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体衰时,王建安的夫人某天忽然听说依照他当前的官衔,可以调任任一一个子女到他身边工作,遂试探性问王建安:“如今,我们的年纪大了,我们是否要叫一个孩子回北京,方便就近照顾我们?”

王建安听罢,立马毫不犹豫拒绝道:“子女并非咱们私有‘财产’,他们都和咱们一样,要服务于国家与人民;只要我一天不死,他们通通别想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一天,王建安和夫人及工作人员在家中看新闻,正巧内容播到某一位外国元首葬礼,王建安看完,对夫人说:“现在的追悼会啊,真是越开越大,花圈也送得多,在人力、物力上均造成很大浪费。日后,我若是死了,你们记得别给我开追悼会,不要花圈,就把我的遗体火化,骨灰撒向故土农田,帮农民最后肥肥田地,就算是我为他们做最后一次贡献了。”

他的话说了没多久,一贯身体不佳的他便因病住院。

重病期间,王建安又再三向夫人强调自己的诉求,他的夫人谨记丈夫的叮嘱,在1980年王建安去世后,特地向组织反映王建安的遗言,请求按照他的意愿去办理后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王建安的几个孩子匆忙赶回来后,他的夫人便和孩子们开了一个简短的“家庭会”,制定5项“不”: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遗体告别仪式;不通知王建安的生前好友;不请相关同志护送遗体前去火化。

同时,王建安的亲属答应301医院领导的请求,捐献王建安的遗体,供301医院进行解剖研究,彻查病因,防止其余老同志亦因此病而与世长辞。

王建安的儿子王海波叹道:“父亲生前,从未去过301医院看病,谁知死后反倒进了301医院。”

王建安的亲属们从未由于该决定而忐忑不安,生出担心王建安泉下有知会“反对”此事的念头,因为他们非常清楚,王建安就是这样一个“老革命”,只要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他就心甘情愿付出一切。

01,摒弃前嫌:他与许世友在济南城内“上演”一出“将相和”

生于1908年的王建安本名“见安”,从小生长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他曾到地主家里打工,并借助闲暇时间,偷偷学会识字写字。

16岁,王建安不忿地主欺辱,一气之下烧了地主房屋,离家参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年后,不满旧时军队恶习的他又逃回老家,组织一支武装队伍,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1927年,王建安加入中共组织,参加黄麻起义,与同乡许世友慢慢相识。

他们同样骁勇善战,双双从战士升到副班长、排长、团长,并先后加入红四军,王建安为政委,许世友是军长,并肩作战,率领红4军成为战场主力,打下“善打恶战、硬战”的美名。

1936年,触犯相同错误的两人一起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读书;次年,生性耿直的许世友不顾旁人阻拦,执意跳出来反对别人扣在他脑袋上的大“帽子”,惹来部分人员斥责,反将许世友气到吐血住院。

病床上的许世友越想越气愤,竟生出一个惊人念头:他要带着和他站在同一条“阵线”的战友们回川陕老区“打游击”,其中王建安就是许世友“拉拢”的一员。

可就在一切蓄势待发之际,担任政委的王建安蓦地“清醒”,扭头把此事上报保卫处处长,使得许世友的“计划”功亏一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后来许世友也在毛主席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他和王建安的关系却从此破裂,昔年无话不谈的两人再也不和对方讲一句话。

毛主席十分聪明,他知道许世友是个固执的人,故没有强令两人“和好如初”,而是准备叫两人“自行和解”。

1948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解放济南。

毛主席再三思考后,决定“起用”许世友及王建安。战争筹备阶段,他率先召见王建安,告诉王建安,自己打算把攻下济南的任务交给王建安,王建安欣然接受,表示绝对服从军委决定。

毛主席见状,又说王建安回到山东,担任副司令员,许世友则是司令员。他知道许世友在胶东部队很有威望,王建安亦是鲁中、鲁南名将,人称“山东两虎”,别人都讲“两虎难并立”,可毛主席坚信“孤掌难鸣”,希望王、许二人能同心协力,手击得响。

毛主席的话中并未出现“团结”两字,但王建安一下子听懂主席的意思,保证道:“请主席放心,我一定会协助许世友打好此战。”

王建安回到山东后,为主席的“信任”而感到无比激动的许世友特地带了两瓶酒去迎接他,对他说:“从延安分手,这是咱们第一次喝酒,酒到意到,过去的全过去了,我们日后谁也不提,我先干为敬了!”

王建安心头顿时涌出无限感喟,亦跟着许世友一饮而尽,与许世友摒弃前嫌,联手指挥,只要8天时间即拿下济南。

事后,熟知此事的谭震林对外感慨道:“两只‘老虎’,一个是廉颇,一个是蔺相如,毛主席叫他们在济南城前再一次上演一出将相和啊!”

02,恪尽职守,叶剑英称赞王建安:从建国后便一直担任副职,可他从不计较职位高低,任劳任怨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于1956年进行首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大授衔仪式,共授予55位高级将领上将军衔,王建安未在此行列。

1956年,中央政府单独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

同年,王建安被派往沈阳军区当副司令员;1961年,王建安被调往济南军区任副司令;1969年,中央再度调动王建安至福州军区担任副司令。

由此让人心生不解:为什么明明军功赫赫,能力出众的王建安却在1956年到1969年,始终“居于人下”,长期担任“副职”?

