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

1.兵民合一的罗马军团

罗马实行典型的兵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罗马公民从17岁到45岁须在野战军中服役,46岁至60岁的公民在战时仍要去守卫后方。他们都是自备武装,战时出征,战后解甲归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的兵民合一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百人队大会制度上。百人队大会既是公民大会,又是战士会议。实行兵民合一的公民兵制的斯巴达的公民大会也是战士会议,但斯巴达的战士没有依据财产资格划分为各个等级,仍是基于斯巴达人的血统关系上。雅典实行兵民合一,其战士虽也以财产资格为依据被划分为各个等级,但是他们的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的大会,不是战士会议。斯巴达和雅典的兵民合一制都没有罗马的典型和彻底。

罗马公民兵的基本组织和基本战术单位高度融结为军团。军团的数目、其中的人数及其作战方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相同。共和早期,罗马大概有四个军团。每个军团约有4200名重装步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步兵。其中,两个军团由年轻力壮的公民(17至45岁)组成,担负出征野战任务;另外两个军团由年长的公民(46至60岁)组成,战时负责卫戍后方和支援前线的任务。早期的军团按希腊——马其顿式方阵排列阵式。重装步兵按横列排成六行,每行500人,持精良武器者居前。两个军团的方阵往往并列,形成密集阵列,纵深八列,侧翼配置骑兵,轻装步兵散开列于主力队伍前面发挥作用并掩护两翼。由于这种方阵不适于复杂地形作战,不够机动灵活,难以顶住机动敌军的袭击,于是在公元前4世纪时卡米路斯改变军团阵式,放弃了方阵。

2.向北意大利扩张

罗马建立共和国以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当严峻。北方仍有强大的伊达拉里亚城市,如果罗马想不再受到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那么当时只有去征服他们;东部和南部还有经常入侵的萨宾、埃魁和沃尔斯奇人等山地部落。

罗马为了征服这些山地部落和伊达拉里亚人,和拉丁城市缔结卡西乌斯和约,以便对付主要的对手。

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罗马通过持久的战争击败了埃魁人和沃尔斯奇人。接着,罗马对伊达拉里亚人发动进攻,主要与北方的伊达拉里亚城市威伊展开了三次战争,持续近一个世纪。

公元前405年,罗马第三次发动对威伊的战争,这场标志着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次明确的战争,在罗马传统中作为这个城市军事史的转折点而记录下来。

罗马对威伊进行了10年围困(公元前405——前396年)。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罗马将军玛尔库斯.卡米路斯在罗马第一次试行军饷制度,而在此以前服军役是没有报酬的。罗马军团士兵每日约得800克谷物。出征时,发给士兵15日的粮食,有时甚至是30日。军团士兵亦可靠地方补给,这就使有组织的掠夺成为合法化。他还改进和统一武器装备,公民兵自筹武装参差不齐、规格不一会削弱战斗力的弊端得以解决。从此,公民兵出战可以从国家获得军饷、给养和规格统一的武器装备,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世纪末的马略军事改革。

公元前396年,卡米路斯决定用地道攻城的办法攻陷威伊城。他命令士兵挖掘一条从城外通向城堡内部的坑道。军队被分成6个分队,轮流作业,直至工程完成为止。罗马从地道突然攻入城堡,出威伊人之不意,威伊陷落。

罗马掳获了大量战利品而变得富有起来,又占领了几乎把它的领土总面积扩大一倍的版图,罗马强大起来。

当罗马刚刚站起来的时候,在公元前4世纪初,突然发生了一场战祸,险些使罗马覆灭。

公元前390年,罗马突然遭到从西欧和中欧南来的高卢人的侵袭。罗马投入了全部军队和来自临近拉丁城市的援军,在阿里亚与高卢人展开残酷激战,却终没有挡住勇猛的高卢人的攻击。罗马人被围困在卡皮托利乌姆卫城,最终因粮绝而被迫投降。高卢人也苦于军中疾病流行,同意和谈,在罗马人给付了一千磅黄金后撤离了罗马。

罗马幸运地从高卢人的侵袭下逃脱出来,保存了自己刚刚建立的城邦文明。当时的高卢人仍属于游牧民族,具有很强的作战机动性。其军队可以在敌方准备不足时迅速突击,也可以在形势不利时立即撤离。再加上游牧民族特有的勇猛和骠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因此罗马人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很容易被高卢人攻入。但是由于游牧民族物质生产比较落后,仍处于半野蛮状态,一旦在对农耕民族的战争中取胜,必然会大肆掠夺、屠杀,甚至会用自己落后的生产方式攻变农耕的生产方式,摧残了农耕民族的文明。可是游牧民族往往在战胜农耕民族后,经常大捞一把而离去。高卢人在掳获了大量财物后离开了罗马。罗马虽然遭到了沉重打击,但幸运地保存了其文明,并且清醒了头脑,为提防高卢人再次入侵,他们修建起大约12英尺厚、24英尺高的坚固石造城墙。最重要的是,罗马人在高卢战争后实行了根本性的军团改革,以实行三列队战法的中队军团取代原来的希腊——马其顿式方阵。

