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一间小会议室里,有几个人正认真地在办公桌前清点计数,不知道是神情紧张还是忙碌的原因,这几个人的额头微微地渗出了汗珠。
另外,还有几个人站立在办公桌四周,身子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几名工作人员手里的“选票”。这时,听见其中一名工作人员用肯定的口吻,放高了声音,喊出:“ 我可以确定,是575票,确实少了一票。”屋内的众人随之一阵哗然,议论了起来。

原来,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是在统计选举国家主席的选票,发现毛泽东仅差一票就是全票当选。

毛主席听后说,当即对工作人员表示:“代表们有权力选举任何人,缺一票那就缺一票,要尊重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9月30日第一届政协会议

每一张“选票”都来之不易

1949年1月15日,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由河北西柏坡迁往北平。与此期间,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指挥百万大军渡过长江天堑,直捣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心脏”腹地。

1949年4月24日,南京解放。

随着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主,即将迎来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在会上阐明了“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目标。表明,目前最要紧的任务就是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为建立新中国做好准备。

1949年新政协筹备会

从这时起,才有人敢底气十足地说出:“中国的事务必须由中国人自己作主,不容许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人民即将实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活。

就如毛泽东所说,目前最要紧的任务是:

“要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家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海外华侨们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7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合影

早在数月前,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这次会议汇聚了海内外的各界人士。有些代表已经先期赶往了东北老解放区,有的从香港、澳门甚至国外几经辗转才到达北平。有些重要的代表,还都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亲自迎接的。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3年前,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也召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只不过那时,国内外的民主人士以及全国人民满心欢喜地以为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家可以迎来和平和建设。可是,国民党“假民主、真内战”的打算,使国家重新又陷入了战争。

重庆谈判时毛主席与蒋介石

时间回到18年之前,1931年9月18日,觊觎已久的日本悍然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先是吞并了我国东三省的大好河山,进而侵略、蚕食华北。随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亡我种族,毁我国家”。但最后在中华民族的顽强抵抗下,我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49年前(以1949年为起点),1900年5月28日,世界上最强大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企图对腐朽、落后的清帝国进行彻底的瓜分和势力分配。就在这时,中国人民逐渐开始觉醒,为取得民族的独立、自由和民主而前赴后继的对抗国内外敌人。

109年前(以1949年为起点),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开启了百年的血泪历史。

从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历史来看,中国人民即将迎来的这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每一位代表手中的“选票”都来之不易。他们将慎重地使用手中的“选票”,通过庄严的选举,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575:1,何人成为唯一未投票者?

在这次选举结束后,人们才得知这位没有投毛主席票的人名叫张东荪,是一位民主人士,当时担任民盟的常务委员。

因为投票是不记名的方式,所以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毛主席缺的这一票是张东荪的。

这件事情后来还是张东荪本人说出来的。

有一次,张东荪与几位好友小聚,酣畅淋漓之际大家都来了兴致,从政治到经济,从国内到国际,讨论到激烈时互相争执不下。张东荪这时已经带有三分醉意,无意中冒出了一句:“当年政协投票选举中央政府主席,没有投票的那个人就是我!”此语一出,震惊四座。

那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张东荪当年没有投下这庄严的一票呢?

这还要从张东荪的经历和一生奉行的思想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东荪

1886年,张东荪出生于浙江省钱塘县的一个官僚家庭,最初接受着比较传统的旧式教育,幼年时便目睹了“国弱民穷”的生活景象,便立下了救国图强的志向。

1904年,15岁的张东荪获得清廷官派留学生的资格,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东荪接触到了西方哲学和近代科学,还十分钦佩梁启超的改良思想。并与蓝公武、冯世德在东京创办了《教育杂志》,极力鼓吹教育救国的路线。

1911年,张东荪学成归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授予的最后一批进士名位。这个行将灭亡的朝廷寄希望于用高官厚禄笼络留学归国的各色人才,而这些接触到了外面世界的青年们却怀着各自的理想和信念。

图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东荪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担任了内务府秘书。尽管仅仅任职了三个月的时间,但在这时他意识到开启民智的意义。

此刻,更急需的是唤醒沉睡、麻木的国人心理。

在此后20余年间,张东荪一直在办报,他创办的《学灯》副刊和《解放与改造》杂志,都是风靡一时的著名刊物,对当时新思想的传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在这个阶段,张东荪接触到了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可那只是英国人发明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是在受到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鼓吹和推崇下在当时流行了一阵,它与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俄实践的“社会主义”,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尽管如此,仅凭这一点渊源也让张东荪与陈独秀产生了一些交集。