其实个中缘由大致和王建安单独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原因相同。

王海波袒露:“父亲在世时,鲜少和我们谈过去的事情,也不在家中提及部队里的事情,更别说写回忆录什么的。因而,对于父亲“延迟”授军衔、长期担任副职等事,我们亦和旁人一样,没有任何确切答案,只能从一些渠道了解、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王建安的行事作风稍显强硬,就连和他一起工作的许世友都曾向王海波回忆说:王建安和他一样,都是个牛脾气,意见不合了,当堂便能拍桌子“骂娘”。

是以评衔小组只能使用妙招“拖字诀”,暂且没有继续讨论。

恰在此时,一件事的发生让评衔小组看到解决希望,这件事即是王建安长期担任副职、单独授军衔的第二个原因:一贯身体不佳的他不幸在朝鲜病倒,被紧急送往青岛疗养。

评衔小组以“不知王建安身体恢复程度及能否继续参加军事工作”两个理由,“光明正大”搁置此事。

1956年,王建安渐渐痊愈,评衔小组见状,重新向毛主席递交陈述理应授予王建安上将理由的文件,毛主席看罢,未再提出异议,直接予以批准,于是便有了1956年王建安单独授军衔一事。

同时,由于在王建安休养期间,大军区司令员职位都已有人,故而组织只能安排他去给邓华当副手。

然而,别看王建安长期担任副职,实际上,他就像叶剑英称赞那般,从未计较过自身职位的高低,始终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很不容易。

1977年4月某日,王建安到南方某城驻军调研。他拒绝军区领导的陪同,独自一人于次日清晨来到军营,到连队操场、猪圈查看。

负责养猪的饲养员见王建安身穿一身旧军装,以为他是个老兵,遂与他闲聊起来。王建安从饲养员口里得知军营养猪、用猪的实际情况,又在战士们起床后,进入宿舍检查。

当发现战士们的被褥有点儿潮湿后,他叮嘱战士们把被子抱出去晒晒,但没有认出来王建安的战士却说:“不行,今天军委首长要来咱们这里检查。”

早饭后,其余领导陆续赶到,陪同王建安继续视察,可王建安再次把他们劝说回去,继续一个人与连队同志开会,让战士们畅所欲言,把想说的话全部说出来。

视察工作结束后,王建安于调查报告中写道:“搞这种八路军糊弄八路军的把戏,平日能马虎过去,打仗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中央和军委皆为王建安的报告大受触动,急忙开展全军大练兵运动。

有人对王建安的行为不满,一状告到叶剑英面前,叶剑英叫来王建安,提醒他:“有人告你状呢!”

王建安回答:“肯定是那些被我批评过的人。”

叶剑英大笑:“你批判得对,咱们来合个影吧!”

叶剑英用这种方式以示自己对王建安的支持。

03,清正廉明:但凡接触过王建安之人,皆对他的两袖清风作风印象深刻

除却工作上的恪尽职守,王建安身上还有一种让人佩服的优良品质,那就是清正廉明。但凡见过王建安的人,总会对他的两袖清风留下深刻印象。

正如前文所言,王建安的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医生建议他少吃猪油,秘书就通过相关部门到地方粮店买了10斤花生油。

王建安知道后,当即批评秘书道:“高级干部免票买几斤油,看上去不是大事,可却超出规定范围;如果每个高级干部都这么做,党风岂不是就要被带坏?”

秘书自知做错,赶紧按照议价向粮油店补了钱款,王建安这才放过此事。

又有一回,王建安到某收音机厂视察,回来却见书桌上摆了两台收音机,问人之后,方知是厂领导送来的礼物,王建安心生不悦。

不仅叫厂领导自行跑步取回收音机,而且让他写了一份党风廉政准则才作罢。

牛玉清是王建安的夫人,曾在儿子王海波读小学期间到他所在的学校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校长,可直到调离,同学们都不知王海波与牛玉清的真实关系;王海波上初中时,某天到游泳池玩耍,意外丢失了鞋子。

回家后,王建安把王海波狠狠教育一顿,坚决不给儿子换新鞋,直接叫王海波光脚去上学。

到了学校,同学们都乐不可支,直呼王海波是“赤脚大仙”,王海波却一本正经表示:“我爸爸说了,战争年代有草鞋穿就很不错了,很多老百姓都光着脚,我现在把鞋子弄丢了,不知节俭,他就让我尝试一下光脚的滋味,以后我可记住了。”

那天下午,正巧有一节课外活动,王海波光脚和同学打篮球,脚底板都磨破了。

但哪怕如此,他依然未对父亲心生怨恨,反倒愈加理解父亲对他们的期望与要求。

1980年某天,王建安最后一次回到故土,兴致勃勃带着秘书在熟悉又陌生的村落中走街串巷,不停念叨:等日后他能休息了,他就要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但遗憾的是,王建安的愿望没能实现。不久,王建安因病住院。

同年7月,就在医院送出“王建安病危”的报告前一天,他还与《解放军报》的记者约定,次日早上同他们见面,说说怎样搞好调研工作,谁知,第二天他就因病去世了。

因为他的遗言,一直到他去世一个月后,那些和他相交的老战友、老部下才陆续得知王建安去世的消息,他们埋怨牛玉清,问牛玉清为何不告知王建安的丧讯。牛玉清苦笑解释原由,人们方知这位老上将的朴素心思。

王建安似乎一直都是这样的人,艰苦朴素,初心不变,值得每个中国人敬重、怀念他。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两虎将 王建安许世友的历史恩怨》

《在王建安将军身边》

《“迟到”的开国上将:去世后遗体贡献给了我国医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