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梢上的中国》一书由我国著名学者梁衡所著,该书收录了近二十多棵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树,讲述了这些古树背后的历史故事,为人们展现了古树与人、村落的历史渊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梢上的中国》是一本有温度、有品、有哲思,处处透露着人文情感的力作。全书以作家游历山川为主线,本着田园调查的务实精神,通过寻访20多棵古树古木的生长史,钩沉出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文明史和奋斗史。

在《树梢上的中国》的序言中,梁衡认为:“这无异于历史研究与田野考古。写一棵树常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所以,这二十多篇关于人与树的散文,几乎都是他亲自到现场寻访提问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专门为采访古树而去,在现场寻找历史的踪迹,寻找创作的灵感。

比如,在《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一篇中,他将实地考察的行迹娓娓道来:“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

“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这些寻访或采访的过程,对梁衡来说,更像是一位记者,或者说回到了记者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衡以散落各地的人文古树为题,采集古树及其背后动人的历史人文故事,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森林”景观。古树名木作为绿色文物、绿色活化石是自然和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但是人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

中国地大物博,天南地北的古树,就像一个个巍然挺立的地标,斑斓的色彩和繁茂的枝叶无声地倾诉着沧桑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兴盛;“十围之木,始生如蘖”的古树,那跨越千年时光的悠悠年轮,更以其沉浸着时光的清晰印记镌刻着古老文明的沧海桑田。

一棵古树,看似无奇,但却有着值得挖掘的故事;一个故事,看似平淡,但也有着深刻的情感。

在《秋风桐槐说项羽》一篇中,梁衡以项羽故里被命名为“项里桐”的青铜以及传说是项羽手植的一棵巨大的中国槐为切入点,讲述了楚汉争雄时期的项羽刚烈又优柔的双面性格。秋风梧桐,彰显出项羽出世的天意,古槐留存,为项羽故里留下一缕文化之魂。

在《周总理手植腊梅赋》一篇中,作者讲述了周总理亲手种植腊梅的故事,历经百年,枝叶繁茂的腊梅,将总理的精神与品质传承下来。观赏这棵腊梅,也表达出了国人对总理的热爱与怀念。

人与树的故事是贯穿全书的情感枢纽。老银杏树下,齐桓公的威武霸气、管仲的足智多谋,丝毫没有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消弭,反而透过历史的风尘,闪耀着安邦的智慧光华;长城边的红柳,看似貌不惊人,却在风雨中、雷鸣里,以柔韧的身躯织成一道道刚强的“树网”。

古树的故事中有令人难忘的回忆,情系古树,是作者情感的真实体现。梁衡认为,树与人是平等的,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都以不同的形式记录着历史。

但树木比人长寿,人类所留下的文物以及历史的记载是沉寂的,那干云蔽日的古树所记录的历史则是鲜活的,留下的时间的痕迹与记忆也是真实的,是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为人们直观感受的。

《树梢上的中国》一书中提到了华表之木老银杏、中国枣王、红柳、七里槐、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天山脚下一棵松等不同的古树,并在附录部分再次提及“人文森林”的概念,论述了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人们在看待树木时更多地关注其环保、生态等科学意义,《树梢上的中国》则将关注点放在了人文视域上,关注树木背后的文化价值。

梁衡对古树与人、村落的探索相当于一种历史研究与田野考古,耗时长达数年之久,力图将古树的全貌展现给读者。在梁衡心中,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梁衡通过写这些树串联起中华历史中的人文图景,最终用浓墨重彩的大笔,勾勒出一幅五光十色的树梢上的中国画卷。梁衡用树的奇崛和伟岸,绘成了中华大地上最美的一片绿荫。

《树梢上的中国》对古树人文故事的挖掘,并未停留在传说层面,而是融入了作者对人物的分析,增加了对不同情感的描述。

古树守护着一代代的人,用身体记录着千百年的历史,又用茂盛的枝叶,展示着当下的盛世光景。正是因为本书极富情感的阐释,才使得古树的人文气息更浓郁,对历史故事的书写有了人情味,也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

在《树梢上的中国》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在伐木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图画;而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树梢上的中国》以古树为切入点,讲述了在古树的见证下人、村庄所发生的历史。书中有对各地古树的描述,有对古树相关历史故事的探究,也有立足古树、人与历史的深刻思考,更不乏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探讨。

但作者梁衡巧妙地回避了枯燥的学术探讨,而是用散文的形式,围绕着古树展开,讲述古树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

这些历史故事虽然在正史上很少看见,却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作者经过多番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具有一定史实根据的作品。书中选取的古树,从纵的方面看必须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从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古树可以反映一定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气候变化及人们的精神世界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一棵古树或一片森林,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是一本鲜活的《史记》,是有生命的历史记录;其次,它是一种活的艺术,是用生命构成的景观;最后,它用自己的生命形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因此,人文森林学至少应包括三个分支:人文森林历史学、人文森林艺术学与人文森林行为学。在地球上,能与我们人类这样密切进行文化交流而又最长寿的生命体恐怕就只有古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当时梁衡先生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一次与国家林业局的资源司长座谈,他问:“你这个部门是管什么的?”司长说:“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梁衡说:“你只管树身上的木材积蓄量,那它身上所附载的文化内容谁管?”司长盯着先生看了一秒钟说:“知识分子就是爱琢磨问题。反正这个事现在没有人管。”没有人做过的事最具挑战性。

此后,先生就开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术研究,这就是后来在第六届生态论坛上的发言——《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二是“人文古树”题材的散文创作。这是梁衡先生在开始《树梢上的中国》的直接动因。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念想,才有了作者难忘的西海固之旅。因一株“全世界最著名的柳树”,地处中国西北一隅的海原,留下了梁衡先生的珍贵脚印和传世名作,这不能不说是海原的幸事,也为宁夏西海固人文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树梢上的中国》一书文字如涓涓溪流一样,充满灵动的美感,既具有文学视域下的审美阅读体验,又深含厚重的人文理念与历史内涵。

该书不仅有对古树的文字介绍,还添加了所描写的古树实景照片与手绘图,将古树直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获得更强的视觉体验,激发与作者的人文共鸣。

在《树梢上的中国》一书中,梁衡将森林保护上升到人文层面,意图推动“人文森林”概念的建立与落实,保护古树就是保存历史、留住文化、留住乡愁,传达出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深刻人文思考。

《树梢上的中国》是一部文学价值及历史价值都很高的著作,书中的哲思不仅能够使古树蕴含的文化得以传播,还有利于“人文森林”理念的推行,引发人们对树木与文化的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