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名人志士,他们为国为公,勤政为民,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谋士之风盛行,直至秦汉三国时期,谋士地位达到了顶峰。诸葛亮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更是三国时期极为重要的谋士之一。

一、本为布衣,幸得赏识

1、琅琊人士,三顾茅庐

诸葛亮,公元183年出生于琅琊阳都。当时的诸葛氏是琅琊的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曾经是东汉的泰山郡丞。其幼年便逝去父母,原本是和弟弟一起随着叔父诸葛玄到豫章去做豫章太守,不成想好景不长,东汉末年诸葛玄被人取代,之后便又带着兄弟俩投奔荆州。

直到叔父去世后,诸葛亮便在隆中避世隐居,《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可见一斑。诸葛亮此人才华横溢,读书念学之时,除去精熟诵读之外,更能透过知识的本质,观其大略,同时也关系国家大事,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虽说世人常常对他不屑一顾,但好友崔州平,徐庶等人却是非常欣赏他的才干

随着叔父到荆州之后,诸葛亮其实一直在私下营造自己出山的条件,在荆州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不断刷新自己的存在感,《襄阳记》中更是曾经记载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文中所指的伏龙,便是当时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

按照刘备的想法,听到名人志士的第一反应便是想要召见,徐庶却对他说,“诸葛亮颇有治世之才,若想要见此人,将军屈尊相访最为适宜。”刘备求贤若渴,故此才有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隆中对策,匡扶汉室

诸葛亮与刘备相见之后,诸葛亮便献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至此,诸葛亮正式出山辅佐刘备。刘备更是事事依仗诸葛孔明,关系也越来越亲密。《蜀志·诸葛亮传》中更是记载到刘备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见一斑。

诸葛亮辅佐期间,不断进行廉政建设,从根本上保证蜀国的关于队伍;入蜀之初,便与刘巴,李严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依法治世;更是以信为本,治军以明。可以说是帮助刘备建立巩固政权的一把利器。

二、治国良将,充满人格魅力

1、俭以养德,淡泊名利

叔父去世后,诸葛亮一直隐居在南阳隆中长达十年之久,“躬耕南阳”便是他自给自足隐士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隐居,诸葛亮却不避讳广交好友,他认为,与人交流与世界交流,才能更好的丰富自己的学问,才能更好的思考变化多端的外界。

诸葛亮积累人脉,积极交友处事,以一颗赤诚之心率真待人。然而诸葛亮并不是沽名钓誉之人,以他的家世背景来看,完全可以结交更有权势的上层阶级,不过他却不为所动,交友识人只凭品德心性,更是自述“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孔明于乱世出山,辅大统于危难,不为权势只为天下百姓。身居高位却仍然不忘初心和使命,以廉政立于官场,以修身服于世人。

身处乱世之中的他在夫人的选择上更是不被女子的外貌所左右,同结交好友一样,他认为相伴一生之人更应该明德至理。《册府元龟·姻好》里记载的“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就有所提现。

根据历史进程来看,诸葛亮的丑妻确实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内可以持家,外也可以为他的事业出谋划策。明朝朱熹更是认为清心寡欲很可能是诸葛亮功成名就的主要因素。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诸葛孔明自追随刘备出山之后,后半生先是于乱世定天下,后是肝脑涂地,辅政立国。正是由于战乱时期的四处奔走,才让诸葛亮认识到了百姓民众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国之初,社会极度动荡,诸葛亮排万难,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反统治阶级之道而行之,提出“政以安民为本”的思想。

由于年轻时期躬耕布衣的生活经历,诸葛亮把安民的重点放在了农业生产上,在全国上下大力倡导“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同时他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发展纺织业等制造业,并恢复盐铁官营制度,使得百姓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百姓富,军粮足;百姓足,军民欢。诸葛亮不只是空谈理论,而是真正地做到实处,出台相关政策造福百姓,这种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全都一视同仁的做法受到了百姓极大的赞扬。

真正做到勤政爱国,固本安民,为当时的社会有志之士,甚至是蜀国的官僚队伍提供了效仿学习的榜样,也正是让诸葛亮流芳百世的很大原因。

3、廉洁清正,举人为贤

诸葛亮深刻意识到,官僚队伍的清正建设是决定一个政权是否稳定的根本因素。自己更是在《出师表》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当时的官员选拔非常公正,实名实人考核政绩,有功必赏有罪立罚奖惩分明,更不会出现徇私枉法的情况。

虽然执法严明,但是公平公正,官员之间倒也没什么怨言。当时的参军马谡与诸葛亮关系甚好,然而马谡大意失街亭之后,诸葛亮虽然痛心却依然按律而斩,而马谡虽死却毫无怨言。

选官任人,诸葛亮最看重的是为人处世的素质,乱世之中,国运变化莫测,受重用之人更应该在复杂的现实世界耳清目明,学会明辨是非。

李严运粮失职并延误军情,诸葛亮毫不留情地追究李严的责任,罢免了他的官职。然而对于他的儿子却依旧信任有加,并委以重任。

诸葛亮匡扶后主之时,知人善任,举贤举能,颇有君子之风。更是不畏强权积极进谏,只要是能人志士皆毫不保留的任用,例如德才兼备的费祎,文武双全的姜伟,在孔明先生的影响下忠心为国。

4、尽人事逆天命,为难为之事

从《出师表》中即可看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其出山,当时便已经是汉室大限将至,蜀国的势力也远不如其他两国,然而诸葛亮依然迎难而上,勇担大任,助刘备“匡扶汉室,还于旧都”。

辅政期间,孔明先生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殚精竭虑的辅佐汉主,稳定政权。在其位谋其事,不言现实的困难险阻,只看手中可为之事,为不可为的奋斗精神被后世广为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死前,亲手托孤。世人皆知,刘禅后主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即便如此,诸葛亮依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将政权大局和形势变化积极进谏。

虽然刘禅后主依然听信小人的谗言,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放弃,反而是对刘后主倾尽耐心进行教导和敦促,为汉室江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孔明先生的为不可为之事,体现了他骨子里强硬的一面。虽然只是一介谋士,然而在面对来自外界的重重压力之时,诸葛亮展示出了他人格中最真实的一面。大概也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才让刘备在众多谋士之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他,才让诸葛孔明一直被后世所称颂。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自追随刘备出山以来,一心为臣,积极为刘备出谋划策。草船借箭,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等大战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战略。

即便身怀治世之才,却丝毫没有替代之心。即便是对于昏庸无能的刘禅后主,也只是可叹可恨,一心辅佐。正是因为诸葛先生的拳拳之心,才让刘备信任不已,临终托孤。甚至直言到“若嗣子可辅,辅之;为其不才,君可自取。”

然而诸葛亮一直是“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虽然集相权和将权于一身,却依然无私大义,既没有功高盖主的威胁,也没有号令百官的小人姿态,直到五十四岁病死于军中。

死前仍然心系刘备的遗志,认为自己辜负了帝王的嘱托。其儿孙三代更是满门忠烈,驰聘沙场,马革裹尸。

乾隆皇帝更是曾经评价到“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诸葛亮无论是从军事上,政治上,还是从文学上,经济上来看,都是一代名将。也正是因为孔明先生的个人魅力才让刘备三顾茅庐而不恼,临终托孤而不疑,才让贤明君主和忠贞之臣惺惺相惜,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