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荣辱若惊”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帛书版的《道德经》却是“龙辱若惊”,而非传世版中的“荣”。

“荣”与“龙”在这里有怎样的区别呢?

“龙”与《庄子》中的“龙蛇之变 木雁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帛书版《老子》中的“龙”指代的又是什么?

今天,我们不妨将《道德经》的帛书版与传世版内容,对照着来分析一下老子使用“龙”的真正含义。

帛书版《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 龙辱若惊,贵大梡若身。苛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何胃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辶石]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道德经新解道德经误被解释上千年#

(接前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木》讲的是:有一天庄子出行,他带着弟子上山,在山上,他看到樵夫砍树,在山路的边上有一棵大树,樵夫不坎,非要到陡峭的山坡上去砍别的树。庄子问樵夫:“这里有现成的大树,你为什么不砍呀?”樵夫说:“这棵树大是大,但它不成材,它的树身上有很多肉瘤。这是纽纹材,做不了家具,所以我不坎它,坎它也没有用,白费功夫”。

下了山,庄子带着徒弟住在故人之家,故人很高兴,让儿子杀大雁给他们吃,故人的家里有两只大雁,儿子就问杀哪一个?故人说:“这两只大雁,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能叫得我拿他当狗使唤,它可以看家护院,咱们杀那个不能叫的。”

在山下住了一宿,庄子带着徒弟往回走,这时徒弟就问庄子:“老师,昨天在山上,那棵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保全。今天我们吃大雁,那只不会叫的大雁也不成材,但被他的主人杀了。这成材与不成材都有可能被杀,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成材,还是不应该成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子说:“人生在世,要有才德傍身,要依道而行,要行于木雁之间,要懂得龙蛇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庄子提到了龙蛇之变,木雁之间。通常我们认为庄子在这里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龙蛇之变是让我们能够审时度势。木雁之间是让我们适当的隐藏自己的才华。

但其实庄子在这里讲的是古人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在庄子时期发生了改变,并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文化,这就是庄子笔下的龙蛇之变和木雁之间。

在古人看来整个世界除了像人、像乌龟、还像大树。这样的大树一共有三棵,东海之外的双树同根,相互扶持,被称为扶桑(扶木)。这两棵同根而生的大树,一个是南美洲,一个是北美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间是百仞无枝的建木,建木下小上大,树叶层叠,如盖,状如牛头。古人所说的建木就是今天的欧亚大陆,欧亚大陆顶端巨大,状如牛头。《山海经》中记作“有木,其状如牛,名曰建木”。

西方的大陆是非洲,非洲相比于南北美洲,欧亚大陆并不高大,也就是在北半球的纬度并不高。像是树,但不高大,古人称之为若木。

古时候,道家对世界的认知比较全面,所以华夏人的世界观是三棵树。到了中亚,人们没有去过美洲,所以他们的世界观是两棵树(生命树、智慧树)。再往西,北欧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片面。他们认为世界只有一棵世界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将整个世界比喻成三棵树,其中最主要的一棵,便是中间的建木。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欧亚大陆。在整个欧亚大陆上,不同维度的人们种着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他们以候鸟大雁为春的使者。春天看到大雁便开始耕作。

大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迁徙,阳气从树根逐渐窜上树梢,整棵大树变得生机盎然。 秋天,大雁南飞,金黄色从树梢一路向下,雨水回落,阳气下降,秋收冬藏。人们开始期盼来年的春暖花开。

这是道家最早的木雁之间。木雁之间其实讲的是一个大同世界,世界没有分割,大道还能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什么是龙蛇之变呢?早期的龙指的是禽类。在古人的世界观中,世界是大树,树上是天空,树下是深渊。飞禽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但在树下时,他不是龙,他是蛇是鱼,他可以在水中游。 所以,在季节不到的时候,他在水中。季节到了,他就飞上枝头。一节一节,直到飞上树梢,在树梢,飞龙会产下龙子,我们称之为天之骄子,真龙天子。

在这里“龙”、“蛇”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现实中,其实就是丹顶鹤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后来,随着上古三代的结束,龙蛇的真正含义被篡改,模糊。

丹顶鹤随着道家隐居山林,行于草间的蛇被神话为龙,这才是庄子给我们讲的龙蛇之变。 老子所处年代早于庄子,所以老子口中的龙对应着天帝,形象化的自然动物就是“丹顶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