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制订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年度招聘计划,除原则上2022年所有新招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外,鼓励拿出较多数量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同时,力争年底前各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覆盖率均达到50%,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开展服务。

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了1076万人。如此庞大的规模,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也意味着让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找到工作,就等于稳住了就业的基本盘。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使社区能够吸纳更多的毕业生,稳就业自然是重要的考量。

但是相关新闻也引起了网民的各种议论。

有一种声音认为,社区工作人员每日面对的无非都是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和油盐酱醋,扮演着“婆婆妈妈”的角色,哪里需要这么多的高校毕业生?让这么多高学历人才扎堆基层,是不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让基层不少岗位向他们开放,并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给基层充实新鲜血液、提升基层治理的重要措施。

一言以蔽之,社区在变化,社区工作者的角色也在变化,当下的社区急切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对社区工作人员来说,所谓“婆婆妈妈”的事务注定少不了。某个街坊婆媳不和矛盾愈演愈烈,某条街上的井盖丢失,核酸检测中人群秩序如何……城市治理中的这些小问题,可能是基层政府看得见管不着的,也可能是职能部门管得着却又没看见的,但一旦日积月累,就会影响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所以,社区工作人员对此必须拿出狮子捕兔般的精神,以求全力解决。

但是以上还远远不是社区工作的全部。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明确,深化城乡社区依法治理,在党组织领导下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要实现上述目标,社区工作需要向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转型。

强调“社会化”,就要广泛动员全体社会成员,从而激发出强大的社会参与和自主能动力量;强调“法治化”,就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强调“智能化”,就要借助科技的进步构建智能化平台,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确、高效和便捷;强调“专业化”,就要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的人才,用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对照以上“四化”要求,可以发现,当下的社区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而有没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对基层治理能力的影响也只会越来越大。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但部分社区因社工工作负担重、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在居民中评价不高。有鉴于此,有些地方近年紧扣数字化改革改革要求,引入不少高素质人才,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实现了自动化数据采集、标准化建模计算、可视化指挥调度、便捷化居民服务,从而提高了基层治理质效和精细化水平。

社区需要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社区也一样大有可为。社区将为毕业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舞台,毕业生如何适应社区岗位的要求,在四部门的通知之后,双方都有必要尽快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