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入局

跨境电商巨头“三国杀”

没错,又是字节跳动。这家被称为“宇宙条”的公司,这次瞄向了海外广告市场。

这两年,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中国电商巨头在国内的业务屡屡受挫,增长遇到了天花板。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寻找新的出路。

而在众多“年轻”的海外市场中,东南亚是最有潜力的一个,因此巨头们都派出了精兵良将,开赴东南亚“前线”。

就在不久前,字节跳动打响了东南亚电商的“全面战争”——TikTok Shop开始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上线跨境业务,现已可以正常交易。此外,TikTok Shop还将于5月初上新“全球卖”功能。

据市场研究机构Insider Intelligence预测,今年TikTok的广告收入将增加两倍,达到近 1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0亿元。这个收入水平将超过推特和Snapchat的总和,并在 2024年赶超YouTube。

与此同时,作为字节跳动出海的最大对手,Meta却遭遇滑铁卢。

据数据公司Lotame统计评估,受苹果隐私新政影响,Meta的广告收入即将大幅缩减。

数据显示,这一变化将给Meta收入带来128亿美元的损失,降幅为9.7%。此外,专注于移动业务的Snap营收也将因此减少9.6%,约为5.46亿美元;YouTube将减少22亿美元,占比6.5%;推特收入将减少3.23亿美元,占比5.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体来看,这四家社交媒体的收入损失将达到160亿美元,约合1068亿人民币。

而TikTok的广告业务几乎没受到影响,并且还通过直接连接品牌和网红的TikTok Shop业务,进军电商领域,与Shopify 和 OpenSlate 等供应商合作,赢得更多广告商的青睐。

在这样的背景下,字节跳动顺势推出了一项新业务,TikTokPulse,据悉,这项业务允许广告围绕热门内容显示,并且这些内容在TikTok上所有视频中的热度排在前4%。

TikTok北美和全球商业解决方案总经理桑迪霍金斯(Sandie Hawkins)表示,广告商可以针对时尚、汽车和游戏等12个类别的前4%热门内容投放广告,并通过TikTok的品牌安全过滤器和第三方验证工具以固定价格购买广告。

一边是Facebook等传统社交媒体收入降低,另一边则是字节跳动TikTok逐步放开商业化节奏,布局电商和广告业务。

此消彼长之下,TikTok这头猛兽,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獠牙。从Facebook等巨头嘴边,虎口夺食!

需要注意的是,TikTok Shop目前尚未完全开放注册,而是实行定向邀请制,主要针对两类商家:一种是已运营英国小店并符合要求的卖家;另一种是在东南亚其他电商平台30天GMV超过5000美金的卖家。

不同于亚马逊等传统跨境电商平台以搜索为核心的模式,TikTok Shop小店主要以短视频和直播形式获取流量,吸引客户下单。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低单价及新奇产品更能抓住消费者眼球。

从时间上看,字节跳动进军东南亚算是姗姗来迟。早在2015年,阿里、腾讯两大巨头就已经在东南亚排兵布阵,找好了自己的“代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hopee,是App总下载量、平均月活跃用户数最多的电商平台,拥有上千万活跃卖家。Shopee主打低价走量的路线,卖家薄利多销,因此被称为东南亚的“拼多多”。而Shopee的母公司是Sea。

紧跟着腾讯的步伐,阿里于2016年收购了东南亚本土电商平台Lazada。从模式上看,Lazada倾向于走高端形象路线,更注重引导卖家突出自己的品牌,就像东南亚版的天猫。

字节跳动的入局,让原本“双强争霸”的电商格局变为“三国杀”,战事陡然升级。随着更多巨头杀入,东南亚即将成为中国电商大战的“第二战场”。

被巨头狙击

TikTok顶住压力

戏剧化的是,在TikTok发展的道路上,老对手Facebook可是立下过“汗马功劳”。

2017年下半年,字节跳动和快手竞争收购Musical.ly。而这款被称为TikTok前身的平台,最早接触的收购对象并不是上述两位玩家,而是Facebook。

但由于张一鸣的决心更大,所提供的算法优势也是Musical.ly所欠缺的,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

从那以后,字节跳动的国际化业务就开始步入正轨,但彼时,Facebook却依旧保持着社交之王的高傲头衔,对这个用户刚刚破亿的小对手,没有太强的防备之心。

甚至早期TikTok的用户流量,大部分是在Facebook平台投放广告引流而来。扎克伯格根本没把字节当做对手,反而将其奉为座上宾,当做广告大客户来对待。

正是得益于Facebook的轻视和精准导流,TikTok的前期用户积累才能如此顺利。

随着字节对算法的调整和用户黏性的提升,原本的买流量,渐渐变成流量自然增长,在2020年疫情期间,TikTok甚至创造了两个月,日活增长1.1亿的惊人数据。到了今天,TikTok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10亿的月活用户。

