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鉴定发不发达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根据这些指标,可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收入高就是经济发达吗?

不正确。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为了全面地量度区域发展水平,人们还设计了一些综合性指标,比如人文发展指标(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

2

哪些省份较发达

1.按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是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数据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天津、山东等省份进入前十,可谓东部发达地区。

2.按人均国民收入

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占有量。人均国民收入与国民收入成正比,与人口数量变动成反比。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的生活水平。

从数据看,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分别为全国第一至第八名,全国都属于东部地区。

根据世界银行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1247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国家,4036-1247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026-403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102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前七位省份都已超过高收入国家水平。

3.按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占比是衡量经济发展类型和结构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中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高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海南、甘肃、浙江、广东等省份。

4.按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从动态上对人类发展状况进行了反映,揭示了一个国家的优先发展项,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了一定依据,从而有助于挖掘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2017年,全国31个省区中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下降到5个,进入高发展水平的有23个地区,另外北京、上海、天津已进入极高发展水平。

总体来看,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是东部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

3

为什么东部省份发达

1.地理位置

东部地区面向大海,气候湿润、海运便利、具有开放性。而西部地区相对闭塞。

2.地形

我国地势西高东西,可分为三级阶梯。东部地区位于第三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处于三级阶梯的右部,含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六部分,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之东,平均海拔200-1000米。

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工农业生产,有利于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有利于对外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

福建省是东部地区中经济相对较差的,跟该省多山地有关。

3.交通

交通运输被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由于地形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

海南岛虽然位于东部沿海,但因位于海岛上,与大陆交通联系不便,阻碍了经济发展。

4.政策

我国东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开放,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改革发展。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部率先发展承担着为全国引路、试验的任务,所以东部在发展、转型、改革、转轨走在前面,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起到先行先试、搭桥铺路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序列

总的来说,东部发达省份是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的结果。

2021年5月15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公报显示,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广东人口十年增长20.81%,年平均增长率为1.91%。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超60%人口聚集珠三角。东莞成为继广深之后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深圳是广东 “最年轻”的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5.36%,比全国平均低13.34个百分点。对于广东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情况,专家认为,主要是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2601251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91%

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30313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09378人,增长20.81%,年平均增长率为1.91%。

广东共有家庭户42469178户,集体户4222469户,家庭户人口为111671837人,集体户人口为1434067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3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0人减少0.57人。

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新洪分析称,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广东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有效持续发挥作用,使广东生育水平有所回升,自然增长人口逐年稳步增加。

二是户籍机械变动促进广东人口规模的增长。其中,省外户籍净迁入人数保持较高的水平,十年来,广东省外户籍净迁入人口达312.02万人。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吸纳了大量跨省流动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半年以上)达2962.21万人,比2010年增加812.34万人,年均增长3.2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别比同期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1.84个和1.35个百分点,外省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也从2010年的20.61%上升到23.51%。

超60%人口聚集珠三角

分区域看,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珠三角核心区人口为78014335人,占61.91%;沿海经济带东翼地区人口为16321051人,占12.95%;沿海经济带西翼地区人口为15758245人,占12.51%;北部生态发展区人口为15918879人,占12.63%。

杨新洪表示,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人口集聚程度明显增大。珠三角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

同时,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现,成为全省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人口集聚为产业集聚夯实了基础,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人口集聚的趋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大湾区建设将吸引更多的省内外人口集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市人口。

东莞成第三个人口超千万城市

从地区来看,21个市中,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市有3个,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6个,在3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市有5个,少于300万人的市有7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市合计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50.14%。

东莞成为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常住人口总量达1047万人,仅次于广州(1868万人)和深圳(1756万人)。佛山以常住人口950万人居全省第四。此外,全省21个市中,人口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6个,在3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市有5个。

深圳是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深圳从2010年到2020年的人口增加数,相当于全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三分之一,比同期江苏省人口增量(609万)还多百万,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无与伦比。此外,同期,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分别增加598万人、230万人、225万人、145万人。此外,中山人口增量也超百万。

深圳是“最年轻”城市

从年龄构成来看,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8.85%;15-59岁人口占68.8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2.3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1.9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1.79个百分点。

各市人口年龄构成。

可以看到,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受生育政策调整影响,广东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回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也不断改善,老年人口的规模明显增长。

从地区来看,21个市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市有8个,在60%-65%之间的市有6个,在60%以下的市有7个。16个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其中,梅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深圳是最年轻的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5.36%,比全省平均低6.9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低13.34个百分点。同样年轻的还有东莞,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5.47%,与深圳接近,15-59岁人口占比更是高达81.41%,全省第一。

东莞人口性别比最高,梅州最低

从人口构成性别来看,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3.07%;女性人口占46.9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00上升为113.08。

