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两天的预期一样,美联储75基点的加息如约而至,这也是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加息幅度。
美联储表示,高度关注通胀风险,坚决承诺将通胀率恢复到2%,并重申未来还会持续加息下去。同时也“安慰”了市场,称加息步伐将取决于未来数据,预计75个基点的加息举措不会成为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议息会议,联储官员还上调了通胀预期,将2022年底核心通胀预期中值从之前的4.3%提高到了5.2%,同时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将GDP增速从之前的2.8%大幅下修至1.7%,将失业率从之前的3.5%上调至3.7%。
而在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之后,市场反而产生了“靴子落地”的效果,美国股市虽然出现了明显的抖动,但是之后反而开始上涨,结束了连续5天下跌的走势。同时,美债收益率并没有继续大涨,反而在加息之后有所回落,美元也是如此,加息之前涨的凶,“靴子落地”反而跌了。
所以,从市场的表现来看,这个28年来最大幅度的加息,早已被完全计价。只要没有超预期收紧,市场也完全可以接受。按照公布的点阵图所示,美联储官员预计利率到年底前将升至3.4%,2023年末达到3.8%。这意味着今年还需加息175个基点,如果按照今年剩余的四次会议计算,那么可能会有三次50基点和一次25基点的加息。当然也有可能是一次75基点、一次50基点,还有两次25基点。

毫无疑问,7月将加息多少基点,将是未来两周市场炒作和争论的关键。
还有一点,尽管美股在加息日上涨,但风险警报尚未解除,美股下跌恐怕还没有完,这种走弱的状态,可能会一直持续到今年底左右,直到加息缩表基本完成。所以,未来美股应该还有下跌的空间。
其实,对于现在的资本市场来说,加息虽然影响很大,但缩表可能更可怕,毕竟美联储的国债收益率变化也是可控的。但关键是不能缩表,一旦缩表市场就很难支撑下去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加息意味着利率的上升,对应的就是资本成本的上升,但只要市面上存在对资金的需要,依然可以在高利率市场上借到钱。但缩表不同,虽然缩表不会对利率或是汇率造成直接影响,但它给的实际作用相当于收紧了水龙头,在这个时候,市场则会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加息状况下,只要企业肯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他就能从市场借到资金,但缩表不然,在缩表情况下,企业实际面临的是有价无市的资金市场,即使企业有意愿支付资金成本,也很难借到钱。
在货币经济学范畴里,缩表往往会被认为是比加息更严厉的收回货币流动性的手段。
而对于通胀,高频率大强度的加息缩表,确实会有作用,但通货膨胀的好转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是否加大加息力度也不是最关键的。
目前美国通胀的核心逻辑,依然是以原油为首的原材料上涨,以及疫情造成的供应紧张,而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所以无论美联储加息速度是放慢还是加速,暂时对通胀都没有大的影响。而从历史上看,美国的每一次危机,倒下的都不是美国,而是其他国家。所以,在美国迅速加息缩表的时候,实际上最危险的地方并不在美方市场,而是外围的市场
6月15日盘中,日本10年期国债期货暴跌2.01日元,这创下了2013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并两度触发大阪交易所熔断机制。随后,日本央行出手干预,宣布将在接下来的两天,继续无限量购买日本国债期货的交割券。首次冲击,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罕见地突破了0.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球进入紧缩周期时,日本央行依然坚持极端的宽松政策,致力于国债收益率曲线控制,以压低利率支持政府债券融资。但是,这样操作的后果却是日元大跌。
今年,日元跌破135关口,创下了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市场认为,日本央行将无法承受日元大溃败的后果,最终不得不放弃收益率曲线控制以拯救日元,一旦如此,那么日本国债恐怕会出现报复性下跌。此时,陷入两难的日本央行,成为了国际资本的交易对手,而后者目前正在做空日本国债。
若日元大溃败,日本国债必将遭遇黑天鹅。
与此同时,作为欧元区国债标杆的德国国债收益率上涨1.77%,达到8年来最高点。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破4%,上一次达到这一水平时,还是2014年,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欧债危机之中。6月15日,欧洲央行突然宣布紧急召开特别会议,原本和美联储一样,各央行开会的时间都是提前定好的,加急开会并要抢在晚上鲍威尔讲话之前提前宣布决议,为的就是挡住美联储这一刀。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加剧,欧洲会如此紧张?
因为如今已戳到了欧盟的死穴,那就是欧债。欧盟虽然统一了货币,但各国政府的发债权却没有统一,这个根本性矛盾导致在外部流动性收紧的环境下就会直接暴露出来。欧洲央行认为,这一波金融市场的动向是不正常的,将会出手救市。如今,欧洲央行可能面临最为艰难的局面,即同时应对通胀风险和债务风险。如果欧洲央行开始加息,那么欧债危机2.0也许就会爆发。
而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虽然中美货币政策周期不同,但目前也不敢轻举妄动。6月15日,中国央行开展了2000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中标利率为2.85%,和上个月一样没有变化。这意味着本月20日的市场报价利率降息的可能性极小。
很明显,央行选择了按兵不动,那么今年年内中国还会降准降息吗?还有多大的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显然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接下来估计可能还有一次降准,大约0.25个百分点,也还有一次降息,但最多也不会超过15个基点。
因为中国央行也在左右为难之中,首先由于近期美债收益率冲高,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扩大,美元升值给人民币带来很大的贬值压力,为此央行要尽量避免两国货币政策调整上的直接相撞。但萎靡不振的房地产,又预示着央行还得继续加大宽松力度。

上图是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走势,无论是黄线代表的销售面积,还是蓝线代表的销售额,都在继续下滑,说明5月的数据比4月更差。
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失业和通胀的双重压力,我们知道失业率和通胀率非常重要,因为关系到社会稳定。根据6月15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失业率小幅下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16-24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18.4%,比上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考虑到毕业季来临,六七月份该指标很可能还会继续冲高。今年大学生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劳动力洪峰将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而国内的通货膨胀也值得警惕,在新一轮猪周期重启、叠加油价高企等因素下,就不能排除“猪油共振”的可能。如果说美国的CPI创出新高罪魁祸首是油价上涨,那么中国物价水平除了油价,更关键的还有猪的因素,因为在国内的CPI构成中猪肉的权重占比一直很大,一度被人们戏称为“中国猪肉指数”。而在产能调减消费回暖等因素作用下,近期生猪价格触底回暖,生猪价格突破16元/公斤。生猪养殖是周期属性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经历大起大落后开启新一轮循环是大概率事件,而市场也都在等待猪周期的反转。
业内专家认为,养猪户对后期猪价上涨有较高预期,出现了“压栏惜售”情绪,导致近期猪价反弹。2021年7月起的能繁母猪数量的减少,导致自2022年4月起生猪出栏量的递减,为猪价的上行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情况可能要到今年10月甚至11月才能有所缓解,养殖端的盈利状况,在下半年也有逐渐好转的预期。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2.1%,其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2.9%,影响CPI下降约0.4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1.1%,影响CPI下降约0.34个百分点。有分析指出,5月CPI整体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除了猪肉就在于消费动力的不足。但目前,猪肉价格环比已经出现回升,5月猪肉价格环比上涨了5.2%,另一方面,未来几个月一旦消费反弹,将对CPI形成推力。
所以,国内要警惕猪肉在年底前发飙,配合油价,直接拉动通胀飙升。而这一时间大约就在四季度也就是今年二十大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