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创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 者 | 张晨阳、编 辑 | 王朝靖。

如今,「真实感」似乎成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迫切追求。

一方面,人们排斥虚假的、虚伪的,热衷于打假「凡尔赛」、吐槽虚假滤镜、揭穿「假名媛」;另一方面,人们对真实感有迫切的追求。关注一位博主可能不是因为 ta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因为 ta 向你展现了「真实的社死瞬间」、「真实的社畜生活」、「真实的冤种兄弟」,能让自己「狠狠共情」,觉得对方简直就是「世另我」(世界上另一个我)。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不仅需要获取资讯、发表观点、展示自我、寻找同好,最重要的还是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以微博为例,用户不仅基于爱好、审美、认知,寻求圈子的连接与认同,还会因为博主们分享的真实生活和想法,觉得多了一点「人味儿」。和其他平台写好脚本,有既定人设不同,微博上图片、文字、视频、连麦的全媒体属性,半公半私的账号特点,成为了博主们展示真实的自留地。

从去年初到今年6月份,已有约1.8w+大咖博主入驻微博,其中不乏受欢迎的「人间真实」博主,我们采访了近期活跃的搞笑博主@胡基森 和情感心理学博主@严艺家,想要结合微博平台和他们的感受,看看在急需真实感的时代,到底什么样的博主才叫「有人味儿」?

「我不够好,但敢于展现自己的不好」——反向凡尔赛,正在成为博主界的新流行

高姿态的凡尔赛正在被社交媒体抛弃。

在如今,吸引人的美妆博主不是皮肤白皙光滑如刚剥的鸡蛋,戴着美瞳哭着告诉你「我要和素颜和解」,而是不开滤镜不打白光,能看到毛孔痘印,眉毛只有半截,但她告诉你,咱们「普通人」,无论你是黑黄皮、瑕疵皮,还是单眼皮、肿眼泡、大脸盘,都可以通过化妆技巧扬长避短;能让人有共鸣的健身博主不是跳了一小时脸不红心不跳如AI,日常饮食健康自律像魔鬼,而是你通过他的其他微博、直播发现,「他也会累」「他也会馋」……

干啥啥都行的完美人设只会让人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两室一厅,白眼一翻吐槽一句「假的吧」。分享倒霉事、坦白「我不够好」往往比凡尔赛精致生活更容易让人产生真实感。

这种反向凡尔赛正在成为博主界的新流行。

以「五毛钱动画」出名的搞笑博主@胡基森,最近开始尝试自己出镜,做「搞笑情侣系列」的视频。他就提到一种内容思路:在手工上有一种物品叫「无用发明」,在很多事情上我不是专业的,但我可以往反方向做,就是极致不专业,观众很喜欢看这个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搞笑博主@胡基森)

事实上,他最近尝试的情侣搞笑生活也是这个方向,拒绝凡尔赛秀恩爱、拒绝营造加了 N 层滤镜的完美爱情,转而去展示接地气的、沙雕的、的、一地鸡毛的……

另外,胡基森还提到,自己私下里的形象其实和视频里没啥区别。

( 搞笑博主@胡基森在微博上更新情侣搞笑系列视频)

美国好莱坞喜剧教父卡普兰这样解释:我们想当然地觉得自己呈现出的姿态越完美、越无瑕,我们就越会讨人喜欢。事实上,它的反面才比较接近事实真相。我们越是愿意承认自己作为人类的弱点,我们也就越可爱。

「不专业」博主流行的原因在于,人们越对现状满意,对未来越有信心,就越倾向欣赏高水准的、精致的人事物,而当认为未来充满不确定、价值感和意义感动荡时,过分美好精致反而会增加焦虑,让人感受到「普通」、能让人放松的「简单甜、简单的好笑」就显得格外重要。

「做个人吧,这就已经够有意思了」——好玩的微博博主,都在拒绝做「量化机器」

如果你是一名微博十级冲浪选手,你或许也会发现,有时候微博上,「生图」比「精修照」更容易出圈,无心插柳的话题可能被热烈讨论,有心栽花的营销反而可能用力过猛、翻车。

这就像演员拍戏时,有时候忘词了的临场发挥,反而比按照剧本来的设定更让人有代入感。

原因在于,这些不以效率利益为导向的、代入了真情实感的反应,往往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下意识的反应,可能是忍不住生气、怼人、流泪,也可能是绷不住笑死、笑不活了。

总之,他们不是像机器一样,通过大数据量化、计算大众的笑点、爽点、痛点,而是有独立的思想、判断和情绪。

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是将个人感受、个人认知排序排在商业的精密计算之上:表达自己认同的、说自己想说的。

