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常态化检测免费至6月30日

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发布,为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居民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需求,降低疫情防控和社会运行成本,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本市自2022年6月1日起,将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核酸单样本检测价格由25元下调至16元,多样本混合检测价格由每人份5元下调至3.5元,抗原检测价格由15元下调至6元。

2、体外保存三天的人体肝脏移植成功,术后患者健康生活已超一年

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31日公开的一篇医学论文称,一名接受利用机械灌注技术在体外保存三天的人类肝脏的移植患者,在术后一年依然身体健康。这项技术或能扩大可移植肝脏的数量,同时有望为患者安排择期手术,从而拯救更多生命。

研究人员提醒道,仍需对更多患者开展随访时间更长的进一步研究。但以上结果表明,这类技术不仅能扩大潜在供体器官的数量,还能开拓对移植前供体器官进行用药的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症状轻或致猴痘疫情被低估,病毒隐秘人际传播可能已超五年

全球的猴痘病例仍然以令人惊愕的速度增长。截至5月31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30个国家报告了确诊的猴痘病例,累计确诊病例达到了558例,疑似52例,而5月30日的新增确认病例超过了100例,为一个月以来单日最高。当地时间5月30日,尼日利亚通报了一例猴痘患者死亡病例,这是本轮猴痘疫情中通报的第一例死亡病例。

根据世卫组织的声明,目前许多感染者报告的症状“相对轻微”甚至不易发觉,这或许会导致本轮猴痘疫情被低估,从而阻碍为遏制疫情的努力。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继续通过对猴痘病毒基因组测序,将其在病毒进化树上定位,并对变异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追踪本轮猴痘病毒的传播路径。病毒超乎寻常的突变率是科学家们讨论的集中点。引发本轮疫情的猴痘病毒,相较于关系最为紧密的2017—2018年在英国等地发现的病毒样本,出现了47个单核苷酸多样性位点(SNPs)的改变。考虑到天花病毒一年平均1-2个核苷酸的变异率,猴痘病毒已经出现了“超突变”的表现。

目前,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样的超级突变或由宿主体内的APOBEC3蛋白酶编辑(一种防御病毒的机制)促成。当地时间5月30日,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安德鲁·兰博特(AndrewRambaut)在www.virological.com网站上公布了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将猴痘病毒在2017年—2022年变异情况与2017年之前的变异情况对比推断,相较于非人类的动物宿主,本轮病毒的基因变异更有可能是在人体内发生。此外研究者还推测,即猴痘病毒至少从2017年开始,已经持续地开始在人群中进行传播。

4、我国首次实现机器人自动化“孕育”克隆猪,有望解决种猪“卡脖子”难题

据南开大学官网,近日,该校赵新教授科研团队联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利用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使一头普通的“代孕”母猪怀孕110天,诞下了7头克隆纯种小长白猪,这是世界首次自动化操作完成克隆全流程获得的克隆动物。

采用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将标志克隆成功的囊胚率,从人工操作的10%提高到自动化操作的27.5%,囊胚率提升2.75倍。团队相关工作结果显示,单胎代孕母猪产仔数,从人工克隆猪的平均不足5头,提升到机器人化、自动化克隆猪两批3胎共24头,平均单胎产仔8头,提升了60%以上。

此外,该团队第一批机器人操作的克隆猪已用于育种生产,13头健康克隆猪有9头留种,留种率69%,与普通种猪留种率35%相比翻了一番。

来源:生物谷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