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前夕的德国山地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它的军队都解体了,包括阿尔卑斯山地军在内的许多德军部队都被解散。受《凡尔赛和约》的束缚,魏玛共和国新组建的德国国防军(Reichswehr)只有10万官兵,被编成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不能拥有重炮、坦克等重武器。由于一战中山地部队在各条战线上的出色表现,国防军陆军司令部决定在有限的军队员额内保留山地部队。延续阿尔卑斯山地军血脉的任务被交给驻巴伐利亚第七军区的第7步兵师。该师驻肯普滕(Kempten)的第19步兵团第3营被指定为山地猎兵营,驻兰茨贝格(Landsberg)的第7炮兵团第2营被指定为山地炮兵营,这两个营就是魏玛国防军全部的山地部队。那些从旧陆军中精选的山地战专家和登山滑雪高手都被集中到这两个小单位中,他们保持了阿尔卑斯山地军行之有效的小分队作战传统,并对战争经验加以总结,为日后重建山地部队做准备。

■ 巍巍阿尔卑斯山下,德国山地部队在举行宣誓仪式。当德国在1935年公开废除《凡尔赛和约》后,德国山地部队很快被重建起来。

重 生

战争的阴云很快就从地平线上升起。1935年,希特勒废除《凡尔赛和约》,公开扩军备战,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打破10个师的军队限额,德军很快扩充到12个军36个师的规模。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山地部队也被迅速重建起来。1935年10月15日,以原魏玛国防军那支小型山地作战分队为基础,德军在米滕瓦尔德(Mittenwald)组建了第一个山地步兵团——第98山地步兵团,下辖3个营和1个反坦克连,由路德维格·屈布勒(Ludwig Kubler)上校任团长。屈布勒在魏玛时期就是第19步兵团的军官,后来调到国防部任职,为组建山地部队做了很多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当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在1937年到1939年赴德国学习军事期间,曾在第98山地团第1营见习,并获得少尉军衔。另外两个山地团第99和100山地团也同时组建,分别由爱德华·迪特尔(Eduard Dietl)上校和鲁道夫·康拉德( Rudolf Konrad)上校任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德国山地兵之父——路德维格·屈布勒将军。

■ 身着德军步兵礼服的蒋纬国。

随着德国军力的增强,希特勒开始迫不及待地实施对外扩张的计划,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奥地利,德奥合并一直是这位狂人的梦想。但是,他对奥地利的企图引起了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之间的冲突。墨索里尼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并陈兵意奥边界的阿尔卑斯山区,以武力相威胁。当时德军羽翼未丰,尚不能和意大利进行公开军事对抗,希特勒暂时搁置了吞并计划。但是,考虑到未来可能在阿尔卑斯山区和意军爆发冲突,德军将山地部队的扩充提上了日程,1936年10月1日, 在加米施—帕滕基兴(Garmisch-Partenkirchen)组建了第1山地旅,仍由屈布勒上校出任旅长。第1山地旅除了第98、99、100山地步兵团外,军方还从巴伐利亚警察部队中抽调了一批有登山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山地部队中。第1山地旅的司令部设在慕尼黑原巴伐利亚王国战争部旧址,这里也是第七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该旅的大部分官兵则迁往在巴伐利亚和阿尔高(Allgau)地区阿尔卑斯山下建造的新兵营,在那里他们可以在更贴近实战的环境下更好地接受山地作战训练。

1938年3月1日,第1山地旅扩编为第1山地师,屈布勒晋升为准将,出任该师首任师长,师部设在加米施。当时第1山地师在编制上和普通步兵师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该师下辖3个山地步兵团(第98、99、100山地步兵团)和1个山地炮兵团(第79山地炮兵团)以及其他支援分队,只是在装备和服装上有所差别,如山地炮兵团用一些能够拆解运输,适应山地作战的火炮取代了普通步兵师装备的常规火炮,同时,该师官兵的服饰上也增加了山地兵特有的“雪绒花”标志。第1山地师的师徽就是一朵雪绒花,这种高山植物最后成为德国山地部队的象征。一份关于该师的报告这样描述道:“第1山地师……一支精英部队,它的士兵们都是充满热情的登山高手。在他们的山地帽上镶嵌着雪绒花标志,它象征着勇气、朴实的幽默、与大自然的亲合力和诚挚的战友情谊。”

