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焦急的妈妈。

她儿子今年 13 岁,初一之前成绩都很好,也乖巧懂事。

但今年,孩子进入了叛逆期,暴躁易怒,常常为一件小事就大发脾气,多次跟父母发生冲突。

爸爸妈妈顺着说不行,反着说也不行,反正只要开口,就能激起孩子的怒气和不满。

这位妈妈意识到,他们可能平时对孩子管教有点紧,就开始改变策略,放松了对孩子的限制。

可谁知,孩子一下就收不住了:

先是厌学,想去学校就去,不想去就不去了。

接着,在家既不学习也不写作业,沉迷电脑,看视频玩游戏。

这中间,他们带孩子看了几次心理医生,也没有什么效果。

现在,孩子卫生也不搞了,饭每天只吃两顿,矫正牙齿的牙套也不戴了,角膜塑形镜也停了一个多月……生活毫无规律,学习一团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着孩子就「废」了,父母急的不得了,可他们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做起。

放任?孩子未来肯定吃大亏;像以前那样限制孩子?又怕孩子更加叛逆。所以左右为难。

其实不管男孩女孩,到高年级或青春期,都或多或少有些让人头疼的问题。 比如:

知道学习很重要,却改不了拖拉磨蹭的毛病,常常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日子; 面对老师父母的提议,要么顶撞;要么表面答应,背后坚持自己那套; 或者跟开头这个男孩一样,遇到一点事,就一蹶不振放弃自己……

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亚当·普莱斯说:

孩子到中高年级或青春期,身心都会发生巨大的内在变化。如果父母还沿用孩子小时候的教养方式,不但亲子关系会失衡,孩子还会丧失自驱力。

他在《男孩的自驱型成长》里也说了造成孩子这些现状的原因。

看完后很感慨:

做父母真是一门学问,如果我们不能跟孩子一起成长,很容易让前十几年的辛劳功亏一篑。

不过孩子在变得让父母忧心焦虑之前,其实都会提前出现一些征兆,这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的求救信号。父母能够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就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纯真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遇事就一蹶不振

很可能是孩子陷入了焦虑

朋友家孩子有段时间,也跟开头的男孩一样,显得非常没有上进心。

挺聪明的一个男孩,但平时吊儿郎当,对老师的要求、课堂纪律,甚至成绩都满不在乎。

很多人会把孩子这种现象,归结于孩子懒、放纵,其实这些表面行为下,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朋友后来专门请了心理咨询师,跟孩子几次深入交流后发现:

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他内心有深深的恐惧感——一边是越来越难的语法、代数、物理、化学;一边是自己的名次和成绩,孩子害怕即便努力,也收不到好结果,索性用满不在乎来掩饰。

因为当努力了却看不见明显的效果时,自己会陷入一种不确定感里,这会让他们焦虑、害怕,更会担心别人笑话,所以不敢尝试,潜意识里只想逃避。

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曾说: 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无法成为自己而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西小河的夏天》

无论是朋友家孩子,还是开头的男孩,他们暴躁、易怒逃避的背后,其实都是在求救,想掩盖焦虑不安的内心,他们恐惧,害怕努力,也对自己失望。

而作为父母,帮孩子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接纳孩子努力的过程,并且不苛求结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

你也许暂时用不到代数(化学、数学)知识,但它能教会你逻辑思维,以及怎么去甄别错误。 大脑是可塑的,你学的越多,会觉得越轻松。 我们现在努力,可能不比别人好,但肯定会比过去的自己好。

不断的帮助他们释放恐惧和压力,让他们去放心的尝试做更好的自己, 一旦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尝到了努力的甜头,他们的韧劲就更容易被找回来。

这样的孩子,面对再大的困难,都不会轻易言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间歇性努力的孩子

可能是大脑发育慢

很多父母还会有这样的烦恼:

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立志时信心满满,特别让人感动,但坚持的过程却惨不忍睹,让父母总忍不住冒火。

这些矛盾的行为,其实并不是孩子丧失了斗志,而也是一种求救的信号。这种行为,是他们身心成长不同步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时,孩子的大脑要进行二次发育,但孩子大脑发育的路径又不统一。

孩子大脑里控制情感的部位,会先发育,并且迎来爆发式发展。

但负责理性思考、抑制行为的部分,又需要慢慢连接才能完成。

这就导致孩子容易冲动,追求新鲜,渴求刺激,但又很难估量自己的能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件事。

就像前段时间,一个妈妈说自己被孩子气得不轻。

原因是,刚放假时,她提醒刚上初一的孩子做好作业计划,该写的写,该背的背,孩子满口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比海更深》

寒假中,她也几次提醒孩子。孩子还是满不在乎地说,自己心里有数,让妈妈不用管。

甚至到临开学前几天,孩子还一直胸有成竹地说,作业都搞的差不多了。

可临到开学前一天,孩子却哭丧着脸跟她求助,说作业太多了,他之前估量的不准,希望妈妈给老师求求情,让老师不要惩罚自己……

孩子虎头蛇尾,过高地估量了自己,立下志愿却做不到,或者干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这个时期,都最平常不过。

父母一定要记得: 孩子的能力,不是一天长成的;孩子的成绩很可能会反复;他们的行为,也会有好有坏。

曾看过一张图片:

在父母的期待里,孩子像坐着火箭一样,能直达目标;

孩子的计划也差不多,像骑着自行车,加速度达成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实际情况却是,孩子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跌进坑里,又不断地爬上来,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计划的要艰难很多倍。

但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坚持走完这个过程。

青春期的父母,一定要有一颗「大心脏」——能容忍孩子的不确定、并且重视孩子成长过程,给他们不断爬起来的机会和耐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跟父母对着干

是孩子想体验长大的感觉

在父母看来,即便到了青春期,孩子也依然是个孩子。

可身体的成长,会带给青春期孩子一种「我长大了」的膨胀感。

他们会频繁地顶撞老师、父母,这是因为,他们想挣脱束缚,急于证明自己长大了,能独立了。

在他们看来,即便是父母的表扬、鼓励,也是一种衡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孩的自驱型成长》里就讲述了一个叫科迪的男孩,他说他的整个青春期,是伴随着「羞耻」长大的。

他有阅读障碍,但他很努力地在克服,在追赶别人了,可妈妈非要帮他。

他总是担心:如果朋友知道我读书还需要妈妈帮忙,这多丢人。

所以,他一直排斥妈妈,无论妈妈做的好坏,他都不喜欢。

当青春期的孩子明确表示「不要」时,父母一定要听懂他的潜台词:

这是孩子想要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了。

这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放手,把掌控感一点点还给孩子,允许孩子在摸索中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能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

我们不必事事插手孩子,但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定期跟孩子深入谈心这些方式,给孩子一些大方向的指导。

孩子慢慢会明白——父母是尊重我的,他们也可以保护我、教育我、指导我。

当孩子体验到了尊重,他也会把尊重,还给父母。

成功养大一个孩子,尤其是帮孩子度过青春期,真心不容易。

做父母,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我们只有边走边学,在养孩子过程中,才不会前功尽弃。

-END-

(图片来 源于网络,版权当属原作者,若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若未标明来源,敬请谅解!)

您看完了有什么感想呢?欢迎写在留言区,大家一起讨论!!!

作者简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 阅读推广(ReadingPromotion) ---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