3.公元前4世纪的军事改革

公元前4世纪的军事改革从卡米路斯实行军饷制改革开始,在整个公元前4世纪由多个人经过多次改革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军团的体制改革。

首先,罗马的野战军团由2个增至4个,每个军团的重装和轻装步兵共4200人,骑兵300人。每个军团又分为30个中队,每个中队又分为2个百人队。每个百人队为60人或30人。在共和时期,中队是作战单位,而百人队只是一个小的战斗组织。军团的战斗队形改变了。罗马军团放弃了原来按财产资格配置兵种的办法,根据士兵的年龄、受训程度和战斗经验,把重装步兵排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轻的战士,被称为哈斯塔提(Hastati),即"枪兵";第二列是由成年的有经验的战士组成,他们被称为普林西佩斯(Principes),即"主力兵";第三列是经过锻炼而最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组成,他们被称为特利阿列(Triarii),即"后备兵"。其中第一、二列各有10个中队,每个中队配置120名重装步兵;第三列也有10个中队,每个中队只有60名重装步兵。各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前两列是战斗队伍,所以彼此稍微接近。第三列是后备队,相隔稍远。此外,每个军团都配备1200名轻装步兵和300名骑兵,列队于军团的前面和两翼。这就是罗马军团著名的三列队法。

三列队法的作战方式通常是如下进行的:部署在军团前面和两翼的轻装步兵首先投入战斗,他们向敌阵发射箭支,投掷标枪、石块。当敌人逼近时便撤走,第一列枪兵投入战斗。如果第一列枪兵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出现缺口,第二列主力军随即冲上来,第一列枪兵稍微退后与第二列主力军重新形成一条密集战线共同打击敌人。只有在前两列战士处于紧急关头,老练的第三列后备兵才加入战斗。这时战斗的最后结局往往取决于后备兵。从这里古罗马产生了一句谚语:"事情发展到后备兵了",意即事情发展到最决定性关头了。

三列队法优于密集方阵。方阵只能适用于平地作战,遇到复杂地形就难以全线展开,阵线中有的地方互相拥挤,有的地方兵力疏散,易被攻破。而三列队法中,中队是独立的战斗单位,各列和各中队之间有一定间隔,这就使得各中队在战斗中较密集方阵具有较大的灵活机动性,适于任何地形作战,其阵线也较坚固。因此,这种军团体制直到公元前2世纪末的马略军事改革以前没有多大改变。

这时罗马在作战中鲜明展现了它的战术特征,就是设立防御营地。罗马军队随时随地驻扎都要挖壕筑墙,建立营地,避免敌人突袭,并可随时进攻。

罗马军队实行铁的纪律,军纪和服从高于一切,如有任何反抗,都要受到无情惩罚。如果违犯军令、临阵脱逃和表现怯懦,都要在军列前受鞭挞再砍头示众。如果整个部队怯阵脱逃,则实行"什一抽杀律"让士兵排成一横列,每10人抽杀1人。

在战场上立功的士兵可以晋级,获战功章,戴月桂冠。获得巨大胜利的将领可以率领得胜的军团实行凯旋式,借以鼓舞士气,激励作战。

公元前4世纪所进行的军事改革,保证了罗马在将要征服中部意大利的战争中取得辉煌的胜利。

4.逐鹿中部意大利

罗马人虽然从高卢人的铁蹄下侥幸解脱出来,但高卢人的入侵使罗马的国际地位动摇了。从前的敌人伊达拉里亚人、埃魁人和沃尔斯奇人都同罗马人重开战端。罗马人为了战胜他们,同他们连续进行了50年左右的战争。其中罗马首先经过近40年的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才彻底打败了伊达拉里亚人。到公元前338年,沃尔斯奇人也被罗马打败,从此归从罗马统治。

到公元前350年,罗马人已获得足够的土地来满足当时罗马人拥有土地的不足,他们不再生活在少数入侵者威胁之下。然而,他们仍然四处扩张,他们的军队已变成征服的工具,战时出征、平时耕种的公民兵,由于经常出外作战,变成了事实上的职业军队。

