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是老人们追逐一辈子的目标。而饮食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和长寿自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以前,大多数人都偏向于“少吃才能长寿”。有着例如“千金难买老来瘦”,“人一生吃9吨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等说法。

但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也有了新的观点:很多人觉得老人吃的多,说明身体吸收好,反而才是长寿的表现。所以觉得“吃得多才能长寿”,哪种说法才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得多长寿,还是吃得少长寿?10年研究告诉你答案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200只猴子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严格控制饮食。而另一组,顿顿吃饱吃好,衣食无忧。

在大多数人看来,可能顿顿吃饱,衣食无忧的猴子营养充足,更加长寿。但实际上,在经过10年以后,控制饮食的猴子只有12%死亡;顿顿吃饱吃好的猴子,死亡率却达到了50%。

又经过了5年,顿顿吃饱的猴子全部死亡,而严格控制饮食的猴子却产生了几位“老寿星”。

不仅如此,例如我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院士孙燕等,都发表过“不贪吃,能长寿”的说法,并且自身履行的很好,都达到了长寿的年龄。由此可见,“少吃”,的确会比“多吃”更长寿。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少吃的人比多吃的人更长寿?

关于这一点,同样有相关实验加以佐证,美国研究发现, 当人们从饮食中摄入的能量比较低时,肝脏中会产出一种叫做羟丁酸的抗氧化酶分子,这种抗氧化分子在抑制氧化,延缓血管和脏器衰老方面,能起到不错的效果,这也是“少吃”能长寿的有力证据。

不仅如此,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少吃点,收获的好处也不少:

好处一:避免了肥胖的隐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肥胖是引起并发症最多的身体症状之一,例如心血管病,癌症,代谢疾病等,肥胖都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少吃一点”,热量摄入减少,肥胖的可能性也能降低,对长寿也是有益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处二:降低一定的心脏病风险

我们的胃是有弹性的,如果吃的太多,胃部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膨胀,从而对其他的器官造成挤压。

这个时候处于胃部横隔上方的心脏,就会成为主要的负担器官,长期吃太多,心脏受到挤压而血流不畅,心脏病风险提高。反之,如果平时能少吃一些,避免心脏受到压迫,心脏病风险也会降低。

好处三:降低老年精神疾病风险

根据东京国立研究所的调查,临床上50%左右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都曾经有在青年时期过度饮食的习惯。

换句话说,如果平时吃的太饱,可能会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这是因为过剩的营养,会让大脑细胞组织氧化速度增加,加速大脑衰老,从而增加疾病风险。如果平时吃的比较少,大脑衰老萎缩速度减缓,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也会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少吃一点能够减少各类疾病风险,从而帮助长寿,是非常推荐的养生行为。但俗话说得好:“凡事都要有个度”。少吃也不例外,如果不能保证基础的营养供应,从“少吃”变成了“节食”,反而是不利于老人的健康和长寿的。

不要让“少吃”变“节食”,老人少吃应遵循3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营养充足

“少吃”是要建立在足够的营养摄入前提下的。如果老人营养摄入本就不足,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下降,疾病风险增加。“少吃”也会失去它原本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老人的食物种类应该丰富多样,例如蛋白质高的肉、蛋、奶等,以及富含植物蛋白的大豆等食物,都是着重推荐的选择。每天吃1到2个水果和若干蔬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

至于饮食的量,建议老人每天吃“八分饱”即可,八分饱既能保证老人充足的营养供应,也能避免过量饮食的情况出现,也是指南所推荐的饮食标准。

第二个原则:“少吃”不健康食物

减少老年人过量饮食,自然要从对老人健康不利的食物种类入手。

比如腌渍食物、油炸食物、刺激性食物等。适当减少这些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量,降低老人肠胃疾病风险,自然能有利于长寿。

第三个原则:吃饭速度“缓下来”

想要“吃得少”,不妨“吃的慢一些”。一方面,吃得慢无疑延长了吃饭的时间,会让你潜意识认为自己已经吃很多,从而变相减少食量。另一方面,吃得慢代表咀嚼次数多,减轻了肠胃负担,降低消化系统疾病风险,对长寿而言也是助力。

总而言之,吃得少,的确是要比吃得多更长寿的。但“吃得少”却有着一系列的前提,在健康饮食的基础上,了解“少吃”的原则,才是真正长寿的门槛,才能进一步帮助老人健康和长寿。

参考资料:

[1]:《长达10余年的实验证明:吃得多,真的死得快!》广西日报,2018-10-10

[2]:《“八分饱”延寿人体临床试验!Science重磅:吃“八分饱”能延缓衰老,揭示关键因子》健康界,2022-2-016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