■ 雪绒花(Edelweiss)

学名火绒草,又名薄雪草,为菊科火绒草属的高山植物,多年生草本,原产西欧。雪绒花通常有15-40厘米高,开银白色花,芳香清冽,花蕊上长着细细的绒毛,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淡淡的黄色,并不属于艳丽娇媚的花卉。雪绒花约有40个种类,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一带。这种花在阿尔卑斯山脉中通常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它只生长在非常少有的岩石地表上,因而极为稀少。

雪绒花是奥地利和瑞士的国花。在奥地利,雪绒花象征着勇敢,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常人难以得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从前,奥地利许多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攀上陡峭的山崖,只为摘下一朵雪绒花献给自己的心上人,因为只有雪绒花才能代表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在瑞士,雪绒花代表着无上的荣誉,军队曾将这种花作为奖赏授予最勇敢的军人。

第1山地师刚刚成立不到两周就参加了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军事行动。1938年3月12日,德国军队跨越德奥边境,来自第1山地师三个团各自组成了一个营级摩托化分队,分别由团长指挥,一马当先,穿越奥地利全境,成为第一支到达奥地利和南斯拉夫、匈牙利及意大利边境的德军部队。这三个分队的指挥官分别为第98山地团团长菲迪南德·舍尔纳(Ferdinand Schoner)上校、第99山地团团长爱德华·迪特尔上校和第100山地团团长胡伯特·兰茨(Hubert Lanz)上校,他们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山地兵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1山地师师徽——绿底白色雪绒花。

德奥合并对于二战德国山地部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奥地利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国家,奥地利军队对山地作战的重视要远高于德国军队,其山地作战方面的经验也丰富得多。在合并前,奥地利陆军共编有7个步兵师和1个机动师(摩托化和骑兵部队),其中第4、5、6、7师都编有专业的山地部队,这些训练有素的山地兵对于正在急剧扩张的德国山地部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合并后的1938年,德军吸收了前奥地利陆军山地部队的成员,并以他们为核心组建了第2和第3山地师。第2山地师以原驻蒂罗尔地区的奥地利陆军第6师部分部队为基础组建,师部设在因斯布鲁克(Innsbruck),由前奥地利军官瓦伦丁·弗伊尔施泰因(Valentin Feuerstein)少将任师长,下辖第136、137山地步兵团和第111山地炮兵团;第3山地师以奥地利陆军第5和第7师的部分部队为基础组建,师部设在格拉茨(Graz),由迪特尔准将任师长,下辖第138、139山地步兵团和第112山地炮兵团。第1山地师和第2山地师所属各团番号上并不是连续的,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所有山地部队都被认为是步兵部队,中间的番号都被授予了在两个山地师之间被组建的其他标准步兵团。和第1山地师不同的是,这两个新的山地师都只辖有两个山地步兵团,这种编制被认为比较适合山地作战而成为德军山地师的标准编制。第2和第3山地师都属于新成立的第十八军区,司令部位于萨尔茨堡(Salzburg)。德奥合并还为德国山地部队带来了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奥地利山民为其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兵源。以上3个师就构成了二战前夕德国山地部队的全部实力,它们都驻扎在巴伐利亚和新占领的奥地利各地。随着各个山地师的成立,纳粹新闻媒体很快就把它们和一战时的阿尔卑斯山地军等量齐观了,德意志军队的山地劲旅终于重生了。

■ 瓦伦丁·弗伊尔施泰因

■ 德奥合并时,德军山地部队一马当先,图为山地兵们进入奥地利蒂罗尔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征 召

