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病”也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年来在我省信阳、南阳等地及安徽、湖北、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发现的以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新发传染病。个别重症病例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目前研究发现,导致该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为新布尼亚病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蜱虫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该综合征发病时间为4~10月,5~7月为流行高峰。

疫源地常为有蜱等病媒分布的丘陵、山区、森林等植被覆盖丰富的地区。病人多为疫源地居民,尤其是从事农林业生产的劳动者,40~70岁年龄组的病人居多,低年龄组也有发病,部分患者有蜱叮咬史。农民和中老年人是发病高危人群。

潜伏期7~9天,长者可达2周。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瘀斑、吐血、黑便。

2、蜱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目前认为,蜱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蜱叮咬传播可能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医护人员、患者的陪护人员等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

3、蜱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蜱,俗称草虱子、狗鳖子、草蜱、八脚子等。蜱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黄豆大小不等。蜱通常寄生在牛、马、羊、鼠、猫、狗等动物身上,主要寄居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脱离寄主后藏身于草丛或树叶中,只要有人类、宠物或牲畜经过,就会蛰伏在他们身上。

已知蜱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4、被蜱叮咬了应该怎么办?

大多数蜱虫危害不大,但如果被携带有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如何预防蜱的叮咬?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蜱类的栖息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对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等,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到了这个春暖花开、昆虫活跃的季节,一旦发现被蜱叮咬,千万不可大意!随时观察身体状况,若有发热等不适症状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蜱虫病”的关键。

(信人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