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体化蔚然成风的光伏行业,天合是少见的专业化奉行者,本次转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图源:天合光能官网

文 | 江帆
编辑 | 马克

光伏行业唯一坚持专业化的头部组件商也转向一体化了。

6月17日晚间,天合光能 (688599.SH,下称天合) 公告称,计划在青海省西宁投建年产30万吨工业硅、年产15万吨高纯多晶硅、年产35GW单晶硅、年产 10GW切片、年产10GW电池、年产10GW组件以及15GW组件辅材生产线。上述项目计划2022 年开建,分两个阶段实施,预计2025年底建成。

截至6月1 7 日当天收盘,天合股价涨0 .94% 报收于6 0.12 元,总市值共1 303 亿元。

光伏制造端可大致分为硅料、硅片、电池及组件四个环节。2021年,天合组件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隆基绿能 (601012.SH) 。晶澳科技 (002459.SZ) 、晶科能源 (688223.SH) 紧随其后。相比于其他三家“硅片+电池+组件”的产能布局,天合的产能链仅覆盖“电池+组件”两端。

在一体化蔚然成风的光伏行业,天合是少见的专业化奉行者,本次转变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现在一体化?

天合此次大手笔转变着实出乎业内意外,但其一体化意图之前已有端倪。

今年3月底, 天合与青海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拟合作 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 。天合董事长高 纪凡表示,青海将成为 其 最重要产业基地之一 。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能耗差异显著,上游硅料、硅片 (包含拉棒、铸锭、切片) 生产环节能耗需求高,占产业链用能总量的90%。因此这两端产能多集中在以绿电保障为主的低电价地区,比如内蒙古、新疆、四川、宁夏、云南等西北、西南地区。中下游电池、组件环节则主要集中在江浙两地。截至2021年底,天合电池、组件产能分别为35GW、50GW,国内三大制造基地为宿迁、盐城、义乌。

作为崛起中的光伏制造基地, 青海省 计划 2025年基本建成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 ,凭借 良好的 绿电、光照 资源 以及政策 优势 ,近年来吸 引 了一批光伏多晶硅、硅片 制造项目入驻 。因此,天合3月底与青海签约,是其加码上游,转向一体化的第一个信号。

4月底,天合光能管理层在2021及2022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为应对美国针对东南亚四国 (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 光伏产品的反规避调查,公司计划在当地兴建新的硅片产能,补齐短板。同时也考虑在国内增加一部分硅片产能以协同支持电池、组件产能。这是第二个明确信号,天合光能的一体化将在海内外同步进行。

美国反规避调查结果预计于8月30日公布,2年豁免期结束后,硅片等附加值核心环节在国内的组件,或面临高额关税。与晶科、晶澳、隆基不同,天合在东南亚缺失硅片产能,仅 在越南、泰国合计共6GW电池、组件产能 ,这可能导致其在反规避调查中处于不利,此时加码一体化是明智选择。

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此前对《财经十一人》表示,天合选择现在垂直一体化的原因有二:

  • 一是响应市场需求,特别是当下海外市场对于供应链绿色化、多元化的要求已成大趋势,打造自身绿色供应链是头部企业的必选项;

  • 二是出于对下一轮技术创新的关注,全产业链来看硅料、硅片的降碳空间最大,未来品质、碳排相关要求也会更高,对源头、底层技术创新的关注也是天合光能向上布局的主要动力。

除此之外,天合的转向也有更为现实的原因。

光伏行业历来存在专业化和 一体化 两条路线 , 无法定论孰 优孰劣。只是单从此轮硅料引发的涨价潮来看,企业的一体化程度与其成本控制能力成正比,产业链较短的下游企业更容易因供应链价格波动导致利润受损。

与天合光能产能布局类似的东方日升 (300118.SZ) 、协鑫集成 (002506.SZ) 、亿晶光电 (600537.SH) 2020年以来承压上游涨价,均出现亏损。与之相比,天合作为头部公司,通过拿料、签长单、提前囤货,规避了一部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

