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代表个人的主观意见,原创作品,欢迎阅读点赞.

说起国产音响,很多音响界资深的朋友无不嗤之以鼻,达官贵人更是站在顶峰看山脚之势。难道国产音响真如此不堪么? 请容我播放一曲《故乡的云》,词里行间、轻曲妙韵会细细回忆起曾经看过的国产音响究竟是怎么样子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技术与人都在变化。100年前的地球和现在也有所不同。音响行业最显著的区别是跟随时代变化,人们对不同声音的喜好以及录音师、设计师、调音师对音色的取向也发生改变,这也是大家所说的年代声。因年代久远,只能从相关文献中查阅到一些代表性的行业状况,简单地看,50年代至70年代盛行高密度且迷人的电子管广播式中频声音,很经典的歌剧院之声。80年代起,迪斯科舞曲的流行,人们对音响热情度升温,HIFI级的音响百花齐放,开启最美好音响行业之旅,此时的CD碟机磁带机有最具代表的年代声音,直至90年代,HIFI音响行业达到顶峰,遍地五湖四海的烧友聚会试听分享,真怀念当年烧友挤满了听音室的盛况,烧友都真诚给出自己的个人意见及经验分享。

国产的牌子多不胜数,不乏高端的品牌,从80年代开始国人自强开发出属于自己音色的产品,最具国人特色调音代表是飞乐与南京。进入90年代后抄袭与仿制国外中高端的风格产品开始,抄袭仿制仍属于学习进步的方式,大师级的烧友在这个年代最多,经验积累最丰富。这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我所希望的是,揉合吸收创作出属于国人风格的声音,真正做到被全球认可的,属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声音和HIFI产品。但造化弄人,急功近利时过境迁,从2000年起疯狂的仿制品大量现市,有所谓的一流欧美风格、二流日本之声,三流国学大师声,五花八门,收购并购借壳上市。高端抄欧美开张吃三年,中端抄高端玩性价比、低端抄中端走量,各种各种流光飞舞。这也是当今国产HIFI音响的现状,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好事,因为有更多、更便宜的产品选择,抖音、头条、B站,论坛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厂家认为八成以上的消费者仅仅听个响,能听出个什么所以来呢。厂家都懒得重新设计,直接找一个公版的PCB设计,还调什么音,搞什么音乐表现风格呢,浪费时间,不如搞好外观吸引眼球更来得实际,音响坏了,我给消费者发个全新的,成本低利润高,无所谓。我们的消费者同样的想法,我买音响听下音乐而已,又不是搞艺术创作,能出声音没有杂音就可以了。市场视需求而定,产品视消费者心理而定,国内音响厂家竞争生存由此变得更艰难。难道国内没有厂家认真做音响吗?当然有的,相当一部分小型的HIFI音响厂家或许是不知道自己是小学毕业的,却要去做诸葛先生职位之事,可敬可佩的工匠精神。而有一部分HIFI音响工作室,1%的天赋和相当积累的音响经验,做出有自己风格的产品。比如有对国产的箱子,外观完全和英国某款音箱相似,国产相仿同款的不下十数款,本人也听过不少仿箱,唯独此对信箱有很深刻的印象。不到三分之一的价格做到原装同款英国箱的八成音色并融入自己的风格,难得可贵的是设计者把频段平衡做到极致,很正确的声场和正确声音,并稍拉低一点高频把中频段的乐感表现更具中国式的感染力。除此之外还有99%的音响工作室,和一些厂家所走线路没有区别,仅仅价格上区别,同样吸引着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

国产大厂以低到你不能想象的成本做出爆款平价热销产品,而国产中端和高端厂家另类的宣传方式造就了各位看官听过一两个月洗脑音响就能自认为是老烧。有直播99元全套买回来声音不对破口大骂的;有为自己的自负吞下苦果的消费者,也有企图2元吃肯得鸡套餐的烧友,更有踩着别人向无知烧友推荐苦果的。此类多不胜数,音响的消费者均把所有不满、吃亏、上当、自负,苦果都倾泄在国产音响产品做得太烂的原因之上,这就注定国产HIFI音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不被信任的状态。大量的假洋鬼子、被收购的品牌有机可乘,以品牌效应、低端高利润的产品挣取国内巨量烧友的消费,冠以一句经典名言“差不多的价格,我为什么要买国产的?” 由此看国产音响确实有些悲哀,这也是现实。烧友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