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盲目扩大全员核酸检测范围

撰文 |汪航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今天下午 (6月9日) 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那就是:信息量巨大,且切中要害!

在这场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强调,要避免盲目扩大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长期居家人群没有必要频繁进行核酸检测。

此外,针对“核酸检测队伍长、出具结果慢”“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是否所有城市都要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等热点话题,国家卫健委在发布会上均一一做了 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避免盲目扩大全员核酸检测范围

贺青华介绍,国内疫情目前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确保疫情早发现、早处置。

他认为,核酸检测是早期发现疫情最科学、最有效的重要手段,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依法、科学组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明确核酸检测的人群、区域范围和频次,做好宣传和引导。

而对于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长期居家人群,贺青华强调没有必要频繁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是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

如果发生聚集性疫情,贺青华提出要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科学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

并强调,对于采取非法的、强制性措施的地区、单位和作出决定的个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要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

贺青华还强调,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不能“一刀切”!

对于近期社会上“15分钟核酸采样成本是否过高”的讨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发布会上做出回应。

郭燕红明确,疫情防控工作应当立足于“防”,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而核酸检测是实现有效预防的重要手段,开展高效、便捷、优质的核酸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策略,才能更早更快控制住疫情。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当中,像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由于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因此在这些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但郭燕红同时特别强调,并非要求所有城市都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是否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需要,因时因势确定,不能‘一刀切’。”

为什么出现“假阴性”“假阳性”?

对于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绍,患者连续多次阴性、之后出现阳性的情况是有的,但并不普遍。

出现假阴性涉及的因素较多,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采样时间问题。患者感染早期采样,病毒在上呼吸道的浓度尚未达到检出核酸的最低量;或者是患者感染时间过长,感染超过10天或本身为无症状感染者及轻型感染者,进入了恢复期,自身已产生抗体,核酸检测为阳性可能性大大降低。

二是质量控制问题。采样不到位未能采集到合格样本;样本采集后运送至实验室之前保存不当;实验室检测过程中试剂仪器不配套、操作错误、室内质控不到位等。

三是数据造假等故意违法违规问题。第三方检测机构夸大检测能力,超能力揽收样本,导致其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任务,进而采取数据造假谎报结果,或通过实验室内再次混合检测样本以减少检测量,导致结果失真。

关于假阳性,主要是由于实验过程技术操作不当造成污染而导致。

一是扩增产物的遗留污染,在大规模筛查时样本量大、停人不停机,每轮扩增检测之间的清洁不到位,同时无法保证每个扩增管完全密闭,导致出现假阳性。

二是在检测过程中样本之间发生交叉污染,如阳性样本或阳性质控品污染了本来为阴性的样本。此外,还有个别实验室未按照实验室技术操作规程报告结果,将“灰区”可疑阳性按照初检阳性结果上报,但经过复核却为阴性,造成假阳性。

李金明解释称,上述问题有些是实验室操作过程中较难避免的,其发生有一定的客观性。“有些是质量控制不够严格,需要持续改进;有些则属于主观故意,涉嫌违法犯罪,应当予以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