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老余读史

文/老余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稿于1942年,背景是很多大城市如上海来的进步文艺工作者齐聚延安,准备在文艺战线上做出成绩,毛主席为了让他们正确开展工作,就给他们讲了一番话(后经整理,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的第三卷)。

这个讲话距离现今已经整整80年,与现在相比,当时的讲话背景及社会变化已经翻天覆地,为何我还要拿这篇文章出来说事?

有如下四个原因:

1、这篇讲话稿是对文学、艺术、出版为何要服务广大人民,以及如何正确服务的问题做了很全面深刻的阐述,且说得非常在理;

2、人教版教材是不是出版物?是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两者都是,而且还是为祖国的花朵,为八九点钟的太阳,为未来的主人翁服务的,所以非常相关;

3、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80年,但在这篇演讲稿中所涉及的一切底线问题、原则问题,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和社会发展消融掉,依然存在,比如在这人教版教材中;

4、即使再过80年,文艺、出版的目的,也就是为广大人民服务这个目的,会不会变?我觉得不会,所以在根本目的、底线原则上并没有过时,时效性还在。

基于以上原因,写了本篇文章。为让行文流畅一些,文中会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略为《讲话》。

人教版的教材之中的体现出的问题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指出来了,这里不再赘述浪费大家时间。

本篇只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教材之所以会搞成这样,创作团队可能是怎么想的?二是要把教材搞好,创作团队应该怎么做?

由此,主要讲两点:

立场与对象问题。这版教材是在站在谁的立场上,又是给谁看的?

艺术与群体问题。西方的东西,我们到底能不能用?为何人教版教材会用错?

我们一点一点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立场与对象问题

什么是创作者的立场?

就是你在搞创作、搞出版时,心理站位在哪里?立场不同,搞出来的东西就截然不同。

在《讲话》中,毛主席说“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那「此问题教材」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设计的?看了很多文章,大概有如下三种说法:

1、有的说人教版教材创作团队拿了西方的钱,站的是西方的立场。这些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毒害我们的下一代。

虽然毒害是事实是结果,但我不敢妄下评论这个立场和动机,因为我作为个人,没有能力来收集证据验证这个立场。

2、也有文章说,创作团队的心一开始就歪了却不自知,站的是“自我”的立场。他们从学艺术开始,接受的全是西式艺术,西方人觉得嘴歪眼斜单眼皮是东方人的“美”,所以画出这样的插图也不足为奇。

3、也有人说美是主观的东西,创作团队没问题,站的是“美本身”的主观立场。比如洪晃,她觉得我们这些普通人之所以觉得这版教材不美,那我们和创者团队的审美不一致,还说了“配图没问题”,都是为了吸引小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真,不要跟我谈什么审美,我只知道一点:

任何一种东西,起码得让我舒服,教材起码得让绝大多数人看书舒心,我才有可能认为你出品的是好东西。

除了以上三种,我再补充一种可能性:

4、创作团队可能站在了“引领潮流”的立场。想要通过自己所谓的“高审美”来强行影响我们,以此来凸显自己、装饰自己、拔高自己。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强行找存在感。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猜测。

但我要说的是,不管创作团队站的是什么立场,是站在西方、还是站在自我、美学观念或引领风尚的立场,我不敢肯定,也不能擅自揣测。

可唯一能肯定的是:

——他们肯定不是站的「中国人民大众的立场」,也就是没有站在广大家长、广大小学生的立场。虽然这个教材是为广大家长、学生服务的。

因为立场错了,服务的对象肯定也就错了,设计出来的教材当然就是如此错上加错,肯定是不受我们喜欢的。

相反,只要站在「广大家长和学生」这个立场,也就是在创作设计时,心里但凡装着学生和家长,所有的创作方向,也自然会按照这个立场去走:

——大方向没错,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但很显然,他们没有这个立场,也自然创作出了与广大家长、孩子心目中大相径庭的教材。

在《讲话》中,毛主席说,我们的文艺创作,是为什么人的?

——我们的文艺应当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

我们中国人的小学课程是要“为什么人的”?,也就是为谁服务的?当然就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小学生及其背后的家长服务的。

但很显然,他们没有为这个重要群体服务。

好,这是第一点,我们再看第二点。

(二)艺术与群体问题

西方有没有好东西?

当然有,我们又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东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们不能用意识形态来判断。

但西方的软性的好东西,我们就能直接拿来用吗?

退一万步说,创作者不是为了迎合西方把中国人塑造成那个鬼样子,而这些东西确实就是「美、艺术本身」,那就能拿过来直接用吗?

当然不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加以改造,变成符合我们“文化属性”的东西才行,这样才能为人民大众服务。

直接硬搬过来,就是赤裸裸的文化入侵,而硬搬过来之人,就是「文化汉奸」。

抛开以上我不能证明的猜测,就算他们与西方没有任何瓜葛,那为什么这些人要硬搬,而不是加以改造后再推到大众面前呢?

在《讲话》中说:当时很多文艺工作者的心思没放在工农上,而是放在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上。

所以,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

1、瞧不起。很多文艺工作者本身就是资产阶级出身,对身上有泥巴脚上有牛粪的农民看不上。

人教版教材的创作者有没有这个问题,恐怕有。你们这些底层人哪里知道什么是审美?我的阶层比你们高,所以我的审美情趣比你们好,你们要跟紧我。

2、脱离底层太久了。即使没有瞧不上,那也是脱离底层人民太久了,即便没有「立场与对象」中的四个问题,只要脱离底层太久了,即使想创作家长、孩子爱看的课本,那也是力不从心的。

不知道我们爱什么,不知道我们在意什么,不知道我们最看重什么,怎么能创作出我们喜欢的东西呢?

所以,只能是猜,猜我们在意什么、爱什么、看重什么,这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把课本搞成那样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所以,要想真正出一版受家长、学生喜爱,有教育价值的好教材,就得放下身段和高傲,踏踏实实地走在人民群众中间来,熟悉大众、了解大众、心里装着大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结语

以上的所有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立场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这版教材也不至于如此离谱。

所以广大文艺、出版工作者还是首先想想立场的问题,你到底是为谁服务的?你到底是站在西方的立场,还是自己的立场,还是中国人民大众的立场来创作,来编教材?

这个问题不解决,迟早要翻跟头。

身在中华大地,却不为中华儿女来创作,那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用营销语言来说,你就没有目标用户,这个产品还想卖得好?不可能的。

就像这版教材,即使一开始行骗成功,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鲁迅先生在遗嘱中叮嘱儿子:

“千万不可做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如果你铁了心要做这样的人,那你就自己玩自己的,别出来。你总不能一边收着人民大众的课本钱,却不为人民大众服务吧?

那就真的是“既想当什么又要立什么”了,这很不厚道。

所以最好是把位置让出来,让那些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出版工作者来服务大众。

当然了,如果真的像前面说的,你是收西方人的钱来毒害我们的孩子,立场站在西边,那这种后果比当空头艺术家、文学家会惨百倍。

我敢肯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