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工智能绝对是这些年最火热的话题深度学习发展到现在,AI已经变得十分逆天,它会写诗、下棋、会打游戏、能阅读多国语言,甚至不断入侵人类最引以为傲的艺术领域,一幅画作拍出300万高价,写的小说通过日本“新星一奖”的比赛初审。李开复说,10年后90%的工作可能将被AI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早在2017年,微软就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小助手,名为微软小冰。在她名义出版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中,所有诗歌均为AI人工智能创作,其特点是系统收录学习了自1920年来中国当代500多位诗人的诗歌作品,由小冰自己去寻找背后的创作技法与行文思路、逻辑。该过程本质与我们人类读书识字,学习和模仿大师的过程并无二致。

与人类不同,AI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大量诗歌,但恐怕并不太容易被大众认可,比如下面这段:

《我寻梦失眠》

新鲜的 未经三月之惠风已不追踪

在梦里 我寻梦失眠

我是一座长桥

你可以找到我新鲜的爱情

将希望之光投射到你

也不知道是风

乍一听可能不知所云,但是咱们可以联系到人工智能的创作规律,可以想象该诗大概率是提取了以下关键字为创作灵感的,如“康桥”之于徐志摩、“三月之惠风”之于汪静之。

根据类似的逻辑,人们开始质疑这种文学创作是否能归类于诗歌的范畴,认为文学创作必须由真实的人类来完成。对此,微软小冰的创作团队回应是,版本开发初期,确实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未来会不断迭代以适应诗歌体裁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可能就涉及到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了:是否有可能真的有一天,人工智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完善,真的能够超越人类创作的诗歌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文学诗歌创作背后的本质,是艺术家的技法、思路、主观创造性,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很难机械复制并学习掌握的。

虽然目前AI还常常闹出人工智障一样的笑话,但科技总会不断进化,直到和互联网一样,成为我们未来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