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八大以来,全市经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蔬菜人均产量高于全国平均25%,自给有余、有进有出;柑橘、脆李带动300万果农持续增收。但仍存在产品优质均衡度不够、质量合格率有待提升、订单联结不紧密、品牌小散乱、单位产出效益低、产业链条短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经作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必须顺应新阶段变化,按照市委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推进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以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为重点,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坚持粮经统筹发展,处理好特色经济作物用地与粮油生产用地的关系,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促进提质增产增效。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投入品管控标准体系,发展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坚持特色发展,保护利用开发特色稀缺品种,形成不可替代和复制的独特产品,打造特色高端品牌。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普及新特优品种,推广应用高精尖技术,孵化培训实用性人才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坚持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强前端、优中端、牢后端,实现产加销有机深度融合,促进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

(二)目标任务。坚定不移稳面积,抓重点突破和示范带动,抓单产和效益提升,走深走实提质增效之路,逐步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优价,农民增收致富。到2025年,粮经统筹有序发展,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供给体系适配性明显增强,安全均衡供应水平明显提高。示范标准园单产、效益水平提升20%以上;良种普及率、生产标准化率、产品优质率显著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普及率提高25%以上,化肥减施1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减少15%以上,农残检测合格率总体超过97%,土地连作障碍治理效果显著。“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规模占25%以上。产业链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效益低的状况显著改善。

二、区域布局和主攻方向

(一)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1150万亩以上。市级蔬菜保供大县:铜梁、潼南、璧山、合川等,加强保供大县和巴南、江津等沿江区县早菜基地建设。市级设施蔬菜重点区县:巴南、渝北、九龙坡、沙坪坝、璧山、万盛、南川等,建立市级绿色保供蔬菜工厂群;永川、黔江、万盛、南川等,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市级高山蔬菜重点区县:武隆、巫溪、万州、彭水、酉阳等,发展高山蔬菜。市级特色蔬菜、加工蔬菜发展区县:涪陵、梁平、丰都、石柱、江津、綦江等,做强涪陵(丰都)青菜头、彭水预制菜、石柱红辣椒和莼菜、綦江赶水萝卜、江津花椒等产业。主攻方向:调减有质量安全风险、病虫害易多发的蔬菜,增种错季菜,补充特色菜,提高高附加值蔬菜占比;利用撂荒地发展蔬菜,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蔬菜工厂);强化应急保供;优化榨菜产业链结构。

(二)水果。面积稳定在720万亩左右。优质脐橙主产区:奉节、云阳、巫山等,发展三峡库区早中晚熟配套的脐橙。优质杂柑主产区:江津、开州、酉阳等,发展沃柑、W·默科特、爱媛、春见、大雅等杂柑。优质血橙主产区:万州、长寿、荣昌、璧山等,发展“玫瑰香橙”“长寿血脐”“海棠香橙”。地方名柚主产区:梁平、垫江、长寿、丰都等,巩固梁平柚、长寿沙田柚、垫江晚柚、丰都红心柚等名柚基地,调减非主产区滞销杂柚。柠檬优势产区:潼南、万州、大足等,打造柠檬产业集群。柑橘链条延伸区:忠县、开州等,加强柑橘精深加工。“巫山脆李”优势产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州、万州等,发展中晚熟等脆李品种。丘陵山地伏淡季特色水果基地:永川、巴南、綦江等,发展南方早熟梨;黔江、万盛等,发展猕猴桃;沙坪坝、九龙坡、合川、南川等,发展金沙杏、桃、枇杷、蓝莓等,打造农文旅融合体验基地。主攻方向:持续优化水果优势区产业集中度和品种熟期结构,柑橘早中晚熟比例调优至35:15:50,晚熟脆李占比提高到20%;改造老果园基地,大力提高基地管护水平;推广高糖高产、避雨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提升商品化处理水平;逐步推行“按图索果”营销模式。

(三)茶叶。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市级茶产业综合示范区:永川、南川、秀山等。市级茶产业重点区县:万州、巴南、江津、荣昌、武隆、酉阳、城口等。主攻方向:加强生态茶园国家级认证;创建“三品一标”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夏秋茶产品,提高茶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茶叶深加工,巩固绿茶,提高红茶、紧压茶比例;整合打造市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四)中药材。面积稳定在270万亩左右。重点区县:秀山、巫溪、石柱等区县,分别发展山银花、独活、黄连。次重点区县:涪陵、巫山、酉阳、潼南、江津、奉节、城口等区县,分别发展黄精、淫羊藿、青蒿、佛手、枳壳、大黄、川党参。开州区重点打造三峡道地药材博览会和药博园。主攻方向:推动10个重点道地药材品种“渝十味”建设;突破原产地初加工水平不高瓶颈,提高药材药效。

