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丁麟生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人以食为天。只是现在吃饭问题很平常,人们也不太关注它,到时候烧饭、吃饭就是了。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吃饭可是个大问题,让现在年纪大的人们记忆犹新的是购粮本、粮油票和粮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庐州米市(摄影 | 铃木实)

其实,在购粮本、粮油票和粮店的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本本——户口本。当时,粮食是国家统购统销的,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买卖。每个人每月的粮食是定人定量的。要定人定量,发给你粮油票等,就需要有个依据:你家几口人?多大岁数?干什么工作(年纪不同、工种不同,粮食定量也不同)?在何处居住?有没有添人进口(添人进口要随时报户口、上口粮)?这就要靠户口本了。因此,每年街道居委会要把你家的户口本和购粮本收上去,一家家核对、上报,再发给你家每个人的粮油票等票证,让你购粮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户口登记工作(来源 | 资料图片)

当时,合肥人家家都有个浅蓝色、硬纸板封面的购粮本。翻开后,里面的一格格中填写着这一家人的姓名、职业、口粮标准以及购粮多少等。一开始,凭购粮本就能到粮店买粮食,后来根据户口本和购粮本发放粮票、油票、布票、烟票、煤票、糖票……粮票又分“安徽省地方粮票”、“合肥市地方粮票”,是哪个地方的粮票,只能在哪里购粮(包括买早点)。要是出差,到外省市去,需要单位开具证明到粮店去兑换“全国粮票”。各种粮票有壹两、贰两、壹斤、贰斤、伍斤、拾斤、伍十斤的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安徽省地方粮票(来源 | 资料图片)

到粮店购粮,先要在粮店的柜台或窗口排队,排到你了,递上购粮本或粮票、油票、钱,营业员算好后,给你一个或几个多少斤粮油的竹筹子,然后,你拿着竹筹子再去称粮油。粮店的称秤处,照例都是在一面墙下,墙后面则是粮店的粮仓,一麻袋一麻袋的粮食倾倒在粮仓里,可以流淌到墙下有个带磅秤的方木桶里,方木桶伸出个向下倾斜的鸭嘴型的泻粮口子,口子上面又有个带弹簧的拉关闸,闸把一拉,大米会从闸口倾泻而下。营业员称出你买粮食的斤数,斤数多少随时增添或去掉。称好以后,营业员会说“好了,你装吧”。等你把布口袋袋口对好“木鸭嘴”,他把个闸把一提,那大米就“哗啦”一下流淌到你的口袋里去了。你把个口袋袋口卷起来几道,或用绳子扎起来,把粮口袋从地上拎起来,甩扛在肩膀上,晃悠悠地扛回家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山路粮油食品站(摄影 | 康诗玮)

要是买油,营业员用一个算好斤两的白铁皮长柄油钝子,放到油桶里注满油,拎上来倒在你油瓶上的一个白铁皮漏斗里;后来,则是让你把油瓶口对着一个带有多少斤两刻度的油泵嘴,他手一按,多少油就打给你了。还要一说的是,那时很长一段时间,你买米、面的话,还要搭配粗粮山芋干(粉),大概是一斤主粮算一斤半山芋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人们排队打油(摄影 | 席建南)

记得在那最艰苦的“粮食过关”的年份里,合肥人家吃的饭,不是煮的,而是蒸的。那是根据你每月的粮食定量,把你一天一顿能吃多少米,用秤称出来,放在一个碗里,放好一定比例的水,用大锅蒸出来,你每顿只能吃你自己的那一碗米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社员们吃“大锅饭”(来源 | 资料图片)

说起当年老合肥人的购粮本、粮油票和粮店,现在像是“天方夜谭”。今天,“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老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好日子!只是想说:我们从艰难中走来,从艰苦中走过。无论怎样富有、怎样有吃有喝,都不能浪费,都不能暴殄天物!粮食是天地赐给我们人类的活命之物,又非经“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而不能到口,应当弥足珍贵!“光盘行动”,“打包带走”,一点也不小气、寒伧,而是一种美德!须知: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光盘行动(来源 | 今日头条)

(图片来源:《写真周报》、新浪文化、7788收藏网、合肥警方、合肥市图书馆、《图说合肥城市记忆》等)

  • 作者:丁麟生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监制:出外龙舒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