但与同为头部、且回A时间接近的晶澳相比,天合的业绩表现略显逊色。 天合 缺失硅片产能, 只有电池、组件两端产能 , 是盈利不如晶澳的主要原因。一位接近天合的知情人士 此前 对《财经十一人》表示,天合是轻资产模式的专业化企业,过去几年未大规模投资硅片,整体利润表现确实低于一体化企业,但高于同模式企业。2022年,硅料供需整体依旧偏紧,天合还将承压一年。

自2016年开始,单晶硅与多晶硅的技术代差带来了持续的超额利润,单晶老大隆基获利最大。在硅片端建立起绝对优势后,隆基立即向下加码电池、组件产能,并逐步明确组件、硅片1:2的产能比设置,这让隆基同时吞下硅片的高利润和组件的市占率,吃尽红利 。

隆基的扩张速度,刺痛了所有老牌组件商 ,同时产能过于集中的硅片端也引起了组件商的警惕。为了不受制于人, 晶科、晶澳等 开始 向上加码硅片。 2 020 年- 2021 年,产业链均因硅料供给减量而发生涨价潮,进一步强化 晶科、晶澳等 自身一体化的决心,近年来硅片扩产速度加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为组件商的天合光能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其曾与通威股份 (6 00438.SH) 通过合资项目的方式互相保障对方的“短板”,“打造专业分工、错位发展、协作互利的行业发展新格局”。这种模式一度颇受业内称道,认为天合和通威开了个好头,上下游合作与专业化分工的作用,要远大于竞争。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也均曾公开表示过对于专业化模式的认可,以及对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担忧。

但近年来硅料频繁的紧缺和涨价,显然加深了天合对于成本控制的担忧。考虑到硅料端庞大的在建产能,2 023 年硅料供应将明显缓解已成业内共识。但目前硅料价格依旧高企, 继续维持微涨走势 。据硅业分会6月1 5 日数据, 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 、致密料 成交均价为26.85万元/吨 、 26.61万元/吨,周环比涨幅 约 0.4%。 硅业分会预计, 根据下半年140GW-150GW的终端装机预期,与同期硅料对应的硅片产出约195GW作对比,存在供需失衡的局面 。

天合此次“一体化”得非常彻底,不仅向上布局硅片,甚至还覆盖至多晶硅及其原材料工业硅,向下除扩充已有的电池、组件产能外,还包括体量不小的辅材。天合在光伏制造端的产能结构由“两端”变为四端全覆盖,外加工业硅、辅材两端相关产能。

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十一人》表示,天合投建一体化项目,也是为了满足西宁当地招商引资的需要,同时做大体量、提升项目能效。

上述项目分阶段建设, 项目的产能规模及实施进度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第一阶段:建设年产10万吨工业硅、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年产20GW单晶硅、年产5GW切片、年产5GW电池、年产5GW组件以及7.5GW组件辅材的生产线及其配套基础设施。计划2023年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建设年产20万吨工业硅、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年产15GW 单晶硅、年产5GW 切片、年产5GW电池、年产5GW组件以及7.5GW组件辅材的生产线及其配套基础设施。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

到2023年底,天合将拥有10万吨工业硅、5万吨多晶硅、20GW硅片、55GW电池、70GW组件产能。5万吨多晶硅约可满足20GW硅片生产,再加上天合手握的硅料长单,自给自足已不成问题。

天合认为, 本项目的投资决策是 公司 基于战略发展需要及对行业市场前景的判断做出的,计划在立足并加强主业发展基础上 , 拓展新业务领域。借助西宁当地的政策及产业配套优势 , 提高 其 在下一代 N 型电池技术产业化领域的竞争地位和优化产业链整体布局 , 利于 增 强盈利能力 。

项目投资金额未予披露。天合 预计投入资金较大,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货币资金水平,后续需要通过银行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截至2 022 年一季度末,天合光能货币资金1 10.5 亿元。

