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奠基者和领导者,自小就非常喜欢阅读历史相关的书籍。在少年时代,毛主席酷爱阅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武侠小说,这些古典书籍中的经典战役为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而也正是通过历史这面镜子,让毛主席能够拨开云雾,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做出前瞻性的预判。很多读者都知道毛主席在他的一生中,一共作出了17次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预言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但这些预言后来是否都一一应验了,可能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但知道的人,就会更加敬佩伟人的远见卓识。本文我们就来看看,毛主席曾经的17个预言究竟是什么?它们又实现了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安时期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第一条预言是关于中日之间关系的走向。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政策和军事发展动向非常感兴趣,经过长期的持续性研究与调查。

毛主席认为:日本虽然在甲午一战掠夺了中国大量的土地和经济利益,但从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来看,其最终的目标是先占领中国,继而称霸亚洲和世界,而占领中国的满洲地区是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步。

因而,毛主席在1916年7月25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中国和日本之间最核心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未来20年内,日本必将再次侵略我国。”

1931月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也拉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而这也验证了青年毛主席的预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九一八日军制造争端现场

毛主席除了关注中国自身的发展外,还对国际事物保持着很高的敏感性。

一战结束后,当时国内很多知识分子都认为英法两国将会重新崛起,而中国要想在发展中获取列强的支持,就需要加入英法等国阵营。

但毛主席对这种论断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德国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超越英国的存在,而法国将在20年后遭遇灭顶之灾。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德国在二战中,仅仅用了42天的时间就完全占领了法国,这是毛主席第二条被应验的历史预言

秋收起义后,毛主席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应该盲目照搬苏联的模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盲目发动红军去进攻国内的大城市。

他在对我国社会各阶层和国内发展状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并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立足于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革命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毛主席在井冈山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中国红军的力量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引起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对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达五次的“围剿”。在前四次围剿中,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正确的军事指挥下,通过积极防御的策略和游击战的战术,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但我党在第四次反围剿后,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毛主席暂时离开了中央核心领导层。

毛主席曾在1933年11月预言,红军将会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遇到较大的被动局面。后来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选择长征也应验了毛主席的第三条预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红军长征线路图

在红军长征的初期,党中央内关于长征的进军路线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当时,党内一些同志都认为红军应该从赣西向湘西转移,因为那里是国民党反对派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

但毛主席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后蒋介石在湘西设下了口袋阵,他的如意算盘就是在此地全歼红军。进而,毛主席提出了由西南方向大迂回,从川藏地区进入陕北,实现红军战略转移和会师的目标。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毛主席的军事策略和进军路线是非常科学的。就是因为按照毛主席的长征线路,我军的核心力量才得以保存。

而当时如果采取了从湘西进军的路线,那么红军的前途只剩下毁灭,这是毛主席的第四条预言

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后,毛主席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并取得了全党的军事指挥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遵义会议旧址

在毛主席正确指挥下,红军采取机动性的战略战术,很快就取得了军事主动权。但在红军队伍行至四川大渡河时,全党同志的心又一下子被提到了嗓子眼上。

因为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就曾在行至大渡河时被骆秉章设计诱捕。

但毛主席对全党同志指出:

“蒋介石最喜欢曾国藩,也处处模仿曾国藩,但我们不是石达开,也不会做第二个石达开。”

毛主席预言红军将取得横渡大渡河的胜利,后来也被历史印证了。

在中共党史中,毛泽东和张国焘都是出席了中共一大的元老,但两人在长征的途中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1935年9月,张国焘纠集了当时党内一些激进分子试图背离毛主席制定的长征路线,而选择南下。面对党内同志的纷争,毛主席对周恩来总理预言:“张国焘分裂党的力量,选择了错误的路线,我相信在一年后,大部分同志会回来的。”

1936年10月9日,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也证明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红军陕北会师合影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此时,在欧洲的德国正在加紧为发动新的战争作准备,而这时毛主席也对欧洲的形势发展作出了三个经典的预言:

第一个就是关于希特勒掌权的德国。

毛主席认为,德国将在1940年前在欧洲发动新的侵略战争,后来的历史也应验了毛主席的预言。当时希特勒在欧洲已经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开始为侵略整个捷克和法国以及西欧地区作准备。

但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并没有对希特勒的侵略行为进行外交抗议和采取军事手段,取而代之的是“绥靖政策”。

毛主席在1938年10月针对欧洲的形势预言,张伯伦将会为英国引来战争,并因此而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主席所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手持《慕尼黑协定》的张伯伦

同英国一样,美国在德国发动战争的初期还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但毛主席认为,欧洲国家之间利益分布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日本和德国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日本这个国家将会促使美国参加二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和空军部队偷袭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从而使美国总统罗斯福最终下定了决心要加入二战,来同法西斯国家作战。

在1938年,当时很多中国人还对中国能否取得抗战的胜利持悲观的态度,但是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中已经开始思考抗战的阶段性问题和战后中国的发展问题。

