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第二天,昨天上午考的语文,结果考完很多人开始吐槽语文的作文出的难。原因就是国家卷中看到出了《红楼梦》的背景,很多考生就慌了,其实完全没有考虑到这只是一个例子,根本和你读没读过《红楼梦》有关系。

不过如果吐槽说今年高考作文难的,估计是没看过很多年前高考的作文,我晒一下当时的考试题目,看看如果这样出题,有多少考生会晕在考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下午考试科目是数学,今天互联网上就是一大片吐槽数学的文章,批评今年数学的题目出得太难了,突破了很多同学的心理防线。

那么该怎么看待高考数学题难这个事实呢?

首先要明确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如果数学确实学不好,不擅长,应该及早转换赛道

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理工科中,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不好的话,如果学的是理工,还想做研究型的工作,那么难度是非常大的。

我记得当年高中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就没有学好,参加高考数学成绩很不理想,虽然上了重点线,也进入了一所知名大学,但在大学期间学习就非常痛苦。因为学的是工科,所以大一开始数理化全开,光数学我们就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线性代数等等,而大学物理更是全面的微积分就上来了,没有数学基础根本就看不懂了。而化学从无机到有机到分析化学,全部也是用数学做基础,当时才理解为什么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工具,因为如果数学不好,真的在理工科领域是寸步难行的。

到了专业课依然如此,比如计算机领域不管学硬件的电子电路也好,还是软件的编程等也罢,基础也都是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不好也是寸步难行的。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大学生涯是非常痛苦的。因为选择了一个我并不是很擅长的领域,而也不清楚理工科这么需要数学做基础,如果数学学得不好,是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的。

而当时的考研也是如此,高数是必考的基础课,高数成绩如果不好,考研是基本没戏的。

所以后来在本学科上,学习越来越没自信心,而当时因为机缘巧合,学校有跨专业选修,所以后来修了文科的第二专业,而在文科专业上,才感觉压力没有那么大。

说这段经历,其实是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想要学理工,数学的基础一定要非常好,如果数学的基础不好,那么上理工类的专业就是煎熬,即使你比别人付出十倍百倍努力,可能也得不到成就,自信心会完全丧失。

所以数学如果不好,还不如放弃理工,在自己擅长的赛道上去竞争,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竞争,才能出成绩,才能有信心越学越顺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很多家长在学生选择职业和报考的时候总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到某个专业似乎出来挣钱比较多,就让学生去报考某个专业,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不擅长,不喜欢,那么在这个赛道上,就很容易迷失自己,最后也出不了成绩,不能超越大多数人,甚至很有可能在行业内被淘汰。而如果选择自己擅长,熟悉和喜欢的赛道领域,就越做越顺手,很容易超越这个赛道里面的大多数人,最终成为这个赛道的领先者,也就是成功者。要清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前20%,不管是名誉,地位,身份还是收入,都会有的。而不是仅仅盯在某个看似热门的赛道,去跟更多的天才去竞争那个20%,难度是非常大的。

所以抱怨数学难的,很可能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好,确实不擅长在理工领域发展,不如尝试改换赛道换其他的赛道,用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竞争更容易成功。

其次数学是理工科做研究的基础

我以前在IT行业做过很长时间,在IT行业里,真正的牛人其实不是学所谓计算机的,而是学数学的。因为人类要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建模和算法,而建模和算法都是要有很强的数学基础的人才能搞定。

其实不仅仅是IT行业,在理工行业里都是如此,做出突破性研究贡献的人,大部分是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人。刚才我们谈到计算机行业不管是硬件的革命性突破,还是软件算法的突破,都是需要数学专业人才才能有突破。比如化工等领域,比如我们用的化妆品,一般学精细化工的只能修修补补,小范围调整,真正对行业能起到突破性贡献的人一般都是搞化学基础研究的人。再比如在火箭,导弹等领域,学火箭导弹的人更多的是去装配制造,而真正能做到行业突破的人都是搞基础物理研究的。

我们过去的大学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其实是走了一些弯路的,当然这也跟国家的发展有关,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更多是工程师,所以我们大学就往工程师队伍的方向去发展了,在理论研究上确实是滞后和不够重视的。而在现在技术创新引领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更多是理论研究型人才,所以才需要加大这些领域人才筛选的力度,能筛选出来适合搞基础研究的人才。