比如情感心理学博主@严艺家 分享自己怼人的经历:之前有一个博主录了一条视频,说从小就挨打的孩子,往往特别机灵,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挨过揍的话,长大后就会「呆呆的」。那条视频流量很高。

作为妈妈、也作为情感心理博主,严艺家看到后就立马录了一个视频「回怼」,告诉大家为什么被打的孩子看起来是更机灵的,这种机灵的代价是什么。

她知道,虽然这条视频没有很高的流量,但是一件「我想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情感心理学博主@严艺家 )

胡基森则谈到自己对「笑点」的判断,一方面他承认因为平台的生态不同,追热点的角度也不同,这当中肯定有不同的方法论、有创作技巧,但作为搞笑博主,他坚持认为,「好笑最低的标准就是我觉得好笑,首先自己觉得好玩有意思,才可能打动别人。」

按照卡普兰的观点其实就是:你不用刻意展现有趣,做个人吧!这就已经够有意思了。

严禁爹味、严禁教学——博主不再是引领,而是一个小圈子的最大公约数

大概从 2021 年开始,「爹味」这个词就被刻在了当代人最反感的特质 DNA 里。「爹味」意味着自上而下的教学、指导,没有回音、没有反馈,只有高高在上的「我」、「我」、「我」。

而真实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产生共鸣,和现实的人产生连接、有来有回。

( 搞笑博主@胡基森 和粉丝的互动)

体现在微博上,微博博主不再是一个领域内的「引领者」「教学者」,而是一个小圈子的最大公约数。他们分享观点、知识、经历、生活,然后有相似经历的人、能为之打动的人、需要博主来提供价值的人,自然被吸引过来。

在某种程度上,博主和粉丝形成了一个小的同温层,大家既能「互相认可」也能「互相检讨」。

用严艺家的话来说,博主和粉丝之间不是单向的输出,「我给你讲科普知识,我教你做人」,而是「双向奔赴」,因为看视频的人有一双去发现视频价值的眼睛。

抛弃「人设」,做个「多面人」——微博正在成为半私人半公共的「半个朋友圈」

考古自己喜欢的博主的微博已经成了许多人的乐趣之一。过往的微博,尤其是那些与当下「微博博主」这份职业无关的微博,包含着博主们的过往生活印记、性格喜好,呈现了他们工作之外、专业领域之外的另一面。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可能白天是朋友眼里的「开心果」,半夜却是微博上的 emo 常客;在同事面前日常社恐发作,在微博上却好像有「社交牛逼症」;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在微博上录视频,可以滔滔不绝……

社交媒体的意义之一,就是它复活了我们很多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那一部分自我。

这当然也和平台机制有关,微博之所以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微博在私人化的一对一接触和边界严密的群体互动之间找到了一个中间地带。按照韦尔曼的观点,这形成了一种「网络个人主义」,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的个体化社区的中心。

情感心理学博主@严艺家 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以前的经历,有积极正能量的,也有她曾产生过的自卑、迷茫、困惑……作为从业13年的心理咨询师,她直言「我不是有金刚不坏之身,大家会有的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我也会有,只是可能因为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我会更允许这些部分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

( 情感心理学博主@严艺家 )

相反地,她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生活中也遇到过各种糟心事、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所以更容易共情那些身处情绪泥淖的人,自己的建议也更容易被粉丝接受。

严艺家觉得与其他平台相比,微博更像自己的半个朋友圈。尽管和粉丝、路人是通过视频、留言接触到彼此,互相不了解,在这场直播、这个视频、这条留言之后,大概率也不会在线下建立更深的关系,但正因为如此,大家不具有任何利益纠葛和「熟人顾虑 」,反而更容易坦诚,建立起短暂但真实、真诚的连接。

写在最后

在微博上寻找真实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如果说,游戏、虚拟偶像想要为人们创建一个完美乌托邦,抽身现实,提供情绪的抚慰,那微博则是想要为人们打破这种悬浮的完美。博主们通过视频,图文、直播等多种形式不断呈现更真实的自我,进行更直接的互动,让人感到一种「确信的存在」,完成对人的、对生活的、对社交的「祛魅」。

在《打破互联网:追求影响力》一书中,作者奥利维亚·亚洛普认为:「反美学的社交其实是反对完美主义,追求更原始、更真实、更未加过滤的事物,反对社交媒体文化的虚假与不真实性」。

更进一步讲,人们之所以想在社交空间里寻找真实、建立真实的联系,是因为想要把这种真实感,最终转变为认同感和归属感。

无论是搞笑幽默博主@胡基森,还是情感心理学博主@严艺家,亦或是微博上成千上万的内容创作者,他们如同在时代的洪流下,建立起一座座小型堡垒,把「笑点一致、观点一致、审美点一致」的人聚成一个小圈子。人们可以通过寻找到「同温层」中的人来抱团取暖,获得快乐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