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海涛 图/李佩锦

中国画,关于“色,”今人分为三种认识,一种认识是,谈“色”即为俗;一种认识是,上色无重,无多。这两种,可谓是两种极端认识。还有一种是,认为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之法无两意,因为,画之用色或用墨,不在于墨色,而是在于墨色形成的“气”。所以,关于用色,全在画面需要和画家个人意识。因而,古人有云:“墨即是色,色即是墨,墨色生气,气凝成韵”。此三种认识,明眼者一看即知高低,即知对错。可是为何还会有不同的认识呢?这个问题,值得深究。所以,本文就针对中国画家对用色的认识来做一浅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佩锦之《梦幻青岛》系列作品

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产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因而,对与错是互生的,却没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所以,中国画,关于“色”的三种认识,原则上讲是无对错,只是认识和见解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画面效果。但是,对于艺术的认知,三者是有高低的,因为艺术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如果艺术没有高低之分那么就如同问题没有矛盾一样,就会没有辩证,那么我们的社会不是停滞就是后退,如此以往,我们文化下的文明就会消失。所以,中国画,关于色的认识是相对成立的,只是各自在服务不同的人群。

李佩锦之《梦幻青岛》系列作品

此三种认识对应三种人群,一种谈色即俗者,是不解墨色关系,或是唯水墨至高者;一种用色无多,无重者,基本是审美底层者,同时也是“底层文化”保持者,虽然没有跟随时代,跟随文化的进步,改变自己的审美(或者是提高自己的审美),但是,却保持了人类最本真的审美认识。认为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之法无两意者,正如上文所表,画之用色或用墨,不在于墨色,而是在于墨色形成的“气”。这也是,对中国画的完整解读和整体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佩锦之《梦幻青岛》系列作品

事无对错,只有需要。关于中国画色的认识,此三种都有存在的价值,少一,可能其二皆无。因为这是自然定律,是矛盾共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