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部分核酸检测机构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有机构内涉事人员因违反新冠病毒检验操作规范而被刑事立案。

至此,大家也终于知道了为何有“假阳性”事件被陆续爆出——实验室予以检测的样本数量远少于原始检测样本。

很显然,部分酸检测机构和产业链,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持续这门暴利生意,将疫情防控当作了借机谋私利的良机。

一些低风险、甚至零感染地区,相继宣布将开展常态化核酸,打造15分钟便民核酸检测采样圈,在各个论坛发布的相关公告评论区都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人对核酸泛滥的担忧——非重点人群是否有必要进行48小时以内的常态化核酸检测?

据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明确表示,检测频率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需求决定,并非要求所有城市均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目前,各地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仍处于探索阶段,检测频次、开展条件、执行力度等并无统一标准,多地正在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组织市民最短48小时、最长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非要求所有人群均48小时检测一次。医学界认为,虽然每个个体排毒的情况总会有一定差异,但发生意外的概率极低,非重点人群只间隔48小时即需做一次核酸意义并不大。大家更应该将目光放到核酸检测的质量上,重点人群防范上。

根据专家分析,泛滥的核酸检测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仗着医保基金可以为其兜底。对此,5月26日国家医保局回应乱象,明确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不允许由医保基金去支出,而由各地政府承担,以期能够遏止过度检测。果然,当天就有小至社区,大至地方政府,宣布暂停常态化核酸。

就如老话所说,“赔钱的买卖没人干”只要前方有利益驱动,总会有人铤而走险,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就要发挥必要的阻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