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考古队在山东威海打捞起了一块重18.7吨的铁块。这锈迹斑斑的铁块不是别的,正是北洋海军定远舰的防护甲!

定远舰耗资140万两白银,当时的人称之为“亚洲第一巨舰”,也被人誉为“永不沉没的战舰”。

在这次打捞中,专家还发现了当年残存的手枪。那么,这艘永不沉没的战舰究竟为何沉了海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百年后的海上悲歌

2019年9月2日,山东威海刘公岛迎来了一支特别的考古队。

队员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来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打捞出124年前,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沉没的“定远舰”。

定远舰是清政府斥巨资,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舰船之一,和它一起被订造的,还有“镇远舰”。

这两艘一等一的战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结合了英国和德国两型战舰的优秀设计,被当时中国科学家徐建寅誉“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

定远舰重达7000吨,于 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下水, 1884年竣工。共花费约140万两白银,另一艘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两艘铁甲舰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亚洲第一巨舰”。

遗憾的是,1895年2月10日,“定远舰”受到了日军炮火重创,不堪重负自爆,因此沉到了海中。直到2019年,考古队才逐渐打捞出了定远舰的残片。

打捞作业

早在2014年,国家文物局就派遣人员,执行打捞定远舰的任务。在茫茫大海上搜索一百多年前的沉没舰艇,不是一件容易事。

2017年,专家在水下磁力扫描仪的帮助下,发现山东威海刘公岛下有异常。根据当年的历史照片,以及扫描仪显示来看,专家断定,定远舰的残骸就在刘公岛下方。

定远舰的位置锁定好了,可是接下来的水下考古却困难重重。

首先,考古队员们需要通过11项考试,才能获得水下考古的潜水资格证。

其次,水下探方也大有难度。海水扰动,导致海底淤泥变化大,这对探测来说很不容易。

最后,威海这片海域受洋流影响,进行水下考古的适宜时间,只有每年夏季的两三个月。

由于困难重重,从2017年到2020年,考古专家们历经三年,才正式开始水下考古。

据探测,定远舰就在水下4米处,看着简单,可实际上光这4米深度,其中淤泥都已经厚厚埋了好几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理泥沙

等专家潜到水下的时候,才发现能见度几乎为零。没办法,专家只好带着抽沙管再进行工作,随着泥沙一点一点被抽出,专家发现泥沙中似乎有些小块文物。

在泥沙之中,混合着大量弹壳、铜钱,经辨认,这些铜钱来自嘉庆年间。清理之后,专家还发现了一些又细又长的管子,这些管子就是定远舰上的拉火管。

整个定远舰身上,配有3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6门37毫米的哈乞开斯5管速射炮。在舰首和舰尾处,还各配有1门克虏伯C80型后膛架退炮。

这个后膛架退炮可不简单,他威力巨大,只要击中对方战舰要害一次,那受击战舰相当于就是“玩儿完了”。而拉火管呢,就是用来引燃发射药的装置,每开一次炮,就要使用一只拉火管。

如今发现了多少只拉火管,那就证明定远舰曾经开了几次炮。而专家打捞上来的文物中,足足有一大堆拉火管,初步估计,可能有上千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年的海战,究竟有多么激烈。

拉火管

随后,根据多波束扫描,专家勘测到水下有一块巨物,且很可能就是定远舰的残骸之一。

通过软件测量以及密度计算,专家得知,这块巨物是一块重达18.7吨的铁甲。果不其然,它就是当年定远舰舰身上的防护甲!

这块铁甲,可以说是专家在整个打捞中最期待的东西,因为它可能是定远舰残存最大的部分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整片威海海域下方,根本找不着完整的定远舰残骸。当年的“亚洲巨舰”早就“灰飞烟灭”了,今天专家能找到这块铁甲,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为什么世界第一等级的巨舰,会消失得连个船体都看不见呢?

二 “永不沉没”的战舰

定远舰自爆之后,其实船体大部分还是有遗留的。为什么在百年之后,这些船体就不见了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回到当年的历史中去。

甲午海战中,定远舰重伤搁浅,眼看着就要战败,以免资敌,丁汝昌下令炸毁战舰。没想的是,定远舰自爆之后,日军连它的残骸都没有放过。

舰船沉没

他们对定远舰的遗骸进行了破拆,并将大量零件带回了日本。整个拆卸时间长达一年多,船上的煤炭木材金属无一幸免,就连部分铁甲也被强力分割成几块。

这些被带走的定远舰残骸,一部分转移成了日军的战备,一部分被它们拿出来,当作炫耀的资本。

定远舰被拆卸之后,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一些残渣碎片。至于这块铁甲,很可能是日军在破拆的时候,不小心造成了掉落。而凭当时的技术,很难将沉没的铁甲打捞上来,于是它成了唯一幸存的定远舰残骸。

所以当专家发现这块铁甲的时候,全员振奋!这是来自100多年前的历史遗物,也是一段悲痛传奇,更是定远舰留给我们的最后的记忆。

作为定远舰唯一的残骸,专家决定:不管它多重,一定要将它完好地打捞上来!

面对将近19吨的装甲,专家又会怎样打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下作业

经过初步探测,专家发现,整块铁甲陷入了泥沙中,足足有3米深。想要打捞这块铁甲,首先就要清理掉周围的泥沙。

这次抽沙可不像之前那么容易,这次泥沙量多,再加上海况原因,抽沙装置根本无法工作。

另外在铁甲上衔接钢缆,也不是件容易事。在水下作业的时候,不少考古队员还遭到了海底生物的袭击。

足足准备了几个月后,专家才揭开了这块铁甲的神秘面纱。

2020年9月16日,这是值得记录的一天,考古专家们终于打捞起了,沉没一百多年的定远舰的最后一块残骸。

此时的专家们心情很复杂,一半是激动,一半是感伤。就在他们看着钢缆逐渐升起,铁甲即将露出水面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铁甲上的一根钢缆突然断了!