天合的先机和后手

天合属于国内成立最早的一批光伏企业,与英利、无锡尚德同期。2005年,无锡尚德成为首个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民企,创始人施正荣也成为当年中国首富,引发光伏企业赴美上市潮,其中就包括天合、晶澳和晶科。晶澳、晶科于2011年、2012年进入组件前十,2014年天合已成为组件老大。

2012年,由于产能过剩、欧美“双反”等因素,中国光伏行业进入寒冬期。此后,在美的光伏中概股多数面临估值低及退市风险,同时国内加大扶持光伏行业,一股光伏中概股回A潮由此发端。2015年,晶澳、天合提出私有化要约,先后于2019年底、2020年6月通过借壳和IPO的方式回A。

从退市纽交所到登陆科创板,天合光能共耗时39个月,因路径选择摇摆不定等原因速度缓慢。同行晶澳自2018年7月从美股退市到借壳上市A股,总耗时不到17个月。

彼时天合在国内无法及时上市,融不到资金升级设备或新建产能,产品竞争力无法与市场上的新产能相匹敌。但为了维持现金流,只能持续现有产线的生产,承受亏损压力。2016年起,光伏行业掀起单晶硅替代多晶硅的技术变革,天合由于多晶的历史包袱太重、以及缺乏资金而持观望态度,晶科当年年底就开始投产单晶硅片,次年实现单多晶持平的产能结构,由此抢占了切换路线的先机,2016年登顶全球最大光伏组件商,天合退居第二。2018年,天合又被晶澳赶上,屈居第三。

但也正因此,天合掌握了技术选型的后发优势,2020 年6月登陆科创板后力推2 10 尺寸,与隆基、晶科、晶澳的1 82 尺寸阵营对垒。 2021年 ,天合 组件出货量为 24.8GW,210 大尺寸出货占比超过 65% , 大尺寸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 。

据PVinfolink最新报 告预测, 2022年大尺寸组件市占率近8成,年底 大尺寸组件年底产能达到292GW,基本与电池新增大尺寸产能保持一致。因设备兼容性,其中兼容至210组件产能达170GW 以上 ,超过182组件产能。

除了2 10 尺寸的差异化 优势,2021年开始,分布式市场爆发,对于天合来说也是重大利好。光伏发电项目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组件销售分别对应直销和经销两种模式,一般分布式 的利润空间更为丰厚。2021年,受益于“整县推进”政策、度电补贴刺激,国内分布式光伏迎来增速拐点,新增装机占比超50%,历史首超集中式。2022年一季度,分布式的新增装机占比提高至七成。

分布式市场的爆发对组件巨头的经销渠道提出更高要求,巨头中天合布局最早,经销渠道能力最强。经销渠道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累积过程。从集中式的to B转向分布式的To C并不容易,需要打破原有工业品制造的路径依赖,消费品需要提供额外的美观和服务价值。

可以看出,晶澳、天合、晶科2021年经销收入占比均大幅提升,天合占比最高。据索比光伏网数据,天合2021年国内分布式出货量排行第一,2022年一季度出货量超2GW,市占率高达26%,维持领先。

但与隆基、晶澳、晶科不同的是,天合业务布局更多元化,也更分散,不够聚焦光伏制造业。2 021 年,天合光能的组件业务占总营收的7 7% ,隆基、晶科、晶澳分别为7 2% 、9 0% 、9 6% 。隆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光伏行业,硅片、组件合计贡献了9 3% 的收入。

高纪凡曾表示,天合光能未来的方向是纵向升级,希望成为全球能源物联网的引领者。上市后,天合确立了光伏产品 (组件) 、系统 (电站+系统产品) 、智慧能源 (光伏发电+运维、储能智能解决方案、能源云平台) 三大业务板块。

“天合 是 家 多元化布局的公司 ,但这 反过来 导致组 织能力 有限,业务效果 达不到预期 。”天合一位高层对《财经十一人》表示。

欢迎关注财经十一人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帐号头像,加关注)

作者为《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