饭。

许世友心中似乎舒坦了一些,想到主席曾经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不免又感到有一些愧疚。

心细如发的李德生看出了许世友的情绪,又宽慰了他几句,还说那封信主席并没有放在心上,让他也不要放在心上。

第二天一早,李德生就回到北京复命去了。

许世友也放下心结,将南京军区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