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一章

魂系阿尔卑斯 ◆

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欧洲国家的军队及其作战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欧洲军队摆脱了传统的战斗模式——即只能在良好的气候条件下,在持续时间短暂的战役中进行昼间交战的模式,转而进入了现代化的作战方式。战争由一系列连续的战役构成,单场战役也变得旷日持久,而且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和夜间的军事行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工业化与山地作战的兴起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军队克服自然障碍的能力也增强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如何进行进攻和防御作战成为一些国家和军队必须面对的问题,山地作战开始引起各国军界的重视。

由于欧洲国家已经可以使用铁路运输系统大范围地调动部队,使得迅速集结大规模部队变得相对轻松。武器的射程和弹药的威力也迅速提升。有鉴于此,欧洲主要国家军队的参谋部面临着新的更加困难的防御重担,各国军队的领导层确信他们现有的部队规模已不能满足需要,仅凭这些部队已经难于捍卫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的军队规模不断膨胀,其目标是让他们的军队规模最终足以守卫国家的边界并确保国家安全,这是那个时代各国军队普遍具有的特征。军队通过铁路进行机动给欧洲中部某些大国带来了严峻的战略防御问题,但并没有影响到其他那些地势相对偏僻的欧洲大国。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这些国家的边界是沿阿尔卑斯山脉划定的,他们当时都还没有经过充分训练的善于在山区进行防御作战的士兵。

由于地势险峻,在山区作战的部队难于从后方获得增援和补给,当时军界一直认为高海拔山区并不适宜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进攻方通常会寻求快速通过敌人的山区屏障,以便进入山区之外的平原地区。防守方的战略则往往是在山区前面或是在山区后迎击入侵者,趁敌人还在向山区进军的途中就与敌人展开交战,或者是等待敌人走出山区后再粉碎敌人的部队。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前来攻击的敌军都将被迫在没有充分集结部队的情况下就仓促应战。那些专门组建用于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防御作战的部队,通常都是由在山区征召的步枪兵组成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延缓敌人通过山区的速度。如今,铁路和公路已经穿越了阿尔卑斯山的山口,这种新出现的交通方式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过去由山民组成的部队已经无法胜任在山区拖延敌人主力部队前进的作战任务了。小规模分散行动的步兵分队已经无法抵挡大规模入侵的敌军进行的快速打击。为了应对敌军大部队,防御方也需要组建大规模的山地防御部队。军队现在急需一支经过特别训练并配备特殊作战装备的大规模山地作战部队。这种观点在19世纪80年代为这些国家的军方所接受。这种新型山地部队的人数既要适宜在山区机动和作战,又要确保他们能够在缺乏植被(这意味着没有很好的隐蔽物和天然的食物来源)的阿尔卑斯山区生存。根据这些要求,奥匈帝国、意大利和法国以及那些可能在山区进行作战的欧洲国家都在一战前各自组建了一些营团级的山地部队。他们名称各异,有的称为山地猎兵(Gebirgsjager),还有称为狙击兵(Schutzen),甚至直接称为阿尔卑斯部队(Alpini)或阿尔卑斯轻步兵(Chasseurs Alpins)。这些部队将凭借对山地的了解和特殊的装备、战术抵挡敌军对山区进行的大规模入侵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在19世纪之前,军队通常在良好的天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也很少在山区进行军事行动,图为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时的博罗季诺会战。

机枪的出现使得在山区作战中处于防守地位的一方获得了明显的优势。实践表明,一支配备有机枪的小规模作战部队可以依托山区险峻的地形成功地迟滞敌军的推进,其作战效果在山区甚至超过了几个普通步兵团。那些已经组建了山地作战部队的国家,随即开始从当地山民中挑选身体强健、善于攀登的人员经过训练组成小规模的战斗群。他们有三个作战使命:作为防御者,他们应阻滞敌军的突破;作为山地突击部队,他们将在对敌军山地阵地的进攻中充当先锋;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己方主力部队的向导,引领部队安全通过高海拔地区。

对军事历史的一项研究表明,山地部队的第三项职能确实十分必要。山地对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阻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历史上,受时代和技术的局限,军队往往难以克服山区的天然障碍,在通过山区时会蒙受很大损失,即使没有遇到敌人的阻击也是如此,就是那些公认的名将也不例外,这样的战例不胜枚举。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军队远征波斯时,在翻越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金牛座山脉(the Taurus Range)过程中,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兵力。汉尼拔(Hannibal)在阿尔卑斯山、拿破仑(Napoleon)在圣·伯纳德山口(Saint Bernard pass)以及苏沃洛夫(Suvorov)在圣·哥达山(Saint Gotthand),都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加上没有向导而使部队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在近代,俄国军队在1877年的俄土战争中,通过山区只用了两到六天的时间,但部队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遭受了重大伤亡。