1938年5月,毛主席撰写了《论持久战》。

在这篇著作中,毛主席回答了党内同志最为关注的抗战的时间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抗战要打七八年,并且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周恩来总理晚年回忆,当时他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向白崇禧做了介绍,白崇禧非常赞赏,认为这篇著作是战胜日本的最高方略。据说,蒋介石在看后也非常赞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再次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

而在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艰难时刻时,毛主席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在战后的发展和走向问题。毛主席认为:

“中国在战后将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阵营和社会主义世界阵营争夺的对象,在战后初期,从实力对比上,资本主义国家将会占据着优势。但从中国的前途命运上来看,我国应该向社会主义国家靠拢,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毛主席预测,苏联很有可能是在战后新中国建立时,同我们建交的第一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对形势的预判也非常准确。

1939年夏季后,华北地区的侵华日军在冈村宁次的主导下,开始进行针对中国共产党抗日力量的战略、战术的革新。他的构想是通过建立网格化区域,来实现对中共武装力量的分割,并采取“三光”,即烧光、杀光、抢光的方针,来削弱我军的力量。

进入1940年后,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遭遇了很大困境,处境也非常艰难。

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在1940年曾在一次会议中,向党内的高级指战员谈到,抗日的形势和整个二战的形势将在1942年左右有所好转,而德日法西斯将会走下坡路。

美国参加二战后,毛主席预言美英如果在1942年开辟欧洲战场,欧洲战事最迟在之后的一年内结束。但出于种种原因,美英两国一直到1944年6月才在诺曼底登陆。

随后,在美英与苏联的双线攻势下,德国坚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1945年5月宣布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投降仪式

抗日战争的后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已经开始考虑我党在战后的出路问题。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已经开始向美国靠拢,并在美国的帮助下抢占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为未来发动内战作准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预言:我军在未来一定要握住中原这个重要的咽喉,这是在战争中挫败蒋介石反动阴谋的关键。

1947年6月,还没等我党军队完全取得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优势,毛主席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让刘邓大军从中原进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来插向敌人的心脏,从而为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假意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谈判,另一方面还在暗地为发动内战作准备。为了给发动内战进行伪装,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主席赴重庆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谈判时期毛主席与蒋介石合影

当时党内同志非常担忧毛主席的安全和谈判是否能取得成果,针对这些问题,毛主席向党内同志预言:国共和谈是没有希望的,但我们共产党人不能缺席这次谈判,我们要彻底揭下蒋介石虚伪的面具。

后来史实也验证了毛主席的预言,国内两党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但是在共产党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性上,国民党并没有诚意。

结果不到半年的时间,1945年,蒋介石就全面发动了内战。

内战初期,蒋介石以胡宗南所部为主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毛主席在对解放战争的发展进行预测时认为:“短时间内,我军可能会丢掉几片根据地,但是从全局来看,我们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1947年,毛主席指挥我军主动撤离了延安,胡宗南虽然占领了延安,但在后期被解放军分割包围在了陕北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撤离延安

在敌我双方的态势上,毛主席预测,我军队伍将在1947年的下半年发展到150万-200万,而到那时我军就可以展开战略反攻,并将国民党统治的区域成为作战区。

而后来形势的发展同毛主席的预言非常一致,我党通过在一些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从而使广大的农民翻身获取了土地,而民众的参展热情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

在1948年初,仅山东解放区就有100多万的农民加入了解放军队伍,从而为后来我军发动“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不承认我们,并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在建国初期构建工业基础时,苏联提供了很大帮助,但上个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中苏两国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两国的关系开始恶化。而那个年代,也是我国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

毛主席在这个时期也预言,只要我国挺过这十几年,将来我们会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并将吸引外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截止到现在,我国已经多年成为了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曾一直叫嚣要对中国进行手术式的核打击。面对苏联的“核讹诈”,毛主席断言:“苏联人不敢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因为他们曾领教过中国人民的厉害。”

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毛主席的预言,苏联一直到其解体也没有发动针对我国的核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祖国的和平统一中,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华民族利益的核心问题。

在香港问题上,毛主席认为,中英双方可以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但由于香港、澳门和内地在发展上的历史与现状有很大不同,只有在尊重两地区风俗和习惯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

毛主席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就是建立在毛主席科学预判的基础上,而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也再次印证了毛主席的伟大。

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集体的领导人物,在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毛主席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我国建设的相关预言是非常科学的,毛主席的这些预言也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帮助下,发展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从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人格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而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也对他非常推崇。在海外,毛主席也拥有众多粉丝。

在《论持久战》的开篇中,毛主席引用《礼记·中庸》中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来号召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即使取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也要提前为下一阶段的战事做计划,科学的预测和准确的预言能够为我们前进的事业指明方向。因此,在我们这一代,学习和研究毛主席的思想仍旧非常有必要。

“底线思维”是我党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的重要武器,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也不断地吸取一些历史教训,并将“历史”作为正衣冠、端品行、树形象的重要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