如果谈到这个话题,就涉及到了我们的大学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理科和工科应该是不一样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建设上应该是有梯度的,我们现在是窦把这些学生装到大学里去了。未来的大学应该分为理科研究类大学和工程师培养的专门大学,而培养工程师的大学应该和职业教育打通,培养不同层次和体系的工科人才。而筛选理科学生的基础科目应该就是数学,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才,所以数学在理科类院校中应该是越来越重要也被重视的,而在高考体系中,如何选拔出来适合做研究的人,就是靠加强数学选拔考试的辨识度来实现的。

所以未来理工科人才的选拔,肯定是更重视数学的筛选,数学好的人才适合去做基础研究,学理科,未来的目标是科学家培养,而数学成绩没有那么好的人可以去学工科,未来的目标是工程师。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未来是高级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晋升之间可以打通。这样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更加清晰。

所以我们说数学难度的增加,跟这种人才的选拔机制是有关系的,如果数学的区分度不够大,就很难区分出来谁适合做研究,谁适合做工程。

数学难度的提升对进入大学的影响大不大?

家长们要清楚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就是从特定的群体里,按比例选出来一定的学生去上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这里面其实有计划经济的成分,每个地区的录取人数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录取率是相对固定的,跟省外关系并不大。所以不同地区的试卷对自己省的录取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而高考选拔不是看分数,而是看排名,数学如果出的难,那么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出的难。如果题目难了,绝大部分考生的分数都会低,所以数学一门学科的成绩并不影响高考录取,如果大家的成绩都是等比例的下降的话,其实并没有实质性影响排名。数学成绩大家都低了,但高考录取的人数和比例没有变,那么最终就表现在分数线低了。

所以一门考试没有考好并不代表什么,如果是出题难了,那么绝大数人的分数都低,并不意味着你心仪的学校就没有机会了。

当然这会导致个别科目的差异增大,也就是考试的区分度增大了,数学学得好的孩子就会占优势,增加了在选拔体系中的权重,这样更容易把数学基础好的孩子筛选出来,这也是提升数学考试难度的目的。

现在大部分省份都是3+3的制度,语数英是计入原始分,其它科目都是赋分制。语数英是大家都必须要考的,题难大家的分数都会低,所以影响不大,而选科科目是赋分制标准分,标准分就是解决个别科目难易度差别大造成总分差距大的问题的,标准分实际上最终所采用的赋分本质上是排名,这种赋分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又不会造成因为个别科目难易度差别大造成的孩子成绩分化的影响。所以家长完全不用太顾虑个别科目难造成极端的分化的现象。

还有人会问我以后不学理工,但也要考数学,岂不是数学造成的差距会很大嘛?

其实我们看到目前的报考制度本身就是分赛道的,选文科的人跟选文科的人一起竞争,选理科的人跟选理科的人一起竞争,甚至很多省份还有三加三等不同的分类体系。从概率上来看,选文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理科上学习不感兴趣或者吃力的学生,所以在单独赛道上,大家的水平基本上也是一致的,一般而言,你要想学中文,跟你竞争的人大概率数学成绩也不会很好,那么这时候反而是语文,英语等成绩的差距对于你们的竞争更为重要。所以数学难不难对于你这个赛道的实质性影响其实也不大。

所以家长们能明白现有的选拔考试制度的设计,其实就能明白单科难度大和不大,对于排名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大。而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要知道自己的竞争对象是细分赛道对手,只要超过细分赛道对手就好,未必要超过所有赛道对手。不管是高考如此,未来工作选择方向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增加区分度,把理科和工科以及文科等人才能尽可能的在高考时候就能筛选出来,对人才的选拔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很多人预测未来的数学考试难度也不会下降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参加高考,而且希望他未来从事理工科的研究性工作,那么把数学重视程度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理科研究领域,如果数学不能占优,基本上很难成功。如果数学确实学起来很吃力,真的及早转换赛道,考虑自己在哪个赛道更有优势,以后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成功,要比单独的追热点追热门大学要强。

所以一门科目题目难还是不难其实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自己比竞争对手好还是不好才是关键。所以如果有高考的学生看这篇文章,建议放下包袱,以更轻松的心态迎接下一科,高考是拼总分的选拔,一门科成绩低不意味着你的排名低,但如果心态不调整,下一门科目考不好就真的影响排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