欧洲三个以阿尔卑斯山为天然边界的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都迫切需要受过山地作战训练的士兵,正是在这些国家的土地上,出现了早期的山地部队。这三个国家都不断扩大山地部队的规模。他们在发展山地部队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如山地作战中的补给问题、火力支援和通信手段等。对此,这几国的军队都采用了相似的解决方法,加上各国都广为宣传他们的山地部队,使得这些国家山地部队的训练方式和装备都变得几乎完全一样。

在山地部队发展的最初几年中,由于具有完备的高山作战生存技能的军人数量太少,各国都不得不求助于民间登山俱乐部。这些俱乐部的成员们负责指导部队掌握攀岩、穿越冰河和在低温环境中生存的技能。这些民间登山家负责组织山地部队的日常训练,并为此撰写了山地作战条令并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得到足够数量的民间登山家用来协助提升部队的山地作战能力,部分得益于西欧社会的进步。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城市居民开始频繁地使用新兴的铁路系统,到山区进行露营、攀登和探险活动,他们在山区获得愉悦的同时也领略了曾经荒芜并且封闭的地区所隐藏的危险。在欧洲南部和东南部的欠发达地区,那里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如此进步,因此,这些地区的国家在组建自己的山地部队时就很难从民间登山爱好者中获得帮助。由于缺乏必要的山区作战训练,东南欧国家的军队在一战的第一个冬天里蒙受了惨痛的损失。土耳其军队在试图通过高加索山区入侵俄罗斯时,总计9万人的部队一共损失了7.8万人。沙俄军队在冬季向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s)的进攻同样以失败告终,俄军伤亡惨重,具体的损失数字始终没有被准确统计出来。

■ 到19世纪末,军队克服自然障碍的能力已经大为提高了,图为意大利山地部队在海拔3000米的山上修建的阵地。

在所有关于山地作战的书籍中,都毫无例外地强调了山地部队的单个士兵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迅速的反应能力。为了符合这些要求,山地部队的训练内容非常的全面和多样化,和普通陆军部队的训练有很大不同。在那些意识到在高海拔地区作战重要性的军官们眼中,山地部队是由经过挑选、装备精良的官兵组成的一支精锐部队。这支部队必须经过完善的训练。山地兵因为作战条件的限制,不能携带较多的重型装备,如重炮、坦克等,只是轻装步兵,这意味着山地部队在作战时应具备以少量兵力,在有限的火力支援下,依靠自身旺盛的斗志向敌人发动进攻的能力。他们必须都具备第一流的枪法,并善于利用作战地域的有利地形进行战斗。山地部队通常将被征募者的来源严格限制在几处山区,这些兵员必须是生长在山间的山民,也就是说,他们的家应该就位于山区之中,对山区的环境非常熟悉。

德国山地部队的诞生

德国并不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除了在南部的巴伐利亚和符滕堡地区外,全境的地形都比较平坦,而且东西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也没有太多的险峻山地地形。在一战之前,德意志帝国军队没有太多的山地作战任务,编制内也没有专业的山地作战部队,只是在巴伐利亚、符滕堡等王国军队中有些零散的营连级山地作战分队。但是,在一战期间,意大利的参战在同盟国南翼阿尔卑斯山区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随着德军在山区军事行动的展开,对专业山地部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最终在1915年组建了真正的山地猎兵部队,并很快成为整个德国军队中最能征善战的劲旅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还没有组建自己的山地部队,因为根据德国的作战计划,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边境地区的山地将由盟友奥匈帝国的部队负责防守。然而,德国通过在国内组建各种各样的登山组织积累了大量在高海拔地区机动和生存的知识,因此,德国人虽然组建山地部队比较晚,但对山地作战并不完全陌生。

■ 一战奥匈帝国山地部队士兵。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即1914年8月,各国最初只有少量训练有素的山地部队可以投入战斗。一战的主战场在佛兰德斯 (Flanders中世纪欧洲一伯爵领地, 包括现比利时的东佛兰德省和西佛兰德省以及法国北部部分地区)、法国北部和俄属波兰地区,这些地方不是平原就是丘陵地带。当意大利于1915年对奥匈帝国宣战时,奥匈军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山地作战任务,最终大多数奥匈部队都被用于防守与意大利相邻的阿尔卑斯山区。在战斗中,奥军发现许多以往被认为有效的山地作战理论,实际上都不适用于眼前的形势。一些被山地作战理论认为是必须具备的山地作战条件在当时实际上根本无法满足,例如,理论上认为参与边境山区防御作战的部队,其所有官兵都必须经过山地作战技能训练,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当时,对一支参与山区防御的作战部队来说,最现实的要求是官兵应初步了解在高海拔环境中作战的危险和困难,并在他们的编制中配备登山专家作为作战的核心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一战时期配属给意大利山地部队的火炮。

