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1日,位于朝鲜上甘岭的志愿军战士已经在此与联合国军鏖战了将近二十天。

上甘岭地区并不大,整个战场只有3.7平方公里,是志愿军15军的两个连的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是个“小战场”,但是上甘岭的地理位置却异常重要,它牢牢的卡在了联合国军的咽喉位置,一直都是美国人心中的一根肉刺。

为了扭转颓势,10月14日,“联合国军”指挥官调集将近六万人的兵力对上甘岭阵地发起了进攻。

此次进攻当中,联合国军大炮还配备了300余门大炮,170多辆坦克,以及三千架次的飞机对上甘岭阵地发起了狂轰滥炸,试图将其彻底抹平。

根据战后统算,上甘岭战役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称得上是世界最为惨烈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如此炮火的袭击之下,驻扎在上甘岭的两个连志愿军却巍然不动,在极其悬殊的力量对比之下,仍然连续多次打退美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而在这场战斗之中,也涌现出了一支堪称奇迹的英雄班队,那就是91团8连4班。

整场战斗下来,八连四班战士不但作战勇猛,而且全班战士无一人牺牲,当他们的战绩传出以后,极大鼓舞了全军士气。

这让人不禁好奇,八连四班到底在战场上做了什么?为何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战绩?

以敌人尸体筑墙,硬抗数小时炮火轰炸

1952年11月1日,志愿军91团8连4班的战士接到了命令,奉命前往597.9高地接替15军的战士进行换防。

597.9高地又被称之为9号高地,这里位于上甘岭战役的最前线,其防守难度十分之大,站在这里,可以俯瞰大半个战场。

九号高地的重要意义在于,双方交战之中,谁能把握住此地,谁就能在局部战场上取得绝对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如此,从战斗爆发以来,这里一直都是美军炮火“重点照顾”的对象。

虽然全班上下只有九人,其中还有一名第一次参与战斗的新兵,但是当接到这个命令的第一刻,战士们仍然展现出了极强的斗志,向上级表示,保证完成任务。

就这样,在漫天的硝烟之中,八连四班的九名战士,踏上了九号高地。

来到九号高地以后,8连4班的全体战士的第一件要务就是重新修建防线。

但是,这项工作并不是那么轻松,在前任守军与联合国长达二十日的鏖战里,此时的九号高地称得上是满目疮痍。

这里四处都是弹坑和弹片,土壤表层也被犁了一遍,土壤松软不堪用,最重要的是,在九号高地之上到处都是尸体,有志愿军的,更多的是美国人的,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挖掘战壕,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但此时,敌人随时会发起新一轮的进攻和炮火打击,留给八连四班战士们的时间并不多,他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想出应急办法,否则等到敌人炮火降临就为时已晚。

通常来说,修建战壕最为保险的方法就是把尸体全都抛出阵地,然后再挖壕沟填沙袋,可是,这个方法在这里并不适用。

理由很简单,单单是这里的美国鬼子尸体,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处理完的,等到把尸体处理完,黄花菜都凉了。

正当众人无从下手之时,四班的一位老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然尸体扔不完,那干脆就用敌人的尸体直接搭战壕吧。

这样一来,战士们的工程量能够大大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这个提议以后,不少人陷入了犹豫之中,虽然现在是在战场之上,但是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上来讲,打心里谁也不愿意干这种“侮辱尸体”的事情。

但眼下,实在没有更好的方法,最终8连4班的班长向连长李保成进行请示。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连长很快便同意了这一做法,但前提是:“只能用敌尸,不能使用自己人。”

抓住关键时机,勇敢发起还击

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以后,八连四班的战士们很快便开始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由于八连四班来到九号高地之时已经是黄昏,天色很快便暗了下来,看不清尸体相貌。因此,他们还专门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依靠触觉来辨别尸体。

志愿军服装和联合国军服装上有很大的区别,老兵基本上手指一摸就知道谁是谁,如果衣服被污染,实在是摸不出来,他们还能摸面向。

通常来说,只要是个子高,鼻子大的都是敌人尸体,通过这样的方法,经过长达数小时的努力之后,一堵尸体堆成的防御工事就完成了。

为了保障工事可靠,他们还在缝隙当中填充了泥土,以此确保万无一失。

整个工事高度大约为一米五左右,在修建工事的过程当中,八连四班的战士还在工事旁发现了一个旧的坑道,显然这是前任守军所留下来的。

这个坑道口虽然不大,但是结构稳固,足以使得全班战士抵御炮火,可以说是十分难得。

当一切准备工作全部结束以后,8连4班的九名战士进入到了备战阶段。

除了一人站岗放哨以外,其余人全部抓紧每分每秒,开始休息,补充体力。

12月2日,天刚蒙蒙亮,联合国军的飞机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对九号高地的轰炸,等到震耳欲聋的炸弹平静以后,远方敌人的炮兵阵地和坦克也开始了攻击。

整场战斗之中,联合国军的炮声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但幸运的是,由于防御工事的可靠,八连四班全体成员无一人受伤。

等到这场“炮弹雨”终于结束以后,约摸着敌人步兵要冲上来,四班才派出一名战士韩道存走出洞口,进行侦查。

经过一番侦查以后,四班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敌人这次不同于平日里的“乱炸一气”,而是铁了心要拿下九号高地。