各市人口性别构成。

数据显示,东莞是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最高的城市,达到130.06,其次是深圳,为122.43。这一指标最低的梅州,性别比为101.65,全省平均为113.08。

对于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杨新洪指出,广东常住人口性别比升高主要是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从户籍人口来看,2020年广东户籍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7,比2010年下降约1.2个百分点,性别比趋于均衡状态;但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则从2010年的125.49大幅提高到2020年的144.60,全省有近一半地市的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超过140以上,且外省流入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继续上升,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2.90个百分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而外省流入人口的性别比高低与产业结构变化不无关系,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对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广深珠受教育程度最高

从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深圳、广州、珠海位列前三,且优势明显,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8849人、27277人和25752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1.86年、11.61年和11.46年。

各市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

各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从城乡人口看,全省城镇人口为93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4.15%,比2010年提高7.97个百分点。

从人口流动看,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6064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857万人,比2010年增长244.49%,流动人口为5207万人,比2010年增长51.71%。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广东人口为2962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244万人。

根据最新的《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到了2035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将会达到1.3亿人。

未来15年,广东全省至少还要再增加1500万人。到时候,广东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会变得更巩固。

广东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省,也是人口的第一大省。

2019年,广东常住人口达到1.152亿人,远远超过传统的人口大省——山东(1.007亿人)、河南(9640万人)、四川(8375万人),甚至超过了老四川省(现在的四川+重庆)常住人口总和(1.149亿人)。

广东的人口规模这么庞大,一方面是因为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另一方面跟高生育率、低老龄化率不无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才从全国各地涌入广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深入人心。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在过去的5年,广东新增常住人口接近800万,遥遥领先于各大省份。仅2019年新增常住人口175万人,超过全国新增人口的1/3。

不管是自然增长人口,抑或是外来流入人口,广东都位居全国首位,远远领先其他东部发达省份。

自然增长人口证明了广东有高生育意愿。

广东还是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化的省份之一。2019年,广东65岁以上的人口只有9%,低于全国平均的11.9%,当时江苏、上海都已经超过14%,这两个地方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广东制造业高度发达,高新科技产业首屈一指,不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力人口,也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高端人才。

广东人口的吸引力一流,但是,不同区域的人口走势又很不一样。

根据《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在未来15年里,珠三角的常住人口将会从6300多万人增加到8440万人,新增接近2000万人;沿海经济东翼和西翼,一共增加约70万人,北部生态发展区将会减少180多万人。

这样算下来的话,自2019年到2035年,广东新增人口或许将会达到1800万人。

所以说,珠三角地区人口也会持续扩张,非珠地区人口则持续减少。

广东珠三角地区有一流的区域优势,粤东西北多数是山区,粤北地区地理环境,远远比不上江苏、山东等东部省份。粤东西北地区不在国家主要交通主轴上,也没办法直接受益于交通基建设施的纵横贯通,只能是依靠广东的财政扶持来建设。

广东虽然是经济强省,但同时还肩负着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重任,能留存用于非珠的地区并不多。

这么多年来,广东的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都放在珠三角地区,这是有原因的。

近年来,广东规划了“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对于不同区域,提出了不同的定位。

一核指的是珠三角9市,这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既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人口集聚的重心所在。

一带指的是沿海经济带,囊括了以汕头为副中心城市的粤东地区、以湛江为副中心城市的粤西地区。

一区指的是北部生态发展区。包括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5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口吸引力不足。

区域定位不同以及发展模式不同,人口流向自然很不一样,这是正常的。

广东未来的人口格局,还会受到都市圈战略的影响。

广东国土空间2035规划指出,加快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个现代化都市圈。

广东5个都市圈的分布范围:

广州都市圈:广州、佛山、肇庆+清远、韶关、云浮

深圳都市圈: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珠海、中山、江门+阳江

汕潮揭都市圈:汕头、潮州、揭阳

湛茂:湛江、茂名

韶关、清远、云浮都从属于广州都市圈,河源被纳入了深圳都市圈。

如今,两地的都市圈规划都在编制之中,未来圈内城市将从交通到产业分工再到公共服务等层面融为一体。

都市圈战略已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主战略之一。未来的人口流向,不再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是都市圈与都市圈、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竞争。

在都市圈模式下,工作在广州、居住在佛山不是问题,工作在深圳、生活在东莞惠州同样将会更加普遍。城市之间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

到时候,珠三角地区以吸引全国人口为主要发展方向,而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则可以享受到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人口溢出,人口格局有望实现动态均衡。

所以,不要再拿粤东西北说事了,真正的均衡不是平均之下的无差别,而是各展所长的协调发展。

人口向珠三角地区聚集,是经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在。全国人口向广东的“孔雀东南飞”,同样是经济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口规模优势、年轻人口优势,这将是未来广东经济发展最大的财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