回忆起过去那些事件,扎克伯格肯定悔得肠子都青了。而TikTok拿下如此惊人的成绩,自然引来同行的竞争和妒忌。

4月26日,亚马逊Prime与独立创意机构BigSpaceship合作,正式开通TikTok账号,截至发稿前,该账号已经收获6.6万粉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马逊Prime发言人表示,TikTok将是亚马逊培养其社交媒体立足点的第一个平台,今年晚些时候还将在Instagram跟进。从而帮助亚马逊接触更多年轻用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TikTok上粉丝量过万的含Amazon的相关蓝V账号有6个,分别为amazon、amazonfashion等等。其中primevideo已经收获1140万粉和2.8亿赞。

除了亚马逊之外,Facebook也看中了这块流量热土,在今年3月份注册了TikTok账号,但是截至目前该账号还一条内容未发,却已经吸引了8万粉丝的关注。

这些竞争的对手入驻的目的很简单,攫取流量是关键。但除了这些摆在台面上的操作之外,背地里的抄袭、抹黑也并不鲜见。

作为TikTok的头号竞争对手,Facebook选择推出高仿版TikTok来与之竞争,2020年8月初,在字节跳动深陷抵制门事件时,Facebook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上线了新功能Reels。这个主打15秒短视频、支持添加BGM且自带滤镜及特效的功能,看上去简直和TikTok一模一样。

除了直接模仿之外,今年4月初,《华盛顿邮报》报道称,Facebook母公司雇佣了一家咨询公司Targeted Victory来诽谤和抹黑TikTok,他们计划策划一场让全美人民反对TikTok的全国性运动。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简单来说,Facebook找了一家公司,专门搞背后偷袭,用谣言抹黑TikTok。

但现代商业竞争的关键并不是下黑手,只要自身实力够硬,就不怕这些歪招。

在明里暗里的重重竞争之下,字节跳动依旧顶住压力,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成功从对手的饭碗里抢走一大块肉骨头。

数据显示,2021年Q4 Meta Platforms的日活用户数达到19.3亿人,同比降低了50万左右的用户,这是Meta 17年来首次出现用户总数下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前期的用户积累达到十亿级别时,TikTok正式进入收获的季节,张一鸣的商业化野心也开始飞速扩张。

为何看上东南亚?

电商巨头,为什么看上了东南亚?

那么,东南亚为何会成为巨头们青睐的“风水宝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东南亚有着强大的消费力和不容忽视的市场潜力。

要卖货,首先要有人,只要消费者的基数够大,就能在短时间内把平台做起来,国内的拼多多就是最好的例子。

目前,印尼的11个国家有7亿多人口,接近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市场潜力可见一斑。

据eMarketer的数据,2022年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增速将超过20%,销售总额将达到896.7亿美元,比去年增加153.1亿美元。

另外,东南亚并非都是“下沉市场”,比如新加坡、文莱的人均GDP高于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崛起,因地制宜发力高端也不无可能。

第二,东南亚互联网发展快,覆盖面大。

电商电商,无电子,不商务。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就是电商的基建,像阿里、京东等电商公司之所以在2000年前后成立,就是因为当时国内的网络条件得到改善,网民规模飞速增长。从这点上看,东南亚也是一样的。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东南亚还是一群发展落后的海岛小国,想必互联网不会发达到哪去。但事实并非如此,东南亚人相当热衷于“网上冲浪”。

谷歌发布的《东南亚电子商务报告》显示,东南亚是全球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地区,新马泰和菲律宾,互联网经济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长,印尼和越南这两大强势经济体则每年增长率超40%以上。

报告还显示,2015年至2020年间,东南亚地区每个月新增350万上网用户,在2020年网民数量达到4亿人,接近于现在东南亚人口的80%,预计到2025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总量将达到2000亿美元。

有了发达的网络,电商平台的推广、营销工作就变得更加流畅,可谓如鱼得水。

第三,东南亚具有人口结构优势,以年轻人居多。

与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拿到钱更倾向于直接花掉,而非存到银行里。年轻人多的地方,消费总是十分旺盛的。而这,恰恰是东南亚最大的优势。

据Worldometers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东南亚人口平均年龄不到29岁,60%以上在35岁以下,65岁以上的人口仅占7%,跟老龄化加速的日本韩国以及很多欧美国家相比,东南亚人口结构明显年轻。

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充满活力的电商市场。东南亚电商,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熠熠生辉。

东南亚的破局点

在哪?当然,再可口的“肥肉”,也是要一口一口啃的,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所谓的“啃”,就是巨头博弈的过程,其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破局点。

其一,是电商的“本土化”运作。

东南亚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行为上的差异。所以如果将国内的经验照搬

东南亚,很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损失惨重。

因此,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跨境卖家,都要先深入了解本地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东亚每个国家的情况也是不同的,需要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就很考验平台和创业者的变通能力。

其二,是物流。

国内的电商平台每年之所以能创造万亿级的GMV,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国内发达的物流网络。铁路+公路的组合,让包裹可以在三天内到达中国的任何地方。

但东南亚的物流网络就没那么发达了。要知道,东南亚多为岛国,经常要走水运。在2020年以前,一件商品从下单往往要5-7天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上,用户体验极差。

所以,谁能解决物流这个老大难,谁就更有可能在东亚的电商战场上胜出。至于走“菜鸟模式”还是“京东模式”,对巨头们来说或许是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