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纪硕鸣
6月1日,上海复工复产,要走出这波疫情迈向正常生活。 不过,即使疫情趋缓,生活方式却改变了。 过去常做的核酸检测,要常态化的伴随人生。 还有可能自掏腰包,这将是一笔生活中的额外开销。

静默限制出行被解除,但上海一夜还回不到疫情前,起码,生活中多了一项核酸检测,要走出家门行动自如,需要有72小时的核酸阴性证明,才能上公共交通,才能进入商场等公共场所。 上班进入办公区域,核酸检测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证明。 三天一次检测,一个月做10次核酸伴随生活如影随形。
上海市政府5月31日宣布,6月1日复工复产,也规定了一项新措施,在低风险地区的人员进入商场超市等有防疫要求的公共场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须持72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这个大数据的时代,要蒙混过关很难的。

上海设立了检测点,但需要检测报告的民众实在多,排队都要几个小时。 为了节省时间,有市民开始团购「核酸采样」,预约专门人员上门采样,不必去排队,费用自理。 市场上的团购项目显示,平均每人每次核酸检测约花费20至30元人民币。 有网友笑称,一个月至少做10次,就当作是上班税。 不仅生活方式改变了,生活额外开销也增加了。
和上海类似,核酸检测常态化逐渐成为大城市的常态。 此前,中国国家卫健委5月13日要求,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可达的“核酸采样圈”。
深圳4月5日发出通告,要求居民外出公共场所出示72小时核酸检测的,类似的安排陆续在全国大型城市扩散。 随着中国大中型城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制度,催生出庞大的核酸产业,当然也免不了滋生腐败。 前不久,发疫情财的检测机构则屡屡爆出造假丑闻,北京就立案侦查了三家核酸检测公司。

根据某证券公司汇编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中,目前约有总量达4.2亿人进行常规检测。已经明确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山西、杭州等9地,核酸检测频率也从48小时到72小时不等。 有新闻周刊的报道指,截至5月中旬,全国已经有3个省份及28个城市宣布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 这将是一笔非常昂贵的检测费用,长此以往,成为经常性开支,可能举全国之力都难以承受。
高盛集团经济学家曾经在5月发布的估算统计,以每48小时接受一次检测的频率计算,占总人口比例30%的中国大型城市每年的检测费用将达到2千亿元人民币,若将这样的做法推广到覆盖全国70% 的人口,估计每年耗资可高达2.5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5月经过估算认为,如果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每月总费用上限可达1212亿元,约合一年1.45万亿。
无论这笔核酸检测费是一万亿还是两万亿的,都是不菲的花费。 该谁出?
5月26日,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指出,核酸检测所需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 但地方政府显然很难长时期拿出这笔新增开支。 于是,各显神通。
上海市自2022年6月1日起,将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核酸单样本检测价格由25元下调至16元,多样本混合检测价格由每人份5 元下调至3.5元,抗原检测价格由15元下调至6元。 同时,上海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检测服务免费至6月30日。 开始是免费,留下的伏笔是告诉你,以后难说了。
5月27日,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区发布《常态化预防性全员核酸检测的倡议书》,自5月30日起,居民如果要到访公共场所,要乘坐交通工具,必须要有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如果7日没有进行核酸检测,持的健康码将会由绿变黄,限制进入公共场所。有商家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费用自理,混检价格为3.25元。
四川园中、阆中等地5月底发出公告,要求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居民应“自觉自费”检测。 因为民众反响大,后改为“自愿自费”。
中央政府已经表态,要求地方政府负责检测常态化的金额开销;地方政府已经释出迹象,要求民众为决定其出行自由的检测费用自掏腰包。 长期性的检测费用,最终花落谁家,似乎已经很明了。
面对全球性的变异病株,要长期保持清零,核酸检测常态化又难以避免。 如果真要分摊到个人,可能目前还没有法律依据,这笔费用就是苛捐杂税了。 要么,防疫应该有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