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福临驾崩,遗诏立三皇子玄烨继位,即康熙帝。福临汲取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给统治阶级带来混乱的教训,不复以亲贵辅政,而以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四位异姓勋臣辅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初期的通力合作之后,四大臣逐渐分崩离析。康熙六年,索尼病逝,鳌拜诛杀苏克萨哈,自此“四大臣辅政”成为了鳌拜的“一言堂”。问题出在了哪里?鳌拜是如何排除异己,成为四大臣最后也是最大的权臣的?

贤臣辅政,祸根暗藏

顺治十八年,24岁的顺治帝福临英年早逝,这对整个清廷都是一次冲击。顺治帝的去世过于意外,甚至作为太后的孝庄皇后都没有做好准备,流传到后人手中的顺治皇帝遗诏和罪己诏也大多是阐述孝庄本人的政治观点,很少有顺治皇帝的见解。

在这种情况下,玄烨作为八岁幼主,难以稳定朝纲,有大臣上书请孝庄皇后垂帘听政,稳定局面。但孝庄皇后不同于二百年后的慈禧,对权力没有近乎疯狂的渴求,出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的混乱,也极度反对外戚干政。出于多方面考虑,依顺治帝遗诏立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朝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庄皇后具有较为优秀的政治才能,她的选择是经过充分考量的。首先,四位顾命大臣以索尼为首,德高望重,几人通力合作,完全可以稳定当前政局;其次,顾命大臣不同于摄政王,无法以皇帝名义擅发诏令,仅能佐理政务,有效地维护了皇权地位;再者,顾命大臣的设立,基本上可以打消同姓王爷干预朝政的奢望,可以削弱叔王的实力,进一步巩固王权;最后,辅佐大臣的权利被分为四份,四位大臣所属八旗势力不同,经历能力不同,互相制约,可以减少臣权凌驾皇权之上的可能。

之后的事件可以证明,孝庄皇后的决策在当时基本是最优选的。在四大臣的辅佐下,清军得以扫清南明势力,完成对全国的完全统一。政治上,按照顺治帝的遗诏,裁撤十三衙门,重新建立内务府,消除了宦官干政的可能性。同时,四大臣也肃清官场腐败,加强对清廷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清廷官场的清廉和官员效率的提高也为后来康熙亲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最优选并不一定代表着最好的结局,说到底,孝庄皇后为了巩固皇权而选择了政治势力不同的四位大臣,也就注定了他们不会在同一条路上走到最后,四大臣的分崩离析,从四人起誓的那一天就已注定。

乱于八旗,矛盾交错

孝庄皇后的初衷无疑是借助八旗制度来巩固皇权,所以她着重在自己所信任的两黄旗中选择四大臣,正白旗只有苏克萨哈一位。而苏克萨哈能够挤入辅臣之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在自己的前领导多尔衮去世时,他马上切割自己与多尔衮的关系,成为唯顺治马首是瞻的清算多尔衮“罪行”的急先锋。这种见风使舵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会被以忠诚为准则的两黄旗辅臣,尤其是武将出身,性格刚毅的鳌拜所不齿。因此在四大臣刚刚成立的时候,这个顾命大臣群体内部便出现了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两黄旗与正白旗之间的政治对立,两黄旗辅臣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归根到底,还是权势地位的不平等与顾命大臣排位之间的矛盾。四大臣中,实际上能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就是索尼和鳌拜。索尼为首辅,资历最深,自太祖努尔哈赤起事以来便效力于清廷,成为首辅,鳌拜心中倒没有太大的意见。但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二人,基本是凭借家世背景和左右逢源的能力挤进顾命大臣中,在鳌拜看来,他们没有能力位居自己之上,但事实是自己只是区区一个四辅,在顾命大臣中排位最末,这使他心中的不满与日俱增。

平心而论,在当时鳌拜的能力是与他的地位有所差距的。顾命大臣中唯有他出身将门,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成为皇太极的心腹。皇太极死后拥立顺治即位,被摄政王多尔衮几次迫害,依然忠心不改。“几个靠着世家地位成为顾命大臣的人,凭什么位居鳌拜之上!”这其实就是鳌拜在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而在这混乱的矛盾关系下,顾命四大臣磕磕绊绊地度过了前期的平静区后,内部争端越来越重。鳌拜时常在索尼旁挑拨离间,常在朝中讲苏克萨哈的坏话,致使朝臣对苏克萨哈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此时,鳌拜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四大臣中,索尼见鳌拜气焰愈加嚣张,内心忐忑不安,称病家中不问朝事。

同时,同为两黄旗,索尼对苏克萨哈早有不满,虽不忿于鳌拜日渐专权,但二者仍旧存在共同利益。遏必隆见朝中鳌拜势力过大,同为两黄旗的他也附和鳌拜排挤苏克萨哈。苏克萨哈虽有心反击,但鳌拜战功卓著,威望较高,难以扳倒,所以也只能忍气吞声。自此之后,朝中大势基本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穷匕见,同室操戈

康熙六年是一切的转折点,这一年,唯一有可能对鳌拜形成一点制约的首辅索尼离世,鳌拜正式成为朝中最有威望,势力最大的顾命大臣。顾命大臣中,遏必隆已经完全成为鳌拜的同党,苏克萨哈在经历了白旗黄旗土地之争的失败后明白自己不可能在朝中扳倒鳌拜,遂上书请求解除辅臣一职,去驻守先帝福临的孝陵。

这是一次极具政治意味的最后一搏,索尼临终前上书请求康熙仿照顺治十四岁亲政的先例,从当年起正式亲政。而在小皇帝亲政的这一年,顾命大臣上书请辞,合情合理。同时,假设此时作为第一辅臣的苏克萨哈请辞成功,同为辅臣的鳌拜和遏必隆也将离开朝堂,对鳌拜的政治势力是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能保全自己。

然而鳌拜看出了他的意图,坚决上书弹劾苏克萨哈24大罪,“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小皇帝虽然明白苏克萨哈不该杀,也不可杀,但他亲政刚始,尚未在朝中站稳脚跟,而鳌拜势力已经盘根错节,扳倒鳌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最终只能任由鳌拜处死苏克萨哈,并诛杀全族,没收其家产。

从鳌拜诛杀苏克萨哈开始,他就正式成为了大清朝堂中最有实力的权臣,“四大臣辅政”也最终变成了他一家独大的根基。他控制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权利,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但也正是因为他为专权独大而强行矫旨杀死苏克萨哈,使他与康熙的矛盾达到了顶点,此后,康熙将扳倒鳌拜当成自己亲政的第一件大事,最后于康熙八年成功将鳌拜囚禁致死,遏必隆作为鳌拜党羽,也被收押处罚。自此,顺治皇帝留下的顾命四大臣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结语: “四大臣辅政”是一次以捍卫王权为初衷,最后崩溃于利益利益冲突和权力争斗的一次尝试。鳌拜利用自己的功勋威望,借助八旗之间的利益纠纷,最后将四大臣辅政和孝庄皇后的当作自己的尚方宝剑,最后成功独霸朝政。但身处政治斗争中心的鳌拜并不明白,风暴的正中央恰恰是最安静的地方,无论他有多么强大,在那个时代,只要触动了王权的统治根基,他就没有办法自保。在这一点上,托病离朝的索尼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他高明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