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陈明捷 谷艳 姜媛 刘昱伶 来源:南京检察

DRAGON BOAT

FESTIVAL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珍藏于心、口口相传,便是不忘初心的传承与守护。

适逢端午,你是采一束辟邪的艾叶挂在门口,还是蒸一锅软糯的粽子摆上餐桌,是系一条五色的丝线,还是出门去看赛龙舟?

让我们听听检察干警的端午故事,感受祖国各地端午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明捷

江西省玉山县人

立夏以降,天气渐热,徜徉街头,丝丝凉风挟着芳婆的粽香,袭着鼻孔而来,正是,粽香袭人知节近,市井长巷忆人情。悠悠的神思越过长街小巷,跨过山川湖泊,穿过时间长河,读取十数年前的尘封记忆。

我挎着个小篮子,跟在奶奶身后,依葫芦画瓢地摘取菜园围栏旁的粽叶,不多时,就有些嫌烦了,抽着未长开的粽叶,开始拨弄小路旁的石块,掏着细密黏腻的泥土,揉搓成小团裹进粽叶。手上的动作未停,倏忽间,一个黑影从眼前闪过,速度极快,我心下一惊,身子往后缩,失去平衡,摔了个屁股蹲儿。

我笃信黑影是蛇,从此便不愿再去菜园,只记得当晚额头被涂了奇怪味道的酒,吃上了沾满砂糖的碱粽,入口软糯,很是香甜,极好地平复了白天受惊的情绪。此后,碱粽便成了心头好,成了抚平创伤的家乡记忆。

谷艳

江苏省泰州市人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非常热闹。泰州人家过端午的习俗始于农历五月初一小端午。小端午这天,家家堂前或房门口就开始张贴道士画的符箓,屋中张挂判官像并用菖蒲、艾插瓶。符箓与判官像专门驱鬼,菖蒲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艾草代表百福,此两物合力能驱除不祥。借助于菖蒲与艾草驱邪的同时用它们的气味还可以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泰州家家吃粽子。说起吃粽子的起源毫无疑问是由屈原投江演变成。但在泰州包粽子、吃粽子还有另外两种意思,一是农历五月接近各类考试的时间,包粽谐音“包中”,粽子也成为祈求考试成功的吉祥食品。二是在泰州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它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因而粽子又是一种具有时令象征意义的食品。

姜媛

江苏省沭阳县人

家乡的端午节也被我们称为“五月端”,节前每家每户都会采购新鲜的粽叶、糯米等用来包各种口味的粽子。在"五月端"的早晨,家家户户会将艾条、昌蒲插在门窗上,以辟邪驱虫。

插完艾草就到了早饭时间,除了常规的吃粽子以外,还会吃一两个煮鸡蛋来“压顶”,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生疮子,吃完还要喝点煮粽子的水以防伤食。“五月端”也被很多人称作“娃娃节”,因为节日的氛围大都体现在了小朋友的身上。

午饭后会用艾草、芦叶、昌蒲等“百草头”煮水给小朋友洗澡,洗完后小朋友就换上了新衣服、新鞋子,在系个“花绒”,就是在手脖,脚踝,脖颈上系上各种款式的彩绳,老人们讲“花绒”要戴满一个月,到“六月六”的时候解下来扔到屋顶上,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花绒系好后,家长还会用雄黄酒抹在小朋友的耳后防蚊虫叮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昱伶

河南省周口市人

家乡的端午习俗应该有很多种,包粽子、挂艾草、东香包等等,老一辈人对于这些传统节日习俗耳熟能详,但对于我来说,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个正宗的端午节了,只依稀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包粽子的情景。

正是活泼爱动的年纪,但过节吃的又多是包好的成品粽子,干是便行生出了自己包粽子的想法,正好妈妈也支持,那个时候路边的水池旁总会长些芦苇,摘下芦苇的叶子,最好挑此大的,泡好糯米,红枣等。

因为家乡常吃的是甜粽,因此不放咸蛋黄、肉之类的食材,但那个时候看到电视上南方的肉粽,便和妈妈一起尝试了包五花肉的粽子,虽然口味不正宗,但那时候吃的很是香甜。正值端午节,不妨回家看看,陪家人过个正宗的端午节,当然要记得遵守防疫规定哦。

DRAGON BOAT

FESTIVAL

投稿转载说明

本公号非营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公号对文章进行转载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