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萧何自污名节的故事。话说,前231年,吕雉在萧何的帮助下,让刘邦不用背负滥杀有功之臣的骂名,就除掉了心腹大患韩信。为此,刘邦是越发的恩宠萧何,除加封萧何五千户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充作相国的护卫,是封邑进爵,圣眷日隆,好不风光。这不,群臣见萧何升官加爵,自然是纷纷前往道贺,群臣来道贺,萧何自然就要接待,某天萧何就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就在萧何与宾客举杯同乐时,有位叫召平(原秦朝东陵侯,秦亡后原隐居乡野,后因萧何的邀请,入其府邸为门客)的门客,却突然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自然是大怒,对其怒骂道:“你喝醉了吗”?此时,召平见萧何震怒,却不慌张,而是不慌不忙说道:“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何不解,遂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我现在可是当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是圣眷正隆之时,且我行事向来谨慎,从未有任何逾越之举,因此怎能会有祸事呢?召平答道:“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主上不见韩信的下场吗?韩信为陛下是冲锋陷阵,开疆扩土,是劳苦功高,可是却最终落了个赐死的地步。而主上您的功劳却并没有韩信大,可却是高官厚禄接踵而来,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我怀疑陛下已经在怀疑主公了!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一早,他就急匆匆入朝面见刘邦,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献于刘邦,希望能拨入国库,作军需。刘邦见到萧何居然如此识趣,自然是十分高兴。当然,萧何此举,并未打消刘邦的疑虑,刘邦对萧何还是心存忌惮。这不,彼时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时,身在前线的他,每次萧何派人运送军粮到前线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而使者每次都说萧何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每日都在做一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情。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

之后,使者回报萧何,萧何也不知刘邦这么问是何意。一日,萧何偶然向门客提及此事,一门客听后,是慌乱的说道:“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道:“您现在已经是百官之首,且位居列侯之位,已是封无可封,陛下已经没有什么官职能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入关就宣布约法三章,百姓对您是爱戴有加,经过十余年,在您的主政下,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对您是越来越拥护,已经隐约超过陛下。此时,您还在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这岂不是要盖过陛下吗?现在陛下几次向使者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的行为!试想,一旦您乘虚而入,借助关中民望,行造反之事,闭关自守,岂不就将陛下置于死地吗?由此,陛下岂能不忌惮于您呢?恐怕陛下回京之时,就是您满门抄斩之时。此时,主公您若想活命,保全家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陛下一看您不得民心,才会对您放心!”。萧何听后,虽不忍剥削百姓,但为了活命也只能如此。此后,萧何就干出了许多自污名节的事情,弄得关中百姓是怨声载道。之后,刘邦平定叛乱,回京之时,就有百姓拦路告状,控诉萧何用贱价强买他们的土地房屋。刘邦回到宫中后,萧何闻讯前来拜见。见萧何到来,刘邦就笑着问他道:“听说相国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然后将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萧何,并与萧何说道:“您自己去向民众谢罪吧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何这般自污名节的作为,最终是救了自己一命。刘邦见萧何贪赃枉法,干出剥削百姓的事情,他非但不恼怒,反而是很开心。刘邦知道,萧何这般作为,已经让他失去了在关中的民心,他再也不用怕萧何会利用民心作出什么对他不利的事情。说完萧何自污名节之事,我们再来说王翦这个问题。正因为王翦贪,他才得以善终。当然,王翦并非真贪,同萧何一样,他是为了活命,才迫不得已贪。王翦,战国名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是秦始皇一统六国最大的功臣。当时,除韩、魏、齐外,赵、燕、楚三国皆是王翦率兵攻灭。可以说,对于秦始皇和秦国而言,王翦是居功至伟的,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彼时,王翦因其战功卓著,再加上他久在军中统兵,对士兵也很是爱护,从不克扣将士粮饷,更不会贪墨本属于将士的功劳,因此他是深受秦军将士的爱戴,在军中是素有威望。而后,再加上王翦行事又极为谨慎,且从不作出有损名节的事情,所以他在朝中也是颇有声望。自古君主统领百官,不怕贪官,也不怕庸官,最怕的就是公德、私德皆无亏的能臣。为什么呢?试想,如果你是君王,你是希望自己麾下是一些有缺点的臣子,还是一群没有缺点的臣子?当然是希望有缺点的官员啦!有缺点,比如爱财,比如爱权,又比如爱色,就说明他好控制,君主有办法获得他的忠心。但如若没有缺点,那君王对他可就不好控制啦!只能是看臣子自己,如果他认为君主可以,他就会效忠,反之不行,就会背叛。

由此,试想,作为君主,谁愿意自己控制不了臣子,反而被臣子所牵制呢?因此,正因王翦起初所表现出的就是一位公德、私德皆无亏的能臣,他不但在军中、朝中皆有威望,且功劳更是卓著,所以始皇帝是深深惧怕王翦会借着这个威望和其所掌之兵行造反之事。正因这个忌惮,在最初攻楚之时,始皇帝才不愿意再让王翦领兵,而是让较为年轻,资历较浅的李信领兵。因为此时楚国已是最后一国,灭楚秦国就能一统天下,如若再让王翦再灭一国,其威望将无能可敌,朝中上下再无人可钳制他。且一旦王翦有反心,在灭楚之后,直接起兵造反,秦国将再无精兵可挡,要知道王翦攻楚,可是要带着六十万大军前往的,这几乎就是秦国的全部精锐啊!因此,正因如此,在最初,始皇帝才不愿再让王翦领兵攻楚。但是,随着李信的败北,要想灭楚,此时只有王翦能做到,无奈下始皇帝只能让王翦领兵六十万攻楚。可是,聪明的王翦深知这是始皇帝的无奈之举,此时若他再无一丝自污名节的举动,楚国快灭之时,就是自己身死之时。于是,为了让始皇帝放心,也为了保住王家一族,王翦只能是自污名节,在出征时向始皇帝“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始皇帝赐美田。

正如王翦自己所言:“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任。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始皇帝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几乎全部精锐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始皇帝提出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始皇帝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自古功臣皆无好下场,尤其是那些私德、公德皆无亏的能臣,他们更是没有好下场,比如岳飞、于谦等。对于君主而言,他们最怕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臣子,他们宁愿是要那些容易控制的贪官污吏,也不愿意要那些铁骨铮铮的能臣。只得说,功臣要想活命,能做的就只有自污名声,让君主认为自己好控制,认为自己不如他。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