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是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对孩子的教育。”

在任正非的一篇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中曾提过,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任正非写道:“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事实上,正是父母影响和塑造了任正非。而且,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也发现华为的企业基因和任正非的企业家基因中不可避免地有着其父亲的影子。

其实,不止是任正非,如今社会上叫的上名字的富豪贾绅——筑起阿里商业帝国的马云、绘制万亿腾讯投资版图的马化腾、“玻璃大王”曹德旺……很多人描述这些商业巨擘时会用到“白手起家”,但实际上每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都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我们会感叹于他们的创业之路的艰辛,也会惊叹于他们所成就之巨大,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的成功并不完全靠自己。梳理这些中国商界大人物的商业轨迹,都会发现其父辈或浓重或轻描淡写的一笔。

任正非之父任摩逊——活下去的倔强

任正非的父母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受时代影响,人生颇多坎坷与磨难。

任正非是家中长子,加上子嗣太多的原因,任摩逊并没有过于干涉任正非的成长。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着任正非,塑造着任正非。从华为的企业基因和任正非对华为的领导和管理中也或多或少能够窥见这位父亲的坚韧品质。

任摩逊参加革命很早,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人生颇多坎坷,在“文革”中,还曾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挨批斗和游街,并经历整整十年的牢狱之灾。对此,任摩逊并没有自暴自弃,以极大的毅力承受了所有的屈辱,他的口头禅是“面子是给狗吃的”。出狱后,任摩逊出任贵州都均中学校长,一直工作到75岁。

他希望我们珍惜时光,好好干。我为老一辈的政治品行自豪……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但一个人奋斗的意志不能动摇。”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提到。

任摩逊用自己的经历教会了任正非,乃至后来的被美制裁三年之久的华为——什么是活下去的精神。

“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初看上去简单至极却包含着人生大智慧的念头,事实上,也正是源于任正非从父亲身上学习到的“活下去”的精神。

时至今日,即便华为已成为世界通讯企业的巨头,可任正非所追求的依然是活着:“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我只想这几年如何活下去”。

曹德旺之父曹河仁——低眉行事,怒目经商

生性乐观、为人乐善好施,一生捐款120多亿的曹德旺不仅是商界的“玻璃大王”,还是公认的“中国首善”。

那么曹德旺到底是怎么发家的呢?许多人可能以为曹德旺是白手起家的。事实上这么说也没有错,曹德旺确实是自己白手起家,不过他的家族背景也并不简单。

曹德旺曾经也是一个富二代,不过到了后路便家道中落了。

1936年,曹河仁带着在日本做工赚到的10万日元回国成亲,并定居上海。要是当时日元的购买力比美元都高,这10万日元可是笔巨大的财富,曹河仁借此一举重振家业,什么生意都做。后来投资大名鼎鼎的上海永安百货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之一。

然而,1947年的一次变故,却让曹家毕生的财富洗劫一空。由于当时时局过于动荡,曹河仁决定携妻儿回到故乡福清,装载他半生为商累积的所有财富的邮轮,在从上海返乡行程中,遭遇风暴沉没。

跟同龄人相比,曹德旺见证了家族的大起大落,受尽冷眼,也吃尽了苦头。父亲曹河仁,虽然没能给儿子曹德旺留下财富,却教会了他做生意的门道。

9岁才上学的曹德旺,14岁便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16岁便开始随父亲经商,在街头卖过烟丝、贩过水果、也修过自行车。

后来曹德旺当年看到中国玻璃都得依靠日本进口,他非常生气,他认为为何日本人可以做到,中国人却做不到呢?于是曹德旺带着工厂的工程师不停研发,这才有了现在的福耀玻璃。

难得的是,曹德旺发家致富之后,一直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当年建立慈善基金会时,中国的慈善基金还是一片空白。彼时,曹德旺要把自己的股份要转移到慈善基金,30多亿的股份却需要交5亿多的税。可以说曹德旺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远超于其自己捐出的120亿。

而许多人都知道曹德旺的慈善基金名为河仁慈善基金。名字源于何处?如此看来显然是取自曹德旺的父亲名字曹河仁。

马云之父马来法——互不干涉,互相成就

马云的财富神话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从一位英语教师到上市公司的总裁,他改变了一代人的支付方式。电商时代的开启,从线下支付到线上支付,都离不开马云的推动。

但在阿里之前的马云,3次高考落榜,多次创业失败,蹬过三轮,当过搬运工,靠卖义乌小商品维持翻译社的基本运转,阿里最穷的时候,账户只有200元。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马云出身贫寒,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马云的父亲马来法是一位“正厅级”的曲艺名家。作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第四、五届主席,他们艺术成就和地位都非常之高。

说起曲艺,马来法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当提及自己的儿子是马老仅以一句话带过,“我们家有一个原则,各人有各人的事业。”

虽生于艺术之家,但马云从小是个“捣蛋鬼”。而马云的人生走向也是在一次打架中被悄然改变。

在那次打架后,父亲一怒之下打了马云。彼时叛逆的马云不服气,说了句英语顶撞父亲。父亲听后,非但没有继续打他,反而夸赞,「用英语骂人,还算有点本事」。

之后,马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骑着自行车去西湖边找外国人聊天,给外国人当导游,以提高英文水平。此后,也就有了众所周知的马云与电气工程师肯·莫利一家的故事。

这位伯乐也就是之后马云成就阿里帝国的重要催化剂。

艰苦岁月中,父母向来是最好的老师。即便没有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也能成为子女的养料。无论是坚韧、忠诚、无私还是创新,这些可贵的品质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为了这些传奇人物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正是这些人生养料的滋养,使他们成长为一位位受人尊敬和伟大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