三、重点举措

(一)着力选育应用新特优品种。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品种更迭换代,着力发展青菜头、加工辣椒、柑橘、脆李、金沙杏、黄精、黄连等地方特色优势品种。分类指导、引进培育、示范推广一批果用蔬菜、食用药材、白肉枇杷、食用菌等新特品种、高端高附加值品种,试点开发一批宜加工、耐仓储、高生物产量品种。保护利用开发大树茶、老鹰茶等古老珍稀品种,聚焦食用菌、调味品等,充分挖掘微生物资源潜力,向微生物要热量,集成有关创新品种、产品和技术,丰富产品供应,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支持新特优品种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特色种质保存、特色品质保持及特征品质评价,加强宣传推介,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二)大力推行粮经统筹绿色种养循环。利用种养空间差异和作物生长周期差异,大力推广粮经统筹种植和种养循环。果园行间推行大豆(胡豆)、油菜套轮种。集成“粮-菜、菜-果-茶-药轮套间作”“果菜-水生菜”“鱼菜共生”等种养循环模式和技术规程,推广净菜加工副产物、尾菜处理等技术集成与示范,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解决土地连作障碍。推广畜禽粪污为原料的有机肥、积杆、绿肥还土还田服务,构建食用菌生态栽培循环模式,推动土壤培肥、地力提升。依托高科技农业企业资源,开展“生物农药+有机肥+绿色防控”为主的投入品管控试点示范,增施生物农药、有机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蔬菜绿色高产、水果高糖高产、茶药高质高效的保优发展模式。

(三)全力挖掘发展空间适地适栽。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要求,加强种植结构调整管理,引导“上下进退入”空间布局,集约化、节约化利用土地。上,即产业上山上坡、上高山烟田;下,即产业甘为粮下、下林地,推行“粮-菜、果-大豆”套(间)种、林下种植;进,即产业进“四荒资源”、进废旧房屋、进闲置地;退,即产业适时退出“两区”划定区域和基本农田,退出低效产区;入,即产业入水、入设施(工厂)、入冬闲田。坚持适地适栽、适区适种,调整跨界种植,引导杂柑、青菜头、脆李等在适宜区、优势区种植发展。

(四)聚力省力化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建园。推广宜机化改造(建园)、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管控、数字化溯源,利用农机代替人工。研发应用推广榨菜收割农机具和技术。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新(改)建一批设施蔬菜(食用菌工厂)、设施小水果,支持避雨设施、调温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水、肥、光照综合作用,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大力气解决落裂果、黄化病、产量低、土地酸化等问题。利用高效水溶肥加强水肥一体化建设,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肥水管理,高效节水灌溉,努力实现特色经济作物基地水肥一体化全覆盖,节本增效提单产提品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生产管理深度融合,建设数字果园、菜园、茶园、药园。

(五)强力推进产销对接。构建“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生产全程“贯标”管理,有标依标、无标创标,建立种植标准体系,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大力促进产地原料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产品。支持重点地区购买引进鲜品分级包装设备,提升采后鲜品分级分类处理能力。加快产地集散中心建设,合理布局配套不同能级商品化处理线。探索柑橘(水果)等错季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因地制宜发展订单生产,示范推广“按图索菜”“按图索果”等模式,绘制特色经济作物产区数字地图,定期监测和发布品种、价格、技术、交易等信息,让市场主体精准生产经营,让消费者知晓好产品、买到好产品。引导和扶持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三峡药博、重庆市斗茶大赛及川渝茶叶品牌联展等平台活动,大力支持三峡柑橘、重庆茶叶等走进上海、大湾区等。支持以重庆茶叶公益直播平台为切入点,逐步搭建永不落幕的特色农产品线上交易会、带货会,让山区茶叶、蔬菜、水果等卖向全国。

(六)通力实施品牌与技术资源整合。持续培育壮大“涪陵青菜头”“三峡柑橘”“巫山脆李”等品牌。整合重点茶区资源,分茶类创建市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南川大树茶,复兴重庆沱茶。整合全市道地药材资源,加快培育黄连、山银花、川党参、青蒿、独活、佛手、枳壳、大黄、淫羊藿、黄精等“渝十味”品牌。整合国家和市级院士专家团队以及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和各涉农院校科研力量,打破需求端和供应链壁垒,开展“专家+企业+区县”联合攻关,协同推进榨菜、脆李、荔枝龙眼、加工葡萄、黄精、大树茶等科技研发、生产种植、加工收购、物流仓储、品牌营销等全链条、全方位一体化大发展,创建一批典型经验在全国宣介推广。

(七)强化政策组织保障。坚持目标导向,统筹中央和市级农业产业发展、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农业服务体系等财政资金,开展特色经济作物全域提质行动,重点创建市级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三品一标”示范基地,分年度打造一批示范典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走深走实提质增效之路。实行市负总责、区县抓落实的工作领导机制,各区县和有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明确专班或专人负责全市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的细化落地,要明确实施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跟踪督促各项任务落实。紧贴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操作性强、持续性高的提质增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