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鞠躬田间,换得稻香丰年。斯人已逝,睹物思人,跨越40余载的档案首次完整公开,其内容见证了袁隆平一生何等的艰辛?“禾下乘凉梦”后继有人,珍贵稻种首次独家亮相荧屏,它如何见证两代人对粮食安全事业的不懈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 |《青春·致未来:人就像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

为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今晚21:50,为您倾情讲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眼中的“种稻农夫”

竟一度入选飞行员

在袁隆平院士的家中,有一张全家福被珍藏了足足四十年。它之所以被袁家人如此珍视,是因为它是袁隆平院士与家人拍下的第一张合影,拍摄的时间是杂交水稻全球推广之后。此时,家里最小的儿子已经9岁。这就意味着,9年来,全家人从未在一起完完整整地拍一张全家福。

袁隆平年幼经历战火,年少经历饥饿,他从儿时起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穿暖,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农学的初衷。为了让千千万万的国人再也不要饿肚子,袁隆平院士一生扎根天地间,常常是5年难回一次家。“父亲到底是做什么的?”面对儿子们的疑问,母亲总是以“种稻子的”来回应。

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为何在家人眼中成了“种稻子的农夫”?谁又能想到,年轻时期的袁隆平,竟然一度成为飞行员的最佳人选,险些与杂交水稻擦肩而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家手稿首次完整展出

“离经叛道”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信心?

在本期节目中,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档案》栏目组独家提供一份非常珍贵的档案,即写于1965年的袁隆平院士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这也是袁院士早期原始手稿首次在媒体上完整展出。

回顾57年前,这份手稿的面世却并不顺利。当时,袁隆平顶着国内外水稻界的反对和质疑声写下的这九万字,一度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甚至被扣上“无知”的帽子。那么,这份手稿,到底写下了袁隆平院士怎样的“胆大包天”?

深受父亲影响,小儿子袁定阳也选择了与父亲相同的专业。此时学术界袁隆平名声响彻国内外,可学校里,却没人知道眼下这个年轻人是袁隆平的儿子。是什么原因,袁隆平让儿子悄然隐瞒自己的身份?他对袁定阳又有着怎样深沉的寄托?

珍贵稻种首次独家亮相荧屏

“禾下乘凉梦”后继有人

今晚的节目中,一罐珍贵的稻种将首次在荧屏展出。这是在袁隆平最后的岁月里,指导袁定阳及其团队研究的超级水稻——“超优千号”。这也是袁隆平继“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之后的第3个梦想:在盐碱地上种水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命运似乎又在交织中开始造化弄人。2021年3月10日,91岁的袁隆平在海南观察“超优千号”的播种情况时,重重地摔了一跤。这一摔,袁隆平再也没有站起来。儿子说了哪些话语,使得袁隆平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最后的一段时光,他在病床上又是如何度过的?

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内,袁隆平的墓盖四周环绕着鲜花和稻穗,墓盖上方端正地摆放着一碗稻谷和一碗大米。在墓盖边,新立着一个邮筒,它将如何寄托世人对袁隆平的哀思?墓石上的一席话,又承载着怎样的任务与使命?

为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特别策划《青春·致未来:人就像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今晚21:50,敬请关注!