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6月5日7时5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7时56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下达命令,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图:人民日报

陈冬、刘洋和蔡旭哲3人均为“75后”,3人全部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他们也是我国载人飞行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乘组。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航组第一次全部由第二批航天员组成,无第一批航天员。

陈冬:最年轻的指令长

陈冬是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却是乘组中年龄最小的,比刘洋还年轻2个月。

此前,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就在轨33天。顺利完成这次180天+的任务后,他将超越王亚平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在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陈冬就实际操作过机械臂,完成机械臂人机协同。

陈冬 图:人民日报

陈冬,籍贯河南郑州,1978年12月出生于河南洛阳。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返回后,还没来得及缓口气,陈冬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去。空间站时代,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神舟十一号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工作量、复杂性和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作为指令长,陈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槽失重训练是模拟失重环境,训练太空出舱的能力。陈冬把训练中遇到的每个障碍都当成难得的训练机会。一次,在更换新型水下训练服后,配套的鞋子和脚限位器第一次进行匹配,陈冬试了几次怎么都卡不进去,最后依靠潜水员的协助穿上,才把整个训练流程做完。

刘洋:十年后重返太空

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也是此次乘组中级别最高的,为特级航天员。

而且她还是博士,此次任务也将再次完成太空教学,期待今年《开学第一课》和太空课堂的天地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洋 图:人民日报

刘洋,籍贯河南林州,1978年10月出生于河南郑州。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备战空间站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在太空驻留时间更长,出舱活动成为常态……这些都对航天员的知识、技能、体力、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洋需要熟悉舱内设备、管路连接、出舱活动、机械臂、科学研究等极为复杂的内容。刘洋认为,没有捷径,只有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训练。

出舱活动训练是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的训练。其中,水下训练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刘洋认为与任务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就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航天员进行舱外服水下试验 图:新华社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当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中时,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的头盔面窗后,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使得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工作间隙,她“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和试验指挥人员都建议她上岸休息,她回绝了。每套水下服的寿命有限,下一次水就减少一次寿命,她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终止整场试验,于是咬牙坚持挺过整场水下试验。

蔡旭哲:为飞天备战十二年

除了陈冬和刘洋,在这次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当中还有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航天员蔡旭哲。

蔡旭哲 图:人民日报

蔡旭哲,男,汉族,籍贯河北深州,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为了这一天,蔡旭哲准备了12年。航天员的飞天之路,都是由繁重的学习、艰苦的训练堆砌而成。

转椅训练曾是蔡旭哲的弱项。第一次坐转椅练习时,他非常痛苦,脸色苍白,腹内翻江倒海,久久不能恢复。考核结果是二级,虽然及格了,但蔡旭哲坚持要做到优秀。

水槽失重训练,一练就是大半天。穿着坚硬的水下训练服,像是在身上套了一艘“人”形飞船。饿了只能喝水,痒了也不能挠,有时身上被服装关节的硬结构硌破了皮也只能咬牙坚持;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与外界彻底隔绝,在狭小密闭环境中,三天三夜不能睡觉,其间还要忍着疲劳完成大量的工作……上百门科目,每个科目挑战的几乎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蔡旭哲就是这样沿着这些台阶一步步攀登而上。

所有航天员都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执行任务的能力。但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一直没有机会飞向太空。他知道,中国载人航天跨越发展,空间站时代的任务越来越多,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机会也会增多,只有更加努力训练,才能更好地迎接机会的到来。

中国累计14人23次飞上太空

从2003年杨利伟首飞太空,到2022年神舟十四号发射,中国已有14名中国航天员累计23人次上太空。

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有14人,他们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邓清明、李庆龙、吴杰、陈全、赵传东、潘占春。目前,第一批航天员中已经有五人退役。

第二批航天员7人全部在现役,他们是叶光富、汤洪波、陈冬、蔡旭哲、张陆、刘洋和王亚平。

第三批航天员18人,在2020年完成选拔工作。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中国航天员已有13名航天员20人次上过太空,他们是:

杨利伟(2003年神舟五号)、费俊龙(2005年神舟六号)、聂海胜(2005年神舟六号、2013年神舟十号、2021年神舟十二号)、翟志刚(2008年神舟七号、2021年神舟十三号)、刘伯明(2008年神舟七号、2021年神舟十二号)、景海鹏(2008年神舟七号、2012年神舟九号、2016年神舟十一号)、刘旺(2012年神舟九号)、张晓光(2013年神舟十号)、刘洋(2012年神舟九号)、王亚平(2013年神舟十号、2021年神舟十三号)、陈冬(2016年神舟十一号)、汤洪波(2021年神舟十二号)、叶光富(2021年神舟十三号)。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已有13名中国航天员,累计20人次上过太空。随着这一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发射,这一记录将再次被刷新,变为14人23人次。

上游新闻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