陈独秀

后来,张东荪并没有参加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很快就站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开始了与陈独秀围绕着中国应否推行社会主义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大论战。

那时,他在理论上坚持批评苏俄式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政治中,张东荪和好友张君劢共同创立了中国国家社会党。

但是,抗战开始后他的思想又逐渐表现出“左倾”的意味,与共产党人有了较多的往来。他的家还一度成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曾经协助过地下党的工作。

1938年12月,张东荪的好友张君励曾发表了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信,并提出了很多非议。张东荪看到信的内容后,曾对张君励严厉地说:“不要过分批评共产党,更不能倒向国民党。”

抗战胜利人民庆祝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发出了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声音。

张东荪此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既反对国民政府实行的所谓“三民主义”实则官僚资本主义的主张,又不完全赞成共产主义的政策。他主张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建立起另外一种路线,这在许多民主人士和小党派看来是“灵丹妙药”。

张东荪自认为,苏联和美国虽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与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他主张在政治和经济上参考这两个国家进行选择,用英美式的“自由、民主”加之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

这种骑墙的意识,颇有基尔特社会主义中调和阶级矛盾的意味。

可是,这种想法的提出,还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尤其是赞同第三条路线的民主人士。

后来,一些学者对这种看法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个走不通的路。因为,实行苏联式计划经济的同时,根本无法在政治上实行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如此,张东荪还是公开抵制了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与执意参会的张君劢公开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军进北平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开进北平城。古老的城市未经战火就迎来了新生,这其中就有张东荪的一份功劳。

早在平津战火未起之时,张东荪就曾多次劝说傅作义开启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可是,傅作义心中有着负隅顽抗、保存实力、退回西北等多种打算。

最后,在张东荪、彭泽湘等民主人士的积极奔走下,傅作义终于开悟接受了谈判条件。才有傅作义成为座上宾,享有了共产党人的礼遇。

后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中,当着所有人的面,对张东荪竖起大拇指说:

“北平能有和平解放的一天,张先生第一功!”

但是,张东荪的思想却是越发的偏激,发展到了“恐苏”、“亲美”的地步。

1949年年初,张东荪与北平各界的民主人士一同到西柏坡拜会毛主席。在谈论到国内的未来和国际局势时,张东荪的主张是中国不能倒向苏联,更不能与美国交恶。最好是寄希望于美国帮助中国发展,并且能与苏联保持一定的距离。

毛泽东听完了张东荪的话后,认为他思想是典型的“恐苏、亲美”。随后,对张东荪抱有的这种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其实在当时,民主人士中的一些人有着与张东荪相同的看法。这主要是受到了西方的蛊惑和宣传。

张东荪遭到了毛泽东的批评后,情绪十分低落,但这并未触动到张东荪根深蒂固的思想。

其实,1949年张东荪本意是想要将票投给毛主席的,这可以从他的心路历程中看出端倪,坚决抵制国民党,与好友张君劢公开决裂,在历史上也曾经靠近共产党。

但是,自从西柏坡之行后,使张东荪遭到打击,他开始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1949年9月21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开幕,张东荪因为有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之功,被选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然而,张东荪接到选票后并未进行投票,而是将选票收了起来。

工作人员在清点票数时,发现毛泽东少一票,这大大出乎点票人和监票人的意料。于是,工作人员又重新进行了一次计票,结果仍然是少了一票。

大家认为,可能是某位代表一时疏忽,可以作为废票处理,让毛泽东全票当选。

但工作人员不敢擅自做主,便找到了周恩来,向他及时汇报情况,请示如何处理。周恩来经过考虑,也不敢自己决定,就向毛泽东请示如何处理。

毛泽东一句话及时为工作人员解了围。最终,现场的工作人员将统计情况形成了报告,送到了大会主持人。

随后,大会主持人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这时全场一致起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持续了很久。

之后,张东荪依然坚持着自己顽固的思想,并没有看清楚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还错误地向特务提供了机密信息,以至于酿下了苦果。

但是,毛主席得知后,本着共产党人“治病救人”的理念,对张东荪给出了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批示。

1973年6月,张东荪逝世,享年87岁。

张东荪与家人

结语

张东荪的最后一段人生是在狱中度过的。

张东荪的一生经历了晚晴、北洋军阀、国民政府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不愿在军阀政府为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人民都有一定贡献。

可是他的思想却是起伏不定的,到了后期更加的迂腐和顽固。当然,一个人的经历与思想是无法割裂的,这也正是那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