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首诗,让你在第一眼看到时就被惊艳到?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首从诗歌的长河中撷取的惊艳了时光长河的小诗,而这样的一首诗也是每个人都愿意与他人分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呢,小话诗词也分享一首小诗,唯美动人、如诗如画是我看到这首诗的初印象。这首诗就是《题龙阳县青草湖》,原诗如下: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珙,诗题是《题龙阳县青草湖》。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这里有一个问题有必要解释一下,明明诗题中写的是青草湖,而诗中写的却是洞庭湖,其实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也就是说,青草湖和洞庭湖是水系相连的两个湖泊,从流域来说,青草湖是洞庭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洞庭湖,是中国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赞美洞庭湖的诗,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成为赞美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其实关于《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曾有一个美丽的误会,那就是诗歌的作者。由于史料文献中对作者生平籍贯的介绍文字少之又少,加上这首诗含蓄蕴藉的风格,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是一首唐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样的误会由来已久,在清朝初年,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主持编修,并由学者彭定求、沈三曾等人共同参与收集、校勘的《全唐诗》中,就将这首诗收录在卷七百七十二,而且诗题就是《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唐温如,至于作者生平籍贯,只用一句“无世次爵里可考”一笔带过。

尽管《全唐诗》规模宏大,但在编辑过程中还是有失误的地方。因为此书是以明代胡震亨编纂的《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编纂的《唐诗》为基本框架,并采集残碑、断碣、稗史、杂书增补遗漏,误收、漏收在所难免,将诗人作品张冠李戴、考据不精也成为此书被人诟病的地方。

由于全唐诗的传播与影响力,很多人以为《全唐诗》中收录的都是唐代诗人的诗歌,又因为作者唐温如一向鲜为人知,经今人反复介绍征引,《题龙阳县青草湖》也就被认定是一首唐代诗歌了。

由程千帆、沈祖棻选注的《古诗今选》《唐人七绝笺释》也选录此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也将此诗收录在列;陈志明在赏析文章中说“此篇是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

此外,中华书局出版的黄肃秋《唐人绝句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公望《唐宋名诗索引》、张冠湘等《古诗文名句录》等多种书籍、论文都采录此诗是唐人之作予以采录。

但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或许是因为这首诗含蓄蕴藉、唯美动人,很有唐诗的意境,在人们眼中,它很像唐诗吧。

但也有人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中进行了按图索骥的艰难考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认真的学者在元代的《大雅集》里找到了线索。

《大雅集》是元代赖良编纂的元诗选集,所选皆是元末江南吴越一带的民间诗人传之不广的作品,共三百首,而且《大雅集》所收录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清代顾嗣立编纂的《元诗选》未曾收录的。

从这方面来说,《大雅集》真是一部沧海拾珠的著作,能让我们一窥元末吴越一带民间诗人的诗歌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唐温如的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也赫然在列。《大雅集》里将唐温如的这首诗命名为《过洞庭》,作者名为唐珙,对作者的介绍也很简单,只有寥寥几字:“珙字温如,会稽人。”

又根据清代四库馆臣对赖良和《大雅集》的介绍可知,赖良字善卿,浙江天台人,《大雅集》中收录的诗歌都是元末诗人的作品,皆为编者同时代人,又有乡里之谊。根据四库馆臣介绍,赖良在编修时本着“其去取亦颇精审”的原则,他对作者的生活时代有着精确的考据。

至此,这一困扰了人们很多年的问题逐渐明朗:《题龙阳县青草湖》并不是唐诗,而是一首元代的诗歌,《题龙阳县青草湖》一诗,原题作《过洞庭》,作者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这首诗也是唐珙唯一的传世之作。

鉴赏诗歌本就是一个知人论诗的过程。好了,说完了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作者后,让我们走进诗歌本身,一起去领略诗歌绽放的美丽。

开篇两句大意是说: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都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诗人着眼于眼前的美景,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

飒飒秋风掠过洞庭湖湖面,洞庭湖水泛起层层波澜,远远望去,浩渺辽阔的洞庭湖越发的广阔了。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消逝感。

当诗人乘船经过洞庭湖时,看到这样的壮美景象后,感慨不已,这景象甚至让他联想到了许多与洞庭湖有关的美好神话传说: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

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

自然界的草木零落,诗人的羁旅情思,人与景、景与情双双交织在一起,由此,诗人的迟暮之感与衰颓之意早已跃然纸上,尽在不言中了。

入夜时分,风渐渐平息,洞庭湖也恢复了平静。诗人客旅湖上,夜宿船中,当他抬头望向天空时,只见月光皎洁、星光满天。诗人置身于美好的夜色中,夜空中无数颗闪烁的星星好像在邀请诗人遨游夜空。

由于诗人白天喝了一些酒的缘故,此时他醺醺然带着酒意进入了梦乡。在梦中,他眼前的湖水和天空似乎融为一体,都分不清是天空还是湖面了。

诗人仿佛来到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世界里,他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停泊,而是在银河之上荡着小船,他看到船的周围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这其实是诗人在洞庭湖上的梦境。

梦醒时分,诗人有感于这如梦如幻的洞庭湖美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一定是独自一人走了很远的路吧。这如梦如幻的洞庭湖的夜晚,夜空,或许就是诗人心中的星辰大海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两句很美呢?首先就是前两句与后两句衔接得天衣无缝,从而将美妙的诗境展现出来。

在前两句中,湖水本就是大自然中亘古常在的事物,是没有“老”或者“不老”这一说法的,洞庭湖里的湘君与洞庭湖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可诗人把这些不协调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西风吹过洞庭湖时特有的动态美。

动态美展现以后,诗人笔锋一转,又写洞庭的静态美,两种看似互不相干的场景的组合,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到感受,让诗意勃发出妙趣。

在前两句诗行中,诗人用正常平衡的文笔叙事、抒情、绘景,酿造写景的诗境,然后在后两句中将美丽的错觉与诗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了唯美动人的诗境,并给人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和无与伦比的想象。

其次是诗中的梦境与现实高度契合,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浑然一体,显得真实可信。而且诗人对梦的描摹很成功,因为梦本身是无形的,是抽象的,但诗人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遥不可及的幻觉写得触手可及,逼真动人,美妙绝伦。

从梦境的梦醒,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世喧嚣后的愉悦感,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的诗句,却并不多见。

诗人对梦的描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者同样是写抽象的事物,但唐珙的意境明显要比李清照高出不少。

总之,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尤其是后两句构思新颖独特,诗境缥缈奇幻,是其他诗歌作品中很难寻找到的一种直抵心灵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