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代发

背景:
※绝大部分正规出版社都有三审三校制度,也就是说,一本书出版之前至少6个人看过,理论上说,这些人对内容都需要负一定责任。而中小学阶段的教材的出版过程应该更为复杂才对,主编团队、编辑团队应该经 过不下十次审读。
※教材教辅的出版需要得到特别许可,不是什么出版社都能出版教材教辅,特别是教材。
※人教社在语文、历史和政治领域的教材是全国垄断的,也就是这三科全国用的都一样,能想象得出来发行量的规模,也就是说,不可能缺钱找不到好画手。
截止到目前为止,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造成的舆论有:

  1. 人物的造型争议一:无美感,头身比不协调,眼嘴歪斜,有人认为这是故意画成唐氏儿的形象。
  2. 人物造型争议二:部分男童疑似突出生殖器,让人感觉不适;部分儿童有不自然吐舌头的情况;游戏场景有男童摸女童胸、掀女童裙子的景象。
  3. 部分元素有美国元素,如儿童衣服上有星条旗装饰。
  4. 还有其他问题我不举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哪一条,让我评价就是:这种书能出版非常离谱,这事还在人教社发生,更加离谱。
首先人教社不可能没钱,只能请差的插画师,全中国的出版社都倒闭了,它都富得流油。(况且这些图不是单纯绘画经验和水平问题)
然后也不是编辑部的能力问题:这种教科书编辑团队,至少也是985数学硕士打底,博士也不在少数。
最后,也不能是出版不规范的问题吧,这可是教育部直属的人教社诶!!!
所以我真的无法理解,画手拿出这种画,然后经过冗长的编校和审读流程,出版印刷流向全国,这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觉得不对劲?简直太离谱了。
(此处有删除部分)
我在的出版社,大部分是市场书,自由度比较大, 也在帮其他同事分担出版任务的时候接触过一些面向学校的产品,这些产品在组稿和编辑加工的时候,时常有一些默认的、不成文的规则,来源于无数次的被审查后的口口相传,举几个例子:

  1. 儿童和教师的形象。

头发,不能是浅色,尤其是金色(情节有外国小朋友的除外)。没有接过类似项目的插画师为了整体图像协调,很容易把人物的头发画成浅棕色,因此在合作前,有经验的编辑会给插画师强调这一点。
儿童的衣服不能太成熟,教师的衣服不能太暴露。朋友之前跟我讲过她之前的一本书上的教师形象裙子较短,被审读老师提出来要求她修改。

2. 西方元素的处理。在某些(已删除)背景下,编辑只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源头上避免出现源自西方的事物。比如有小朋友吃汉堡薯条的场景,那改成包子馒头也不影响主线情节的情况下,那就不要出现汉堡薯条;节日能过中国节就不要过洋节;有一些科普类型的书,需要在素材网上购买图片的,也需要编辑注意不要是西方背景的等等。

(像人教社这种衣服上有星条旗的情况,放我们社,就算编辑自己没有注意,但在各种必要的审读流程中,应该早就被那些苛刻的审读人员揪出来了)

3. 地图。不要出现地图,不要出现地图,不要出现地图。我之前有本书,里面有一张配文照片是孩子在教室里的场景,但背景的教室墙壁上出现了孩子自己画的中国地图(肯定没有印刷的标准嘛),领导果断让我删掉了。

作为前教育从业者,现出版社儿童读物编辑,我很反对对书籍内容的过度审查,也反对对儿童的过度保护,但——最基础的美感和对事实的判断,应该是每个编辑的基本底线。从这套教材来看,人教社做得很糟糕。
面对这次舆论,很想问人教社,作为教育部直属出版社,在历次审查中都能幸免,都不觉得发行量这么大的教材有问题,这究竟是什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