从战壕向下看,密密麻麻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已然整装待发,随时会对山上的九号高地发起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军,八连四班的战士们早已有了计划,那就是等到敌人靠近了再打,理由很简单,即便是炮火停了,但是敌人的重火力依然不容小觑,最为稳妥的方法就是等到双方贴上了身,敌人重火力无法发挥作用再展开较量。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体力,同时规避敌人的火力压制,八连四班收回了外围的岗哨,全员退回洞口。

改为每隔一段时间,外出侦查一次,同时其他人也偶尔放上几枪,以此“诱骗”敌人浪费更多的炮火。

这种方式十分奏效,看到九号高地仍然有反抗的枪声,山下的联合国军大为惊讶,认为遭遇到了志愿军大部队,不然怎么可能扔了这么多炸弹还有活人呢?

因此,在之后的几个小时里,联合国军又先后多次对九号高地进行炮火覆盖,看到远处的阵地之上“鲜血四溅”,山下的联合国军士气大振。

认定,自己已经消灭了山上的志愿军主力。

一连几个来回以后,美军步兵终于决定出动了,派遣了一支百人小队,分散向着九号高地围了上来。

山下美军的动作被八连四班的战士净收眼底,看到步兵上来,所有人都本能的准备进行反击,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老兵蔡兴海却制止了众人。

凭借多年的经验,老兵蔡兴海判断,这支小部队只是山下的联合国军的幌子,其目的只是为了把更多的志愿军骗出掩体,随即再进行轰炸。

在蔡兴海提醒之下,八连四班战士选择了按兵不动,全员再次退回到了山洞之中。

果不其然,山下的那支联合国军小队虽然气势汹汹看似想要上山,但是始终没有前进几步,不久之后,新一轮的炮火打击再次覆盖了九号高地。

如果没有蔡兴海的提醒,八连四班很可能已经灰飞烟灭。

终于,等到炮火结束,联合国军步兵小队再次靠近之时,八连四班的九名战士终于得以释放压抑依旧的怒火,数支步枪一起开火,坐拥着地理优势,向着山上的联合国军步兵猛烈进攻。

这场战斗进行地非常激烈,联合国军的这支步兵大概率没有想到,经历数小时的狂轰滥炸之后,山顶的志愿军仍然还有活人,因此,当一时间枪声大作,步兵小队立马慌了神,顾不上还击便开始向着山下撤退。

虽然,八连四班只有区区九人,还击的窗口期也十分短暂,但是这九名战士牢牢的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利用步枪与手榴弹,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此次战斗当中,八连四班战士取得了歼敌数倍,缴获无数的战果,与此同时,从战略角度上来看,他们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成功坚守到了换防部队的到来,没有让出哪怕一寸阵地。

而更令人感到不可思的是,此次战斗中,八连四班战士虽然有三名战士在不同程度上挂了彩,但竟然无一例阵亡或重伤!

八连四班闻名全军,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唯二的“满编班”

多年以后,已然退役的老英雄蔡兴海在回忆起那段往事之时,对于当时的一个情景记忆尤深。

在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以后,敌人终于放弃了进攻,眼看着天黑下来了,枪声也停了。

四班战士开始在战场上收集枪支和弹药,为以后的战斗做好准备。

而蔡兴海也决定出去侦查,看一看敌人情况,同时与附近阵地的战士试图进行联系。

当他走到三号阵地附近之时,突然听到上面的战友喊话:“下边是什么人?”
“四班的。”
“你们还有人哪?”
“有人。”
“还有几个?”
“全都还能喘气。”

这场战斗结束以后,八连四班声名大噪,在战后复盘大会上获得了通报表扬,其机动灵活的应敌对策,被推广全军进行学习。

八连四班的这一仗不单单完成了任务,也创造了历史,抗美援朝结束以后,经过统计发现,八连四班是整场战争当中唯二的没有任何减员的班级单位。

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往事,我们必须清楚的一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美军可能是少爷兵,可能也的确娇生惯养,但是他们并不是傻子,从后勤补给再到火力覆盖,美军有着一整套经历过战场考验和科学论证的战术战法。

凭借着这套完整的战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这套东西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但为何在朝鲜战场上,美军连连受挫?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事实上战场并不是只依靠理论的,从军事理论到战场实际情况之间,还着一段空间,那就是士兵们的主观能动性。

谁能够把握好这项能力,谁就能够在战场当中取得更大的优势,而这也是我军能够在装备条件及其劣势的情况之下,一次又一次成建制的歼灭美军的重要原因。

志愿军九一团八连四班战士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更是全体志愿军的一个缩影。

正是在无数战士与一线军官的日积月累之中,在无数个这样看似微小的小举动当中,志愿军大部队形成了一股恐怖的合力,依靠着这股合力,我军成功击败美帝国主义的野心,捍卫了祖国的安全。

从志愿军战士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种不惧困难,积极且进取的精神,如今距离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年的时间,虽然我们已然不需要再踏上战场,但是,志愿军战士的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参考文献:

1.《上甘岭战役仅有的完整保存的两个班:无一人牺牲,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