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和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宝爸宝妈们的育儿方式更为精细,特别注重科学的喂养观念。那么,在宝宝生长发育的不同年龄段到底该怎么吃才是正确的?

6月1日,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2022)》正式发布,包括《中国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中国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三个指南,为0—6月龄婴儿、7—24月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饮食提供了科学指导。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食品司营养处徐娇处长,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婴幼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组有关专家以及媒体代表出席发布会。

发布会上,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汪之顼教授,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任医师盛晓阳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曾果教授,分别对《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尤其针对家长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实用性强,并且很有指导意义。

0-6月龄婴儿:

推荐纯母乳喂养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要补钙

汪之顼教授在解读中表示,6月龄内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对能量和营养素需要相对高于其他任何时期,婴儿的胃肠道和肝肾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对食物消化吸收能力及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仍然较低,母乳中适宜的营养既能提供婴儿充足而适宜的能量,又能避免过度喂养,使婴儿获得最佳的健康的生长速率,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汪之顼教授表示,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其含有的成分有三四百种之多,对于婴儿来讲,是母体提供的全方面保护延伸。且母乳喂养还可以帮助妈妈产后形体恢复,减少产后抑郁,并降低肥胖、肿瘤和其他慢性病风险。因此,0—6月龄的婴儿推荐纯母乳喂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之顼教授介绍,《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包括六项准则:

1.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2.生后1小时内开奶,重视尽早吸吮;

3.回应式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4.适当补充维生素D,母乳喂养不需补钙;

5.任何动摇母乳喂养的想法和举动,必须咨询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并由他们帮助作决定;

6.定期监测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汪教授对于“回应式喂养”给出了解释,她表示,哭闹是婴儿表达饥饿信号的最晚表现,应该及时识别婴儿饥饿及饱腹信号并尽快做出喂养回应。另外,按需喂养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但生后最初阶段会在10次以上。婴儿异常哭闹时,应考虑非饥饿原因。

在准则四中,汪教授表示,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生后数日可以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10μg,另外,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要补钙,但出生后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7-24月龄婴幼儿:

应从富含铁的泥糊状开始

不盲目回避易过敏的食物

7-24月龄婴幼儿处于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机遇窗口的第三阶段,适宜的营养和喂养不仅关系到婴幼儿近期的生长发育,也关系到长期的健康,适时的辅食添加比较重要。辅食添加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健康,也是宝爸宝妈们头疼的问题之一。

对此,盛晓阳教授介绍了《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六准则:

1.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

2.及时引入多样化食物,重视动物性食物的添加;

3.尽量少加糖和盐,油脂适当,保持食物原味;

4.提倡回应式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5.注重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

6.定期监测体格指标,追求健康生长。

在解读六准则时盛晓阳强调,6个月龄后应继续母乳喂养到两岁或以上,有研究证实在婴儿满4月龄时添加辅食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和未来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然而,过晚添加辅食婴儿贫血,营养素缺乏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另外,对于过敏及过敏高风险婴儿、早产婴儿、有急慢性疾病或生长发育落后婴儿,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辅食添加时间,一定不能早于满4月龄前,也不宜过晚。

考虑到6月龄婴儿面临着缺铁的高风险,婴儿第一种辅食应该是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比如瘦肉泥,肝泥,强化铁的婴儿骨粉等。

在准则二“引入多样化食物”中,盛晓阳教授表示,推荐每次只引入一种新的食物,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不盲目回避易过敏食物,1岁内适时引入各种食物,并且应该从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再逐渐增加辅食频次和进食量。

对于辅食吃的量,《中国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给出了推荐范围:

7—12月龄婴儿每天所需辅食量为:

谷物类:20—75克;

蔬菜、水果:各25—100克;

蛋类:15—50克,至少一个蛋黄;

肉禽鱼类:25—75克;

如果辅食以谷类、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时,需要额外增加不超过10克的烹调油,1岁以内婴儿不建议额外加盐。

12—24月龄幼儿每天所需辅食量为:

谷物类:50—100克;

蔬菜、水果:各50—150克;

蛋类:25—50克;

肉禽鱼类:50—75克;

油:5—15克;

盐:0—1.5克

当然,添加辅食后,母乳喂养也要保持在一定水平,才能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建议7-12月龄婴儿每天母乳量700-500毫升;13-24月龄婴幼儿每天母乳量600-400毫升。

对于准则四“提倡回应式喂养”中,盛晓阳解释到,进餐时父母或者喂养者应该与婴幼儿有充分交流,与孩子保持面对面,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注意识别孩子发出的饥饱信号,张嘴,扑向食物表示饥饿。而扭头、闭嘴等表示吃饱不想吃了,父母对此应做出及时恰当积极回应,鼓励尝试但绝不强迫。进餐时不要分散孩子注意力,做到进餐时不看电视,不玩玩具,每次进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此外,父母或者喂养者应保持自身良好的进食行为和习惯,成为婴幼儿模仿榜样。建议合理安排7-24月龄婴幼儿膳食,比如早上7点早餐母乳喂养,可以逐步引入其他食物或者鼓励幼儿尝试家庭早餐。上午10点母乳,中午12点与家人一起吃午餐,从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增稠增粗,从少量开始到替代一次母乳,增加食物种类达到食物多样化,鼓励幼儿尝试家庭膳食。下午3点母乳,傍晚6点与家人一起吃晚餐,同样从泥糊状食物开始,从少量开始。晚9点母乳,尽量减少夜间喂养,如果辅食添加足量,婴幼儿夜间喂养的需求会减少。母乳喂养从辅食添加初期每天5-7次,逐渐减少到1岁时母乳喂养不超过4次。

2岁以上婴幼儿:

重点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每日应安排3次正餐+2次加餐

针对2岁以上婴幼儿,更强调自主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果教授介绍《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五条核心推荐:

1.食物多样,规律就餐,自主进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2.每天饮奶,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零食;

3。合理烹调,少调料、少油炸;

4.参与食物的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

5.经常户外活动,定期体格测量,保障健康成长。

曾果教授表示,学龄前儿童膳食是由多样化食物构成的平衡膳食,提供全面、足量、均衡营养。每日膳食应该安排3次正餐+2次加餐(3餐2点),加餐在上、下午各1次,加餐与零食相结合,食物多选奶类、水果及坚果。建议每天饮奶量在350-500毫升或相当量奶制品。

文/雷若彤

如想转载食今不昧订阅号的文章

可通过后台留言商议,

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听说权威专家

和较真媒体更配哦~

封面图片:视觉中国

图文编辑:雷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