随着希特勒在1935年再次在德国实施普遍义务征兵制,德国国防军的山地部队开始不断吸纳年轻士兵,扩大规模。征兵制确保了山地部队在和平时期和战时都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经过充分训练的补充兵员。所有被征募者都曾经是德国劳工阵线(RAD=Reichsar- beitsdienst)的成员,他们在这一组织中熟悉了集体生活,通过在露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让他们变得体格健壮并且懂得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当这些年轻人加入陆军中成为精英部队的成员,拿起武器准备保卫“国家社会主义祖国”时,他们已经完成了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所需要进行的大多数基础训练。与此同时,在劳工阵线中的锻练也让他们习惯了脱离家庭的生活环境。经过几年的训练,为国家尽忠的思想已经深深根植在他们的头脑中。当然,在RAD这类准军事组织中的生活与在正规军精锐部队中的日常生活之间仍存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 第2山地师师徽——驯鹿头。

■ 第3山地师师徽——锚、螺旋桨和雪绒花。

通常来说,德国山地部队在征兵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那些来自某个特定地区的新兵或被征募者通常会被安排到在当地驻扎的一支山地部队,但总的来说,德国山地部队的新兵主要来自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蒂罗尔地区。当然,德国山地部队中也有少量来自德国其他省份的官兵。德国每一个山地师的人员组成经过粗略统计后其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部队的番号和名称、组建日期、所属军区和驻地,如果该师兵员主要来自某个特定地区的话,表中还会标明那个地区的名称。

在德国军队中服役是一项义务,所有符合征召标准的男性公民都被要求在军队需要他们的时候前往军队服役。德国在当时已经开始了征兵登记,那些明显不符合征召标准的人,例如盲人、瘸子等残疾人都不在登记之列。被选中的人在登记后将返回家中等候召集令和布告,他们将根据布告上面规定的日期向军方报到。

当德奥合并后,奥地利成为德国山地部队重要的征兵区。那些奉召加入德国山地部队的奥地利山地兵们有的正在农场帮工,有的则转往步兵部队变成了一名普通步兵。当德军开始扩编山地部队的时候,整个奥地利施蒂里亚(Styria)地区的每一个村镇里都张贴了布告,上面公布了被征募者们的报到日期。许多应征者为了及时赶到报到中心,不得不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就离开家或农场。他们徒步穿越田野和寂静的森林,在路上不断遇到其他赶去报到的应征者。所有应征者都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赶往设在费尔德巴赫(Feldbach)或其他设立于奥地利东部省份的报到中心。在被军方征用的校舍外,小群的应征者汇集在一起,他们戴着平民款式的帽子,身穿装饰着花朵的翻领夹克衫——那些花朵表明他们是应征入伍人员。这些乡下人的装扮看起来与那些乘坐公共汽车来到报到中心的军官和参谋职务的候选人没有什么两样。

■ 位于加米施的山地部队兵营。

当所有人都准备好后,校舍的正门打开了,应征者们排成长队鱼贯而入。在战前,从事征兵工作的几乎都是德国人,他们在向应征者提问和发出指示的时候吐字都格外清晰,因为这些施蒂里亚的农夫和伐木工几乎听不懂普鲁士口音的德语,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此前从未离开过他们的家乡。最初的登记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有官员讲解了政府将怎样发放家庭补助金,以及正式报到的日期和程序,并详细说明了各种细节。应征者们随后列队前往医务处,如果他们通过了体检这一关,他们将得到军人证件,这表明他们符合军队的征召标准,已经成为了德国军队的一员。他们的证件表明他们即将成为军人——一名山地兵。现在,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等待召集令的到来,届时他们将赶往规定的集合点。召集令通常由各村镇的警官负责张贴,随后,运载着山地部队奥地利籍新兵的火车将开往格拉茨、萨尔茨堡或因斯布鲁克,紧张而艰苦的训练生活就此开始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