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伴随着健康风潮,以可乐为代表的含糖碳酸饮料没少受到歧视。谁能想到,在2022年春天,可乐却变成了和水、空气、食物一样的真·硬通货。

上海居民们在隔离中以物换物,12罐可乐硬生生换出一个超市;北京市民的囤货清单上也少不了可乐。最近,北京的某购物APP上,含糖可乐限购一件,比其他网红食品限得还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有人会说,可乐不是必需品。但如果说水、空气、食物维持的是生命,那可乐维持的就是快乐。

虽然今天的文章会出现很多品牌,但是,我们是一篇正儿八经的硬科普,没广告的那种(我先去哭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快乐”而生

按照可口可乐的官方记载,可乐的诞生颇有传奇色彩:1886年5月,美国佐治亚州的约翰·彭伯顿正在开发一种治疗头痛的药物,七搞八搞的把古柯和可乐果搞到了一起,加入蔗糖之后,得到了一种焦糖色的液体,他又把这种液体送到隔壁药房,加入了苏打水,于是风靡世界一百多年的可口可乐就诞生了。

等等,这集我怎么好像看过??

这种误打误撞的成功发明,跟蚝油、热干面、臭豆腐等等无数中华美食传说一个套路,就差个慈禧老佛爷的亲笔御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根据《可口可乐传》中的记载,真正的发明过程要复杂得多。可口可乐的发明人约翰·彭伯顿本来是一名普通士兵,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负伤,治伤过程中使用大量吗啡镇痛,导致他对吗啡上瘾。在19世纪的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战争的影响和工业社会的到来,让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于是,各种特效药、秘方药盛行,商人和药剂师们把酒精、毒品加入到各种秘方药中,声称不仅能治疗各种疾病,还能带来“快乐”。

约翰·彭伯顿也发明了不少秘方药和饮料,其中不少都含有吗啡、大麻和可卡因,可口可乐的原型“法国古柯酒”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口可乐发明人约翰·彭伯顿

图片来源网络

古柯含有可卡因,原产于南美洲。2000多年前,印加人就发现咀嚼古柯叶可以提神醒脑、保持兴奋。传入欧洲后更是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风靡整个欧洲和美国。在当时的舆论看来,古柯以及从古柯中提取出的可卡因,不仅能治疗疾病,还是摆脱饥饿、睡眠和疲劳的神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柯叶

图片来源:finedininglovers.com

约翰·彭伯顿用古柯酒成功戒掉了吗啡,他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在古柯酒的基础上加入了可乐果,研究出加强版本——法国古柯酒。

可乐果原产于西非,也有提神醒脑、增强体力的功效,因为其中含有咖啡因。有研究表明,咖啡因和可卡因结合,还能增强可卡因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乐果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正在彭伯顿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亚特兰大市通过了禁酒令,彭伯顿不得不修改配方,将酒精替换成糖和苏打水,也就是最原始版本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一开始是叫“CocaKola”,“Coca”和“Kola”就是源自它最重要的两个成分古柯和可乐果,后来为了整齐划一才变成“Coca-Col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口可乐曾经的配方表,成分明确含有“coca”

图片来源网络

可口可乐上市后,虽然号称“无酒精饮料”,但人们发现它能带来酒一样的美妙效果,再加上铺天盖地的“清爽、提神、醒脑”的广告宣传,让可口可乐成为当时的爆款。

不过,随着可卡因的滥用,它的成瘾性问题也得到关注,美国政府开始限制可卡因的使用,在饮料中添加可卡因也开始受到批评。可口可乐不断修改配方减少可卡因的用量,到1929年,可口可乐中就不再含有可卡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不久,马斯克说要把可卡因“加回”可口可乐,而不是“加入”可口可乐。不过这也就是随便说说,不管是在法律还是舆论层面,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图片来源:twitter

可乐为什么让人快乐?

