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又一次将人们的视野不经意间拉到了宋朝。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这部充满国风元素的古装剧了,豆瓣热评更是不吝其词地赞美道:“多少年没遇到尊重眼睛又尊重智商的古偶剧了。”

《梦华录》令屏幕前的观众惊艳的国风场景往往是茶艺表演,其中几场斗茶引出了“茶百戏”的茶艺绝唱。“茶百戏”又叫“汤戏”或“水丹青”,以水为墨在茶汤上作画,整个作画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刘亦菲饰演的赵盼儿在永安茶楼表演的茶百戏镜头,让不少观众误以为这是后期特效,其实这只不过是宋代茶艺的高度还原而已。

据文献资料记载,唐代就出现了“茶百戏”,而宋徽宗对“茶百戏”的热忱让其发展达到高峰。这正如陈寅恪说的那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唐代的茶百戏在宋代得到传承并被发扬光大。可以说,宋代茶艺是对前代茶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诚如茶π广告词所言: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茶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记载;汉代,文献资料中已经有对茶树种植的记载。

唐代以煎茶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将茶末倾入沸水之中以制成茶汤的品饮方法。其中水的沸腾状态与倾入茶末的时机是检验煎茶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陆羽在前人对茶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饮茶习俗以及品茶方法。在《茶经》“茶之煮”一章中就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将其归纳为“三沸”。

可以说,宋代以前,中国的茶道以煎茶为主。白居易《游宝寺》诗中的“酒嫩倾金液,茶新碾玉尘”,就是极好的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宋代,饮茶的习俗风靡全国,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坊遍布城乡各地,饮茶作为一种社会风尚,如北宋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描绘了汴梁茶坊门庭若市、生意兴隆的场面。

随着饮茶的普及,宋代的茶道也发生了变化,点茶,由点茶发展而来的斗茶、分茶成为时尚。其中,点茶法是宋代“茶百戏”中的重头戏。

宋代茶艺在继承前代精华的基础之上呈现出以点茶为主流的时代特征。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的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手执茶筅(竹丝做成的调茶工具)适时搅拌,茶末上浮,以制成茶汤。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为上品,井水次之。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火候也极重要。

宋人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最后,点出来的茶汤色泽要纯白,茶沫亦以鲜白为佳。

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工艺有着精辟的描述,他将冲点与搅拌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对注汤的多少与搅拌的力度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并将点茶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即“七汤”。

《大观茶论》是继唐代陆羽的《茶经》后,又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宋代有关茶叶的诗词和专著大大提高了茶的文化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汤点茶法”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宋人点茶的方法。这“七汤”名为: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青云渐升、浚皑凝雪、乳点勃然、稀稠得中。

“七汤点茶法”的点制过程体验了宋代点茶的优雅,主要体现在汤花、茶器与点茶手法的优雅上。

点茶中汤花的乳白、鲜白等色泽、变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将汤花之美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点茶的颜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汤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鲜白之色,纯白最佳。

注水之后,茶汤表面会升起一层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称为“汤花”。宋代文人们常将它比作乳点、云朵和白雪等物象。

如丁谓的《咏茶》中记录的“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将纯白的汤花比作玉乳、云朵、白雪。水融入茶盏,点起白色的汤花,汤花在盏中翻腾,就像冬天翻滚的皑皑雪浪。白汤给宋代人在点茶过程中带来了美的体验,以及心灵享受。

再如欧阳修诗句中的“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汤滋味的超凡脱俗感,带来了异于生活的味觉体验。清香的感官感受常会给我们带来超凡脱俗、远离喧嚣、平静安详的精神美感。

宋代饮茶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时尚,宋代初年出现团饼茶,享誉京华。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为诗,以茶取乐。茶叶与人们的生活、文化紧密相连,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士大夫写过不少咏茶的诗词。

如苏轼在《西江月·茶词》一词中写道:“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苏轼在反复的烹茶实践中,发现用山泉水点茶,茶水口感细腻柔润,效果最佳。

这是因为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这些物质与茶叶中的某些元素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出茶叶本身的清香与美味。

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点茶过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为重要。在中国,茶具以福建建安建窑黑釉盏为上乘。黑釉盏中兔毫盏最适合点茶。

因点茶的汤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观察汤花的形态,会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效果。

兔毫的纹理也容易让点茶者产生“咬盏”的视觉效果。白色汤花在黑色茶盏中移动的时候,有白色汤花稳稳“咬盏”慢慢移动的感觉,形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景象。

兔毫盏的色泽和厚重感中还蕴含着古朴典雅的生活气息,黑色沉稳,釉色的温润晶莹,釉面下还有不规则的和弯弯曲曲的形状宛如山川的图像,图像与兔毫盏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古朴、沉稳、典雅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汤点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周回一线,定点注水和吊水线等方式,只有严格点注,汤花才能达到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和周回旋而不动的要求,才能点出真正的好茶。

七汤点茶法从一汤开始灿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汤击拂出“珠玑”渐落的茶汤形状,三汤后“云雾”慢升,四汤结“浚霭”和“凝雪”,最后盏中出现“云蒸雾缭”的绮丽景象“乳雾”。

整个点茶过程的乐趣和情趣,通过自然和物像的体现跃然而出,让人只读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点茶的美感。

宋人在点茶时,通过利用自然的审美方式去探索点茶的美学内涵和精神内涵,从单纯的点茶活动去感悟大自然馈赠的芬芳,将艺术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美与天然相互依存的状态。

茶可以清心也。点茶时,通过茶自然干净的特征,取得清新、清净的感觉,从而让身心净化,达到一种明心见性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点茶和饮茶之人要懂得进退有度,举止得体,不骄不躁,方可点得好茶一碗,才能一品其中香味和滋味。

宋代的点茶是宋人智慧的结晶,对现代茶艺的学习、传承、茶美学建设有着很强的推动价值。

正像《梦华录》中演绎的“茶百戏”镜头一样,我们可以结合宋代点茶的方法、技艺和茶艺审美方向来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茶仪轨、行茶形式,还可以推动现代中国茶文化、茶美学的发展,继而形成具有中国当代茶道特色的点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