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用了几个系列的内容介绍了科学哲学中几个里程碑似的哲学家:培根、孔德、卡尔纳普、波普尔。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内容,来介绍目前科学哲学的最后一站:托马斯·库恩 的哲学思想。在具体介绍库恩的具体思想和观点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库恩的生平,以及简单回顾一下科学哲学中,几位代表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库恩是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1922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7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物理学,24岁拿到物理学硕士,库恩原本的理想是成为一位物理学家,但是在准备博士论文期间,库恩被邀请参加一个物理学发展史的讲座,于是他仔细研究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等人的力学理论。在对科学史的研究中,让库恩产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

库恩发现,无论是新的理论还是旧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它们实际上都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物理学理论对事实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的科学进步的认知很难解释这样的现象,如果科学知识是知识的不断累积增长,那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对相同事实的解释却大相径庭。针对这些问题,库恩萌发了从物理学研究转向科学史研究的想法,同时,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哈佛大学校长的指导和鼓励,这让库恩信心倍增。

1949年库恩获得哲学博士,在随后几年的游学中,库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1962年,库恩发布了他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引起了科学哲学界的震动。他提出的“范式理论”也成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引用最多的理论之一,库恩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库恩之前,波普尔是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这一时期也发布了几本重要的著作,比如1959年发表了《科学发现的逻辑》,1963年发表了《猜想与反驳》,但是库恩和波普尔的思想是非常不同的,这个我们后面再介绍。

1964年开始,库恩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科学史和科学哲学,1968年到1970年,库恩出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库恩应邀到麻省理工大学进行教学研究工作,1996年,库恩在麻省理工大学病逝,享年73岁。

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评论说:“更准确地讲,他揭示了已经被建立的理论,在新的事实和观察得不到解释的压力下,是如何崩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库恩的“范式理论”解释了科学史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在此之前,科学哲学史上几位里程碑式的哲学家:培根、孔德、卡尔纳普、波普尔。

16,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是西方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培根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而培根对近代科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归纳法”,打破了西方世界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演绎法”对知识的垄断,这个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近代科学的繁荣起到了方法论上奠基性作用。

培根指出,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知识都是来自于少量已知真理的精细化演绎,比如那个著名的演绎法三段论:大前提是人固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而结论就是苏格拉底会死,按照演绎法“苏格拉底会死”这个结论,其实已经包含在大前提“人固有一死”中,知识并没有增加,而且普遍的真理是掌握在上帝手里的。

所以,培根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只是少数已知事物的精细演化。演绎法的缺陷在于,它无法产生新知识,人类的知识也无法进步。于是培根提出了归纳法,归纳法基于观察事实,通过大量反复的观察和实验,从而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归纳法不仅确立了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根把人类获取知识的权力,重新掌握到了人类自己手中。

在培根开创了实验科学之后,19世纪哲学家孔德开创了实证主义哲学。孔德继承并发扬了培根的科学精神,并彻底将形而上学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孔德提出了人类认知进化的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哲学阶段,而且实证哲学把形而上学和科学划出了清晰的界限。孔德提出了实证哲学的四个原则:真实、有用、肯定和精确。孔德认为,只有满足这些原则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知识。

在孔德之后,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把“逻辑实证”确立为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逻辑实证主义把逻辑分析、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科学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只有两类,一类是经验科学命题,一类是以数学和逻辑为代表的形式科学命题,而其他形而上学的命题归为无意义的命题。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人类所具有的唯一的有系统、有根据的知识,科学方法是唯一能使人们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科学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消除旧哲学的混乱和错误,并从逻辑上阐明科学的经验基础,以树立逻辑实证的基本科学精神。

逻辑实证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通过观察归纳出一个理论,再通过实验去证实它,但是后来的波普尔首先,批判了归纳法获得普遍知识的可能性,已知观察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也无法得出天鹅就是白色的普遍性和确定性的结论。进一步,波普尔提出是否能够实证,并不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线,它们的分界线是“可证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普尔提出科学的进步不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而相反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波普尔说,我们经常把知识比喻为一座“大厦”,知识的增长是在一个坚实的地基上逐渐层层叠加,递进式的构建起来的。这虽然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但这种隐喻是错误的。因为科学知识是一个新的理论不断地替代旧理论的过程,而不仅仅表现为知识内容在数量上的增递。人类知识没有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基础,知识的增长不是以现存知识为基础的构造,而是对现存知识的破除,对现存知识的破坏的过程,也是新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这个破除的过程需要“证伪”,而不是“实证”。

波普尔说,就像过去几千年前人类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后来哥白尼证伪了这种说法,提出了“日心说”;就像17,18世纪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统治了当时整个科学世界,但是后来爱因斯坦发现,在更大的尺度上,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而再后来,量子力学又发现,在微观的世界,再一次颠覆了牛顿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理论的发展,总是一次又一次破旧立新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证伪过去的知识,而不是证实或者扩展过去知识,从而才能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但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库恩的范式理论又是如何弥补的呢?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