即使没有可卡因,可乐带来的快乐好像并没有减少,毕竟可乐里的咖啡因、碳酸水(二氧化碳和水)、糖,都是能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乐源泉一:咖啡因

一瓶可乐能让人很快变成精神小伙,这主要是咖啡因的功劳。

人体需要持续的能量供给,能量来源于高能量分子ATP的分解,在过程中会释放腺苷。当腺苷靠近受体时,会触发一连串的反应,人就会感觉到累且困。但是,咖啡因也可以抢占腺苷的位置,和受体结合,这样大脑就收不到疲劳信号,继续happy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乐源泉二:二氧化碳

“一瓶可乐三块钱,第一口就值两块五”,而这第一口的快乐,大都是二氧化碳给的。

一口可乐闷入喉,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受热析出,伴随着人们愉快的“嗝~”,带走体内的热量,让人感觉到“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不喜欢可乐的第一口呢

图片来源:ireallylikefood.com

更重要的是,汽水中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能刺激三叉神经,这些神经连接口腔与鼻腔,当鼻腔的这些细小神经末端受到刺激,身体就会释放内啡肽,让人感到兴奋和飘飘然。

快乐源泉三:糖

作为“肥宅快乐水”的灵魂,糖能使人体内释放大量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种能让人感到快乐的神经传导物质。

此外,糖分的摄入使胰岛素快速增加,而胰岛素又会使酪氨酸与苯丙氨酸在血中浓度的降低,从而使得色氨酸进入细胞中转换成血清素,进入大脑中,让人产生愉悦感。多巴胺加上血清素,双倍快乐爽歪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贩卖快乐

可乐之所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快乐水”,除了真的能给人带来快乐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告诉你,“喝了它,你会很快乐”。

最初,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可口可乐的广告在突出“爽”的同时,也会强调一些“缓解疲劳、治疗头痛”之类的药品属性。在上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之后,有人觉得喝它像在吃药,倒也不奇怪,这算得上一眼看出了可乐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真的好快乐

图片来源:unsplash

后来,可乐的广告多是强调口味、活力、快乐等。一身红袍、长着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形象也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壮举,这更把可乐和节日欢庆的气氛牢牢地绑定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圣诞老人并没有什么标准形象,有穿一身绿袍的,也有穿着蓝色或是黄色袍子的。图片来源:unsplash

到了二战时期,可口可乐成为美军前线士兵的“血液”,也是残酷战争中为数不多能让人为之一震的东西,更造就了二战后可乐在全球的大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时期的可乐海报

图片来源:unsplash

近些年,无论是哪个品牌的可乐广告,“快乐”仍然是永恒的主题。不管是运动后,拉开易拉罐那清爽一刻,还是欢聚时,一家人分享的超大瓶可乐,都在无时不刻地提醒着,可乐占据了你很多快乐的瞬间。

就算生活艰难,就算有再多人说可乐不健康,但拉开拉环、拧开瓶盖把可乐倒入口中的那一刻,幸福的多巴胺充斥每一个毛孔,让人逃离困苦的现实,哪怕只有十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1]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可口可乐传[M].高增安,马永红,李维余, 席虎牙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7

[2]王潭, 席娜娜, 郑荣远. 咖啡因作为中枢腺苷受体拮抗剂的应用[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09, 36(4):249-253.

[3]我们为什么爱喝汽水:藏在二氧化碳中的科学史,新华网

[4]高民. 研究显示糖可能具有成瘾性[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09(3):1.

[5]杨泽. 拆解可口可乐百年营销史[J]. 商界:评论, 2021(3):8.

aggie J. Watson. "Effects of acid pigeon excreta on building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ilding Pathology and Adaptation (2017).

[4] Ramezanzadeh, B., M. Mohseni, H. Yari, and S. Sabbaghian. "An evaluation of an automotive clear coat performance exposed to bird droppings under different testing approaches."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66, no. 2 (2009): 149-160.

[5] Duke, Gary E., A. Allan Degen, and James K. Reynhout. "Movement of urine in the lower colon and cloaca of ostriches." The Condor 97, no. 1 (1995): 165-173.

[6] Meyer-Rochow, Victor Benno, and Jozsef Gal. "Pressures produced when penguins pooh—calculations on avian defaecation." Polar Biology 27, no. 1 (2003): 56-58.

[7] Bello, Carolina, Mauro Galetti, Marco A. Pizo, Luiz Fernando S. Magnago, Mariana F. Rocha, Renato AF Lima, Carlos A. Peres, Otso Ovaskainen, and Pedro Jordano. "Defaunation affects carbon storage in tropical forests." Science advances 1, no. 11 (2015): e1501105.

[8] Silva, W., Zaniratto, C., Ferreira, J., Rigacci, E., Oliveira, J., Morandi, M., … Abreu, L. (2020). Inducing seed dispersal by generalist frugivores: A new technique to overcome dispersal limitation in restor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57(12), 2340 -2348. doi: 10.1111/1365-2664.13731

撰文 | 卫奕奕

微信编辑 | 阿什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