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被舆论热议了多天后,针对精准向河南村镇银行赋红码一事,郑州方面终于姗姗来迟地站出来表态,已经启动了调查问责程序,对发现违反《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办法》的乱作为,将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法严惩的表态虽称不上掷地有声,但最起码终于没让外界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鞭策石沉大海,总算是溅起了一点涟漪,至少,从乐观积极地角度来看,无论是河南还是郑州层面,还没有沦落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地步。

哪怕是“清风郑州”已经官宣问责,却依然没有点名到底要问责哪个部门哪个机构,不过,由郑州层级启动调查问责似乎说明,河南涉及的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四家村镇银行,虽没有一家同郑州存在关联,但精准向40多万储户赋红码的这个责任,有且只能有落脚地郑州承担了。

当然,除了郑州是很多储户讨说法的落脚地之外,大概率这事还跟郑州是河南银保监局的所在地不无关系。在赋红码引发舆论关注之后,包括郑州12345、河南省卫健委等多个部门相继回应,无论是郑州12345所称的大数据信息库出现问题,还是郑州大数据管理局所指的负责赋码的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属社会防控部,似乎都指向了郑州。

在郑州12345明确否认赋码非健康码专班所为后,到底是郑州具体哪家单位具体执行的,到现在清风郑州都没有给出具体指向,外界还是只能雾里看花的猜测。

不过,面对几十万村镇银行储户的精准赋码,至少说明赋码机构要全面掌握这些储户的基本资料,至少能够拿到储户的姓名、身份证、手机号信息,事先将这部分群体的信息录入河南健康码后台,一旦扫描就会自动触发机制,收获一枚红码。

与储户一起来到郑州的人员并未因时空伴随而变红码更是坐实了,河南这一波精准赋码绝非大数据故障,而是对特定人群进行了强行赋码。

另外,除了河南村镇银行的几十万储户的健康码被做手脚,一些郑州烂尾楼的业主们也获得了同样的待遇,烂尾楼业主要求解除红码却被要求签订“没有在村镇银行存钱,保证不进行线上线下上访”保证书的举动更是说明,此举与村镇银行无法提款关系很大。

保证书的直白内容似乎已经明白无误地对外宣布,河南这一波赋红码行动,指向性非常明确,那就是同村镇银行存款有关,而且对于一些烂尾楼维权业主来说,虽然他们不是村镇银行储户,但曾经也到河南银保监局反馈问题,两个群体存在地点交集,又都被莫名其妙赋红码,哪怕是没人捅破这一层窗户纸,指向也非常明了,而且这个部门确实能够掌握几十万储户的资料。

河南让人失望的地方在于,哪怕是已经被沸腾的舆论轮番轰炸,这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赋红码事件超越了底线,超越了法规,但他们却仍不能积极认识到错误,积极诚如并积极纠偏,而是错上加错的让赋红码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迷,还要求解除红码的业主写“保证不进行线上线下上访”保证书,真是一错再错。

对下,河南的做法属于欺骗舆论,对上,则属于不坦诚不老实,出了问题不仅没有机构承担责任,还互相推诿,至今没有确定到底是谁在操作银行储户和业主的健康码,让人不寒而栗,倍感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恢复绿码需要签订不上访保证书更是暴露了河南赋红码的本质,其实就是恶意阻止银行储户要钱,阻止业主维权,这样的做法等于错上加错,死不悔改,面对舆论质疑,河南也干脆摆烂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

殊不知,这不仅仅是河南一地的事情,河南的做法已经影响了大家对健康码的信心,影响了对健康码有助于防疫的认知,若不纠偏,后果可能超出想象,显然,这样的后果也不是河南可以承担的。

对一起涉及40多万储户、400多亿存款、四家村镇银行的“利用第三方平台或通过资金掮客等吸收公共资金”事件,却有能力动用涉及14亿人防疫安危的健康码进行作恶,这背后恐怕也不只是表面上波及到的郑州有关层级那么简单,备不住,真如网友猜测的那样,背后说不定有大老虎存在。

不管郑州调查的结果如何,河南精准赋红对社会治理智能化探索的戕害已经形成,让14亿人对健康码滥用的担忧变成现实,面对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很可能是戳破社会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必须要说,这一次的伤害,是不可逆的,留给河南或者郑州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