罗马人向南拉丁姆扩张,与萨姆尼特人发生冲突。罗马人接连与萨姆尼特人发生过三次重大战争,从公元前343年至前290年,才最终将其打败。

至此,北至波河流域,南到卢卡尼亚边境,全部中部意大利都在罗马统治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皮洛斯战争与征服南意大利

萨姆尼特战争以后,罗马便和南意大利的希腊城市开始接触。公元前282年,罗马派军队以援助图里依为名占领了图里依,引起塔林敦的不满。当罗马舰队驶进塔林敦海湾时,塔林敦袭击了罗马军队。于是罗马派军进攻塔林敦。塔林敦遇到罗马军队的进攻,难以抵御,决定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求助。

皮洛斯(公元前319——前272年),是一位富有才能和胆略的军事家。他长于布置阵势,善于指挥战斗,巧于利用地利,堪称为一位卓越的战术家。就连伟大的汉尼拔都称他是仅次于亚历山大的战略家,自称是他的学生。

皮洛斯出身于伊庇鲁斯王族。幼年时,伊庇鲁斯发生了政变,其父被驱逐,从此他在伊利里亚和埃及避难,后来终于回国当上了国王。

他崇尚武功,有雄心大略。不以统治伊庇鲁斯为满足,时刻谋划着对外扩张。当与罗马人作战的塔林敦人邀请皮洛斯前去支援时,他决定借此机会,征服意大利、西西里,然后再挥师东进,征服巴尔干,建立一个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国。于是,皮洛斯率领2万名训练有素的步兵、3千名帖萨利亚骑兵、2千名弓弩兵、500名投枪手和20头战象,横渡亚得里亚海,于公元前280年开赴意大利,挺进塔林敦。

在离塔林敦海湾沿岸不远的赫拉克里亚城附近,皮洛斯和前来迎击他的罗马军队发生第一次会战。战斗之前,他先察看了敌情。面对罗马士气的高昂,队伍的整齐,他没有惊慌,沉着地指挥他的军队向前,并亲率3000骑兵冲锋在前。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皮洛斯的战象和帖萨利亚骑兵起了作用。因为罗马的战马没见过战象,当它们与战象相遇时,便吓得掉头狂奔。皮洛斯借机掩杀,大败罗马军。据说,在这次战斗中,罗马伤亡7000人,被俘2000人。

赫拉克里亚战役之后,皮洛斯挥师进军罗马,直抵罗马几十公里的地方安营。他自料罗马难以攻克,决定与罗马和谈。由于皮洛斯的声誉和罗马在战败中遭受的灾难,使罗马元老院中有部分元老认为在对罗马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可以和谈。正在犹豫不决时,德高望重的阿庇乌斯.克劳狄命令他的儿子带他来到了元老院。他义正辞严地说,如果皮洛斯想要同罗马人订立和约,建立友谊,必须率军队退出意大利,然后派遣他的使节来和谈;不然,只要他的军队留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一天,就不能同他进行和谈。他并以热情洋溢的演说鼓励罗马人的士气,改变了元老们的情绪。讨论结果,元老院拒绝了皮洛斯的和谈建议。

公元前279年4月,在阿斯库伦附近,皮洛斯与罗马进行了第二次大战。

皮洛斯抢占地形,巧妙地布置阵势,而罗马人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威力,因此被皮洛斯战败。在这次战斗中,罗马伤亡6000人,皮洛斯伤亡3500人。

皮洛斯虽两败罗马,但他的处境并不令人乐观。罗马人力资源充足,又有拉丁同盟的支援;而皮洛斯的军队却得不到很好的补充,因其专横暴虐,塔林敦等城市对他的不满日益增加。皮洛斯不愿把与罗马的战争拖延下去,再次向罗马提出了新的谈判建议,但又遭到罗马元老院的拒绝。此时,罗马已经占领了南意大利许多城市,并又征服了投到皮洛斯方面去的卢卡尼亚人和萨姆尼特人。不久,在贝尼温敦附近,皮洛斯与罗马进行了最后一次战斗,却被罗马彻底击败。皮洛斯只好在公元前275年秋,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意大利,回到了伊庇鲁斯。

由于罗马国内平贵斗争暂告结束,内部矛盾缓和,能够团结起来,无后顾之忧而一致对外。加上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还有同盟者的支持,本土作战不愁补给不足,于是最终取得了对皮洛斯战争的胜利。从此罗马能够全力以赴地对南意大利进行最后降服。很快,罗马攻陷塔林敦,又降服了以前投到皮洛斯方面去的南意大利诸部落:萨姆尼特人、卢卡尼亚人、布鲁提伊人和阿普里亚人等。

到公元前3世纪末,除波河流域仍为高卢人占领以外,意大利的其余地区全被罗马所征服并在其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