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网购时代的未解之谜:购物节有一个月,到底应该在哪天买东西?

今年的“618”马上就结束了,但我的“618”还没开始。

也不是购物热情不足,实在是5月份囤的货还没用完……

虽然大促就是为了让人花钱,但在「购物节」慢慢“常态化”的当下,在仍然深受疫情影响的当下,买东西的人已经彻底“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邀,家里已经满了

618和双十一,一年两大购物节,小王以往都是年年不落空,提前一周就开始跟室友研究规则和攻略,互相抄作业加购物车,一起熬夜到凌晨一点,就为了抢前几百个付款者才有的免费小样。

但到了今年,就算是她这样的网购爱好者都买不动了。

“看了4月的上海和5月的北京,早在购物节开始之前,我就已经把日用品什么的都囤好了。”

什么米、面、油、卫生纸的就算了,就连干脆面、辣条之类的也都囤了,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

最狠的是在他们小区刚刚解封的时候,小王就借了快递小哥的推车,拉了一大袋子40斤的狗粮回来。

等她把一切都处理好了,各平台的大促才刚刚开始。

“现在真有点不敢等了,4月上海人民的经力还在千里之外,5月份封控就落在自己头上了,这谁能想到呢?再加上现在运输慢,我4月买的东西要退换,因为商家一向跟某个快递合作,现在因为疫情根本发不出来,能现在买就买吧。”

更何况团购和摆摊的风,早就刮进了他们小区。

去年开始,小区里就有了“团长”的传说,流传在小区里的阿姨和大妈之间,从鸡蛋、水果、速冻小龙虾到厕纸、拖鞋、牛仔裤,跟网购差不多便宜,吃不了的批发量的水果还能跟邻居拼,到货还快。

到了今年年初,连小王这样的年轻人都开始期待起“团长”的到货通知了。

端午节后小区解封,小区里又出现了好多摆摊的,转过两栋楼就能看到一辆后备厢大开的小车,上面挂着衣服,下面摆着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往年的购物节,全靠气氛烘托,周围朋友都在聊,网上也全是相关信息,就会关注很多,但是现在的购物气氛全在小区群里,原本是想打开某宝看看的,但逛了一圈发现确实啥也不缺。”

就连购物软件,小王现在都不太常打开了,她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同一个小区的邻居之间都熟悉了,被网络阻隔的人世间烟火气又都回来了。

拜拜,折扣焦虑

限时折扣、跨店满减、售完即止……这些“折扣焦虑”原本是对付琪琪钱包的“大杀器”,但现在它们也通通不管用了。

琪琪就是被“消费主义”俘虏的那群人,习惯性靠花钱调节情绪和生活,购物车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代表着她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

到了今年,琪琪最常买的一样东西就是“心安”。

“大环境不好,网络上也有很多坏消息,工作也不顺利,我就特别容易焦虑,然后只要一焦虑就想买东西,下完单就会获得片刻的平静。”

有钱难买我乐意,有钱难买不焦虑,琪琪的平静通常只会持续一小段时间,下单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等快递的焦虑。

因为太过坚信买的东西到了,就能解决焦虑,无数次刷新物流的期待感慢慢变成了一种新的焦虑。

而无处不在的折扣,也成了她的压力源。

“我也不想买,但它有折扣诶。”

以往只要有折扣,琪琪都会去挑一挑,凑个满减或者免邮,十分害怕错过,但现在的网购平台三天两头就有折扣,有时前脚买了,后脚就有更高的优惠了。

“就是累了,一方面明白今天这个活动结束了,明天那个活动又会开始了,另一方面也发现买东西缓解压力的方法效果越来越差了。”

网购的宝贝到家后,琪琪已经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把它当个“宝贝”了,享受一下拆快递的乐趣之后,就放在哪个角落积灰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就过了一周,新的焦虑又产生了,琪琪又会想要再次下单买东西。

就这么过了疫情笼罩下的一个月,人提不起劲儿了,钱包也瘪下去了,所以她正在寻找更有效的解压良药。

“最近还是回归到自己身上了吧,提升一下抗压能力,多陪家人,少玩手机,目前‘疗效’还成,我正式宣布本人已经从购物焦虑里毕业了!”

等等党的胜利

“就感觉6月的折扣也有点一般,我还能再等等,看看双十一的情况。”

阿伟虽然是个95后,但他在买东西时的那股沉稳,深得公园里打太极的老大爷的真传。

他一般会在购物节大促的时候,买点游戏机、电脑、Pad之类的大件,每一样都通过精挑细选,多方比价,要是不急着用,就一定要等到“史低”的时候再买。

“平时买东西不太在乎是不是有折扣,但像电脑、手机之类的,毕竟是四位数往上的东西,就想着尽量多省一点。”

也只有这些大件,才值得耗费大量精力,因为阿伟一到大促时期,就打开豆瓣各个小组,看网友们讨论折扣力度,要不要再等等,是现在买还是双十一买……

虽然打不打折,赚钱的最终都是商家,但他把这一项“功课”当作一种乐趣,就像炒股、买基金一样,计算出一种最优方案,争取抄底,一旦成功了,就仿佛是高考考场上做出了最后一道数学大题。

“这些东西不是每年都买,但可能在买之前,就已经在各个大促时间点观望了一年了。”

当然阿伟也有失手的时候,前年疫情正严重,最火的“大件”就是switch和健身环,堪称2020最佳“理财产品”。

他等了大半年,等到价格已经从最高点往下降了一千块,实在等不了就入手了。

结果到了现在,这两样的价格加起来比他买的时候又降了一千多,品相好又便宜的二手货也到处都是了,如果加上促销折扣,阿伟手里的这支“股”已经亏到妈都不认了。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延迟满足的重要性,以及冲动消费的非必要性。”阿伟语气沧桑地说,“我还在修行中呢。”

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但现在年轻人的购物观念,已经不是“买”和“卖”之间的竞争了,而是“买”和“疫情”“焦虑”“存款”等多方因素的battle。

北京刚刚结束“居家办公主题月”,朋友圈里就有人总结道:虽然没出门,但花钱是一点没耽误。

随着物质资源的丰富,人们网购、花钱买东西,只有少部分是生存需要,更多的还是为了让日子越过越好,希望能买来幸福,送走压力,想要通过看似最简单的方式来实现向往中的美好生活。

俗话说“能花钱解决的事都不叫事”,而购物节的“消亡”,何尝不是大家已经明白,当下自己的现状已经不是花钱就能改变的了。

当摆在面前的问题不只是生活,还有生存的时候,消费与美好生活渐渐解绑,我们还能通过什么获得安全感,保持对未来的希望呢?囤货、自修或是精打细算?

或许这才是“后疫情时代”,给我们出的真正难题。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崇衫

策划 | 崇衫

编辑 | 崇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烦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