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能源的热潮滚滚而来,作为新能源时代最宝贵的"石油",锂概念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最近,电池级碳酸锂的表现已经有些颓势。

高盛预测2023年锂价将回落七成

5月30日,上海钢联数据显示,部分锂电材料报价再度下调,钴粉跌30000元/吨;四氧化三钴跌10000元/吨;电解钴跌2500-12500元/吨;碳酸钴跌2500元/吨。

市场报价方面,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继续下探。据生意社数据,近期电池级碳酸锂的市场价已跌至46万元/吨。综合来看,近期电池级碳酸锂报价在45.2万元~47.3万元间,均价46万元/吨。相比3月份52万元/吨的报价,跌幅已超过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贾明星表示,现阶段,碳酸锂价格虽略有回调,但市场上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仍保持在42万元/吨上下。以碳酸锂为代表的锂价格上涨,从供应端来看,极大地刺激了有关锂项目的投资和扩产,企业的资本开支增加,回收锂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但是从整个产业链看,持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锂电池材料、锂动力电池、锂电新能源汽车等中下游产业的制造成本,加之价格的市场传导机制不充分,势必会影响整个锂产业链供应链内循环的畅通。

走势同样凄惨的,还有因锂电池风光大热的六氟磷酸锂,价格逐步回归理性后,六氟磷酸锂报价较此前高点跌幅已超50%,"血崩式"下跌引发投资者担忧。

根据Mysteel数据,截至5月27日,六氟磷酸锂市场均价在24.5万元/吨,较此前高点跌去约33万元/吨。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供应充足,此前高价格导致下游需求抑制,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随着锂电材料报价持续走低,有机构认为电池金属的牛市目前已经结束了。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由于希望投资绿色能源转型的投资者增持过快,钴、锂、镍这三种关键的电池原材料金属的价格将在未来两年下跌。

高盛认为,锂价将出现"大幅回调",今年锂的平均价格将低于每吨5.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万元),到2023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下降至略高于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此外,高盛认为,钴价可能会从目前的每吨约8万美元降至每吨5.95万美元。

中金称三季度锂价有望迎来反弹拐点

不过,对于高盛的"唱空",投资者却并不买账。在文章评论区里,投资者纷纷表示看好绿色能源的发展。有人称"典型的口是心非!高盛为第一。"还有人直言"高盛反着买,别墅靠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高盛也表示,电池金属的价格在2024年之后可能会再次飙升。该行指出:"这一阶段的供应过剩最终将在本个十年的后半段‘播下电池金属超级周期的种子’,需求激增将更加可持续地抵消目前的供应增长。"

与高盛不同的是,中金公司则是坚定看好能源金属的发展。

中金公司表示,展望2022年下半年,短期压制新能源金属板块估值的因素有望否极泰来。一是经济衰退或将成为美联储加速紧缩的掣肘,二是疫情缓解、稳增长落地有望带来下游需求的复苏,三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成本压力传导顺畅。

中金公司认为,前期锂板块回调的本质在于"绿色滞胀"阶段行业增速中枢的下移,叠加短期因素的负面影响,目前在估值上体现已较充分。考虑到三季度疫情有望缓解,锂需求进入传统旺季,再叠加供给增量有限,锂价有望迎来反弹拐点,并驱动锂板块估值修复。

中短期锂供应依旧紧张

具体到行业内部来看,碳酸锂价格的下滑并没有让公司"闻风而逃",反而是在趁机加紧产业链的布局。

消息面上,磷化工企业川发龙蟒继续加码布局锂电新材料业务。公司公告称,将投资72.5亿元,在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建设20万吨/年磷酸铁锂、20万吨/年磷酸铁等项目。

华友钴业也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巴莫科技拟以514亿韩元(约2.75亿人民币),认购LG化学下属公司株式会社LGBCM(下称"LGBCM")发行的1028万股股份,认购完成后将持有后者49%股权,LG化学持股比例将降至51%。后续LGBCM将耗资4371亿韩元(约23.37亿人民币)投建年产6.6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其中60%资金将由巴莫科技及LG化学按持股比例分别承担。

同时,各大锂电企业还在加紧"扩员"。

据证券市场红周刊消息,2021年,从88家锂电池产业链(含锂电池、锂电材料、锂电设备等)个股来看,员工数量增加的有75家,占比为85%,多家企业员工总数增长5成以上,扩员公司的数量和占比远高于其他行业。有锂电池厂商表示,扩招员工是为了把握市场机遇,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山西证券指出,上游方面,近期原材料价格顶部回落但仍高位维持,受动力电池成本和储能市场影响,磷酸铁锂需求相对于三元前驱体更为旺盛,价格高位维持。后续随着生产端回暖,预计价格还将维持高位。

目前,考虑到锂电池板块估值处于近年来底部,储能需求的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开始补贴汽车消费,以及下游非疫情区域新能源车销售仍然旺盛,看好后期锂电池产业链相关公司量价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