在一战初期,德军的战争重心集中于西线,力图首先击败英法,而将东线的作战交给奥匈军队,但是,奥匈军队的战斗力相对较弱,在与俄军的战斗中遭受了惨痛的失败,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不断向奥匈军队的战线派出部队,充当作战的核心,帮助盟友维持战争形势。当1915年意大利参战后,在阿尔卑斯山形成了一条新的战线,德军也派出部队参加了这里的战斗,也因此第一次面临山地作战的课题。最初,德国陆军以民间登山家为中坚核心,组建自己的山地作战分队。在德国的各个王国和公国中,有许多人生活在山区,但直到1915年大批德军部队开始向意大利前线调动后,这些人的特殊本领才有了用武之地。一些轻步兵营完成了山地作战训练并配备了相应的装备,但他们还称不上真正的山地部队,只是受过初步山地作战训练的普通步兵。德国组建第一支真正的山地部队的最初动力来自于德军在法国孚日(Vosges)山脉战斗的经验。当德军在那一带的山区作战时,发现对面的意大利阿尔卑斯轻步兵的山地作战能力远远高过自己。随后,德军产生了以原有的山地作战分队为基础,组建与法国、意大利和奥匈的山地部队规模相当的山地作战部队的想法。相应的兵源将从巴伐利亚王国和巴登-符腾堡王国军队中抽调。

在山地部队组建前,德国陆军中也有一些小规模的山地作战分队,如滑雪营和登山连,他们通常都属于德国南部那些位于山区的王国和公国的军队。第一个滑雪营组建于1914年11月,随后还组建了一个登山连。这些精英部队的成员都来自阿尔卑斯山地区,并且都曾经在法国和佛兰德斯前线作战。1915年3月,这些部队陆续脱离所在王国军队的控制,被抽调出来作为德国陆军未来山地部队的基干力量,其中包括一个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滑雪营、一个巴登-符腾堡登山连和来自巴伐利亚、汉诺威和梅克伦堡军队的几个轻步兵营。所有这些部队被重组为一个团,随后又增加了巴伐利亚近卫步兵团。这两个团后来被扩编为两个旅,并且编制不断膨胀,最终被正式命名为德国阿尔卑斯山地军(the German Alpine Corps)。该军的第1旅由巴伐利亚近卫步兵团和几个巴伐利亚猎兵营组成,第2旅下辖其他猎兵营和滑雪营,巴伐利亚第1猎兵师后来也归入该军编制。山地炮兵部队也开始组建,事实上当时有七支山地部队正在组建中,包括工兵、战壕迫击炮和通信分队,这些部队的成员都是训练有素的山地兵。阿尔卑斯山地军在里特·冯·图特申克(Ritter von Tutschek)中将指挥下前往蒂罗尔阿尔卑斯山地区帮助奥匈军队防守。在1915年秋,由斯普罗瑟(Sproesser)少校指挥的符滕堡山地步兵营也组建了,下辖6个连。这支山地部队被派往巴尔干马其顿地区作战,并不断扩大,山地炮兵团、机枪营及其他分队都被编入山地部队。

■ 一战时的德国巴伐利亚滑雪营。

德国山地部队都被派往蒂罗尔(Tyrol)和马其顿(Macedonia)地区。由于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突破能力,常常被战地指挥官作为正面突击部队使用。在1916年,这些部队正是以这样的角色被投入到凡尔登(Verdun)地区的战斗中。随后他们又被调往罗马尼亚,并在1917年5月再次返回法国,在孚日山脉作战。此后,该部又向南进入意大利参加德军对卡波雷托(Caporetto)的进攻。阿尔卑斯山地军不断地在各条战线上频繁调动,应付各处的危机。1918年春,山地军参与了德军对凯默尔(Kemmel)的进攻,然后是在法国北部著名的“贵妇小径”(Chemin des Dames)作战,随后又前往塞尔维亚地区,最后被调往东线,在那里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德国山地部队在前线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年轻的埃尔温·隆美尔就在山地部队服役,他在1915年10月调入符滕堡山地营,并在对意大利军队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在1917年获得了普鲁士最高军事荣誉“蓝色马克斯”。在一战德国山地部队中,有两名年轻军官在二战中晋升为陆军元帅,一位是隆美尔,另一位是费迪南德·舍尔纳,他在巴伐利亚近卫步兵团服役,并在1917年获得了“蓝色马克斯”。在二战中,舍尔纳也在山地部队中服役,历任团长、师长、军长,最后官至集团军群司令。

■ 年轻的埃尔温·隆美尔(左)和他的战友。一战时他曾在山地部队服役,并因作战勇敢而获得普鲁士最高军事荣誉“蓝色马克斯”奖章(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一战时的德国符腾堡山地步兵营士兵,1916年,阿尔卑斯前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