打捞过程

事发突然,打捞工作不得不中途停止。这下,专家内部有了异议。

有人说,应该停止打捞,这块装甲实在太重,整块打捞难度太大,可以将装甲切割成块,再逐一打捞。

这个提议遭到了考古领队的一口否决!

定远舰是当年清政府的心血,也是广大百姓的希望之舰,它之所以威风凛凛,就是因为敌人打不穿这厚重的铁甲。

虽然海战战败,但打捞残存的定远舰对我们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因为技术限制,而去切割这块铁甲,那是对定远舰的不尊重;并且,这和当年日军的做法又有什么两样?

一番探讨之后,专家决定:再次清理泥沙,一定要完整打捞出铁甲!

带着对考古的决心,也带着对历史的敬重,专家们修整设备之后,再次出发。

2020年9月17日,在夜色之中,这块沉淀多年的铁甲终于被打捞了上来。看着这块锈迹斑斑的装甲,考古队员们一阵欢呼,欢呼之余,也感到一阵阵心酸。

铁甲

因为这一天,正好是甲午大东沟海战的125周年纪念日。

随着新的晨光升起,考古专家们看清了这块铁甲的真面目,在整个打捞过程中,它没有受到一丝损坏!这或许也算得上是,对百年之前的北洋水师的一种告慰了吧。

定远残骸

定远舰的防护甲被成功打捞之后,整个考古工作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对其他残存文物的打捞。

很快,专家就再次打捞上来了一块巨大的铁管,这又是什么?

三 尘封的历史

看着眼前这一大根生锈的铁管,有专家推测,这是定远舰的炮管!

可惜的是,他不是炮管,而是舰身的通风管。这根通风管足足有两米多长,管身粗大,从通风管上也可以看出,当年的定远舰究竟有多雄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下铁管

后面,专家又陆陆续续,打捞上来了6把手枪以及几十支螺旋发射管。资料显示,当年被日本拆卸带走的螺旋发射管,足足有2170个。

看到这里,专家不禁怀疑,定远舰上随便一个铁甲就重达18吨,整个舰身更是有7000吨,舰上火炮威力巨大,无愧于亚洲第一舰。但是这样威风的定远舰,为何会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呢?

并且有资料称,日本参战的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创伤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这足以说明,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

但在整场海战中,北洋水师只击沉了日军一艘鱼雷艇。这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

定远舰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一等战舰,它的设计和威力远在日本战舰之上。定远舰的主炮是4门克虏伯305mm后膛炮,副炮有2门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4门75mm克虏伯炮以及多管哈乞开斯速射炮。

定远j舰复制品

整个定远舰装备了22门炮,另外还配备2艘鱼雷艇。这样先进的定远舰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它没有先进的政府和社会作支撑。

首先,北洋水师舰船不足。尽管定远舰和镇远舰装备先进,但整个北洋水师中,只有这两艘先进战舰。

并且当时的清朝不具备铸造这样的舰船的能力,出于种种原因,政府方只向德国订购了两艘战舰。

关于这点,有人说当时的清政府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另外也有人说,清政府内部腐朽,不愿意将钱财投资到海军中去。据说,在订购战舰前夕,慈禧还在宫中大摆宴席,庆祝生辰寿诞。

第二点,北洋水师弹药不足。在整场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弹药发射量大大少于日方,在理论上达到了惊人的13990︰1248,射速比为11︰1。也就是说,日方的主战炮火力是清方的11倍。

定远舰复制品

另外,双方使用的炸药也不一样。北洋水师装载的,是落后的“黑火药”, 而日军所使用的炮弹,填装的全是新式的“苦味酸”炸药的开花弹,其威力是“黑火药”的100倍。

从这点上来看,虽然北洋水师多次击中对方,但却只击沉了1艘鱼雷艇,很大原因在于火药威力不够。

第三,清政府的保护制度。尽管北洋水师装备威力不及日军,但清政府还是为此花了大价钱。据说在开战时,李鸿章不愿意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为的就是保护来之不易的战舰。

当时的李鸿章对双方火力差有着清楚的认知,在海上交锋,北洋水师完全不是日军的对手。而定远舰和镇远舰是斥巨资买来的,经不起打击,于是他采取了拒战保舰的措施。

很多人会觉得李鸿章故步自封,自断后路,但是这场战争最悲剧之处,根本不在于北洋水师的人,而是落后的社会。

定远舰模型

像这样先进的舰艇,或许西方要多少就能造出多少,而落后的清政府只能签订条约,才能勉强订购两艘。这两艘先进舰艇不仅是清政府的心血,也是整个北洋舰队的希望。

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李鸿章只能做出这样的决策,究其原因,在于清政府遭受不起失去定远舰的打击。

遗憾的是,拒战保舰也没能保下定远舰,更没能捍卫国土。

定远舰

在后来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遭到日军鱼雷艇偷袭,重伤搁浅,只能充当浮动炮台。在击毁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后,战况更加恶劣,丁汝昌下令只能下令:

自行炸毁定远舰,以免资敌。

时隔125年,定远舰最后一块残骸终于得见天日,那段历史也再次被人们提起。可以说,这次水下打捞带给专家的,不是喜悦,更多的是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